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兼顾藻类附着和海草移植的人工藻礁。礁体是由材料为空隙率为15%~25%的透水混凝土制成的立体构造物,礁体六面中空,四个侧面设置挡流板,四块挡流板围成的区域营造平缓的水流环境,用于海草植株移植,挡流板与礁体浇注为一体,挡流板两侧设置绑扎孔,可绑扎扇贝壳笼或是牡蛎壳笼,进一步提高藻类附着效果,扩展藻礁功能,礁体四角底部设置固定条,与礁体浇注为一体,以保证礁体投放入海后的稳定性。由此构筑的本发明专利技术成本低,结构稳定,且透水性好,表面粗糙,利于藻类附着,挡流板营造的平缓水流环境利于移植海草植株存活,投放入海后礁体稳定性高,功能多样,可扩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人工藻礁,具体说是一种兼顾藻类附着和海草移植的人工藻礁。
技术介绍
海草是适应于海洋环境生活的水生单子叶植物,具有发达的根系和地下茎。海草场是近海三大典型生态系统之一,具有重要的生态作用和经济价值。作为地球上最重要的初级生产者,海草场为众多海洋生物提供食物和多样的生境以及产卵场和庇护场。对于沿岸生态系统,海草场在捕获沉积物、稳定底泥、防风固堤、净化水体、营养物质循环、固碳(约占整个海洋生态系统每年固碳量的15% )等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常被作为水质和生态系统健康的生物指示种。由于自然条件的变迁和人类活动的干扰,世界范围内几乎所有的海草场都处于衰退之中。为了恢复海草资源,各国研究人员研发了许多海草恢复方法与技术,其中应用最广泛的是海草植株的移植。然而,海草植株移植后需要1-2个月的时间才能扎根,由于波浪和潮汐的作用,海草植株·移植后往往尚未扎根就被波浪或是潮汐冲走,从而造成海草植株移植后存活率不高,海草场的恢复效果欠佳。因此,在海草移植海域,如何营造平缓的水流环境,然后再进行海草植株移植,从而提高移植海草植株的存活率和海草场的恢复效果是海草植株移植技术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藻类作为海洋重要的初级生产者,在水质净化、固碳、生物栖息地营造、为众多生物提供食物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生态作用。为了恢复藻场,目前通常采用的手段是向海底投放人工藻礁。人工藻礁是人为在水域中设置的构造物,它为海洋藻类提供了附着生长的基质,使藻类得以快速生长,从而吸引鱼类等水生动物到藻场来索饵、繁殖、生长和发育,最后达到优化海底环境、保护和增殖渔业资源的目的。然而,目前所使用的人工藻礁的材料通常是石块或是普通混凝土,成本高,藻类附着效果欠佳,且仅是以藻类附着为目的,功能单一。因此,研发新材料、多功能的人工藻礁是非常必要的。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的海草植株移植技术移植海草植株存活率低及现有的人工藻礁成本高,藻类附着效果欠佳及功能单一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兼顾藻类附着和海草移植的人工藻礁,该人工藻礁不仅成本较低,利于藻类附着,还能够营造平缓的水流环境,从而提高移植海草植株的存活率。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兼顾藻类附着和海草移植的人工藻礁,它包括礁体,其特征是所述礁体是由透水混凝土制成的立体构造物;礁体六面中空,四个侧面设置挡流板,四块挡流板围成的区域营造平缓的水流环境,用于海草植株移植,所述的挡流板是由透水混凝土制成,与礁体浇注为一体,挡流板两侧设置绑扎孔,可绑扎扇贝壳笼或是牡蛎壳笼,进一步提高藻类附着效果,扩展藻礁功能;礁体四角底部设置固定条,以保证礁体投放入海后的稳定性,所述的固定条是由透水混凝土制成,与礁体浇注为一体。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透水混凝土空隙率大,由此构筑的人工藻礁不仅成本低,结构稳定,且透水性好,表面粗糙,利于藻类附着,挡流板营造的平缓水流环境利于移植海草植株存活,投放入海后礁体稳定性高,功能多样,可扩展。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说明。附图是本专利技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中1.礁体,2.挡流板,3.绑扎孔,4.固定条。具体实施例方式在图中,由透水混凝土构筑人工藻礁的礁体(I),礁体六面中空,四个侧面设置挡流板(2),与礁体浇注为一体,挡流板(2)两侧设置绑扎孔(3),礁体四角底部设置固定条(4),与礁体烧注为一体。 作为实施例,上述结构为正立方体形。礁体由空隙率为20%的透水混凝土浇注而成,六面中空,礁体长、宽、高(不含固定条)的外缘尺寸均为50cm,厚度IOcm;礁体四个侧面的挡流板的材料也为空隙率为20%的透水混凝土,长30cm,高20cm,厚度10cm,下缘与礁体底面平齐,浇注为一体;在挡流板两侧各设置一个绑扎孔,绑扎孔中心距离礁体底面10cm,距离礁体侧面外边缘5cm,绑扎孔直径2cm,从礁体的一个侧面贯穿挡流板,通向相对的另一个侧面,用于绑扎扇贝壳笼或是牡蛎壳笼(图省略);在礁体四角底部分别设置一个固定条,固定条材料同样为空隙率为20%的透水混凝土,长、宽、高的外缘尺寸均为10cm,实体,与礁体侧面平齐,浇注为一体。现场海区布设以群为单位进行吊放,礁群每行个体间距I 2m,行间距3 5m,每行投放人工藻礁个体20 50个,每群10 20行。礁群形成后,在每个礁体四块挡流板围成的区域内移植海草植株,形成兼顾藻类附着和海草移植的人工藻礁区。权利要求1.一种兼顾藻类附着和海草移植的人工藻礁,它包括礁体(I),其特征是所述礁体(I)是由混凝土制成的立体框架构造物,礁体(I)四个侧面分别设置一块挡流板(2),四角底部分别设置一个固定条(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兼顾藻类附着和海草移植的人工藻礁,其特征是所述的挡流板(2)设置在礁体(I)侧面的下部,且下缘与礁体(I)底面平齐。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兼顾藻类附着和海草移植的人工藻礁,其特征是在所述的挡流板(2)两侧设置贯通礁体(I)和挡流板(2)的绑扎孔(3)。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兼顾藻类附着和海草移植的人工藻礁,其特征是所述的礁体(I)、挡流板(2)和固定条(4)浇注为一体。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兼顾藻类附着和海草移植的人工藻礁,其特征是所述的礁体(I)、挡流板⑵和固定条⑷的 材料均为空隙率为15% 25%的透水混凝土。全文摘要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兼顾藻类附着和海草移植的人工藻礁。礁体是由材料为空隙率为15%~25%的透水混凝土制成的立体构造物,礁体六面中空,四个侧面设置挡流板,四块挡流板围成的区域营造平缓的水流环境,用于海草植株移植,挡流板与礁体浇注为一体,挡流板两侧设置绑扎孔,可绑扎扇贝壳笼或是牡蛎壳笼,进一步提高藻类附着效果,扩展藻礁功能,礁体四角底部设置固定条,与礁体浇注为一体,以保证礁体投放入海后的稳定性。由此构筑的本专利技术成本低,结构稳定,且透水性好,表面粗糙,利于藻类附着,挡流板营造的平缓水流环境利于移植海草植株存活,投放入海后礁体稳定性高,功能多样,可扩展。文档编号A01G33/00GK103081794SQ20111035250公开日2013年5月8日 申请日期2011年11月2日 优先权日2011年11月2日专利技术者张沛东, 张秀梅, 李文涛, 张鹏, 曾星 申请人:中国海洋大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兼顾藻类附着和海草移植的人工藻礁,它包括礁体(1),其特征是所述礁体(1)是由混凝土制成的立体框架构造物,礁体(1)四个侧面分别设置一块挡流板(2),四角底部分别设置一个固定条(4)。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沛东,张秀梅,李文涛,张鹏,曾星,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海洋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