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李小波专利>正文

用于收割机的稻麦穗粒剥离结构及带有该结构的收割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688535 阅读:214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5-09 08: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小型化收割机上的稻麦穗粒剥离结构及带有该结构的小型收割机。该结构包括转筒及弹性脱粒辊,在转筒下方还设有半圆形的金属网筛,网筛的内表面与脱粒辊的外表面间的径向间距在1.5-2.0个稻粒或麦粒的粒径,网筛上相邻两纬线之间距在2-3个稻粒或麦粒的粒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使进入网筛与脱粒辊间的稻或麦穗在弹性脱粒辊碾搓挤压的作用下,其粒壳很容易分离,稻或麦粒由网筛漏入收集箱内,而穗爪则随转筒的转动由其后排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带有所述稻麦穗粒剥离结构的收割机,可以制造成体积小、重量轻、耗能少、成本低的小型收割机,该小型收割机适于在水田、小块麦田及丘陵地区的农收时使用,同时,因其造价低也适于一般农户购买。(*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收割机,特别涉及一种用于收割机上的稻麦穗粒剥离结构及带有该结构的收割机。
技术介绍
目前,在水稻和小麦农收时,农民使用收割机抢收粮食越来越普及,由于其收割速度快,脱粒效果好,倍受农民喜爱。但其设备庞大、价格昂贵,因而不为多数农民所拥有,因此,收割机小型化是当前发展趋势。另外,大型收割机在脱粒方面还存在以下不足:I)脱粒过程中,稻谷粒或麦粒被设于转筒上的锤头击落的同时,也将许多穗叶打落,因而,需配备鼓风设备将粒和叶进行分选。2)为了将稻粒或麦粒与壳分开,脱粒结构中的转筒直径大、转速快,因而所需动能就大,收割机整体庞大笨重不利于水田、小块麦田及丘陵地区使用。3)脱粒过程中,因脱粒转筒转速快及鼓风作用,易使一些稻麦粒飞溅出去,造成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用于小型化收割机上的且能使稻或麦粒壳轻松分离的稻麦穗粒剥离结构及带有该结构的小型收割机。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本技术的用于收割机的稻麦穗粒剥离结构,包括与驱动装置相连接水平设置的转筒,所述转筒的外圆周面上紧密包裹着具有弹性的脱粒辊,在转筒下方设有与转筒同轴且横截面形状为半圆形的固定在机架上的由经线和纬线交错连接构成的金属网筛,网筛的内表面与脱粒辊的外表面间的径向间距在1.5 — 2.0个稻粒或麦粒的粒径,网筛上相邻两纬线之间距在2 - 3个稻粒或麦粒的粒径。所述脱粒辊由橡胶或硅胶材料制成。所述网筛上的纬线由不锈钢丝或含铬不锈钢丝所制。所述经线材料为薄钢板所制,其宽度为10 - 15mm。每相邻两条经线之间距在150 - 200mm之间。所述脱粒辊上设有与转筒轴线平行的齿条,相邻两齿条间距为1.5 — 2.5个稻粒或麦粒的粒径,相邻两齿条之间的深度在I 一 1.5个稻粒或麦粒的粒径。所述脱粒辊的涂层厚度在5 - 20mm之间,其轴向长度为1000 — 1500mm。在机架上设有可使所述转筒在垂直方向上远离或接近网筛内表面的微调机构。本技术的收割机,该收割机的稻麦穗脱粒机构由所述的剥离结构构成,在所述剥离结构的输入端口的下方垂直间隔设有两把电动割刀,下方的一把电动割刀位于接近稻杆或麦杆根部位置,上方的另一把电动割刀位于接近稻穗或麦穗的根部位置。所述电动割刀为带有锯齿刀刃的长条形的电动割刀。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由于采用带有弹性脱粒辊的转筒和与转筒同轴设置的金属网筛的脱粒结构,使进入网筛与脱粒辊间的稻穗或麦穗在弹性脱粒辊碾搓挤压的作用下,使其粒壳很容易分离,稻或麦粒由网筛漏入收集箱内,而穗爪(即废弃的壳或穗丫)则随转筒的转动由其后排出。本技术的带有所述稻麦穗粒剥离结构的收割机,可以制造成体积小、重量轻、耗能少、成本低的小型收割机,该小型收割机适于在水田、小块麦田及丘陵地区的农收时使用,同时,因其造价低也适于一般农户购买。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稻麦穗粒剥离结构立体图。图2为本技术的转筒立体图。图3为本技术的网筛立体图。图4为图3中A部的放大图。图5为本技术的收割机示意图。说明书附图标记如下:转筒1、脱粒辊2、齿条21、网筛3、经线31、纬线32、入穗导向板33、漏网34、网孔341、穗爪排出导向板35、电动割刀4、割杆刀41、割穗刀42、脱粒辊的涂层厚度a、脱粒辊的轴向长度b。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5所示,本技术的用于收割机的稻麦穗粒剥离结构,安装在收割机的前部,该结构包括水平设置在机架上的转筒1,转筒I的转轴与设于收割机上的驱动装置相连接,工作时,在驱动装置的带动下,转筒I由后向上向前旋转。如图2所示,所述转筒I的外圆周面上紧密包裹着具有弹性且耐磨的外层,又称脱粒辊2,该脱粒辊2可以是由橡胶或硅胶涂层所制,该涂层厚度a在5 - 20mm,优选为10mm,脱粒辊2的轴向长度b在1000 - 1500mm间,优选为1200mm。所述脱粒辊2可以是光滑表面,也可以是带有若干齿条21的非光滑表面,所述齿条21为沿转筒I轴线走向的等间距设置的凸起,相邻两齿条21间距为1.5 — 2.5个稻粒或麦粒的粒径,相邻两齿条21之间的深度在I 一 1.5个稻粒或麦粒的粒径,非光滑表面的脱粒辊2可以增强对稻或麦穗的搓揉效果。所述转筒I的直径在150 - 200mm之间,转筒I由铝合金或不锈钢材料所制,也可以由具有一定硬度的塑胶材料所制。如图1所示,在转筒I下方设有固定在机架上的金属网筛3,如图3、4所示,该网筛3包括入穗导向板33、漏网34和穗爪排出导向板35部分,入穗导向板33和穗爪排出导向板35形状均为平板,而漏网34部分是由经线31和纬线32交错连接构成的横截面形状为半圆形的网,该漏网34与转筒I同轴线设置,漏网34的内表面与所述脱粒辊2的外表面间的径向间距在1.5 — 2.0个稻粒或麦粒的粒径,漏网34上相邻两纬线32之间距在2 —3个稻粒或麦粒的粒径,漏网34上每相邻两条经线31之间距在150 - 200mm之间,该间距过宽易减弱漏网34纬线32的刚性,使得脱粒辊2对稻或麦穗碾压效果变差;过窄不利于分离出来的稻或麦粒从漏网34孔落下,造成漏网34孔堵塞。所述入穗导向板33是引导收割机前方被割下的稻或麦穗进入漏网34与脱粒辊2之间,而穗爪排出导向板35是将稻或麦穗已分离出的叶壳排往收割机的后方。所述入穗导向板33和穗爪排出导向板35可以由轻质材料所制,可以是铝合金材料,也可以是塑料或胶木板。如图4所示,所述漏网34上的纬线32为沿转筒I轴线走向的具有一定硬度的金属线,可以是不锈钢丝、含铬不锈钢丝或铁丝所制,其焊接在经线31上。所述漏网34上的经线31为与漏网34外表面同一曲率的金属板,可以是薄钢板所制,其宽度为10 - 15mm。焊有纬线32的经线31与所述的入穗导向板33和穗爪排出导向板35固定连接。为了使漏网34内表面与脱粒辊2的外表面之间的距离设置为最佳碾搓挤压状态,所述转筒I相对于网筛3上漏网34的内表面,可在垂直方向上作短距离调整,该调整可通过调节设置在机架上的与转筒I转轴相连的已知的各种连杆机构来实现。如图5所示,本技术的稻麦穗粒剥离结构的脱粒原理为:当稻或麦穗由入穗导向板33进入漏网34与脱粒辊2之间后,在脱粒辊2碾搓挤压的作用下,稻或麦穗壳粒分家,分离后的稻或麦粒由漏网34上的网孔341落入收集粮食的储箱内,而穗爪(即废弃的壳或穗丫)则随转筒I的转动由穗爪排出导向板35排出。本技术的收割机,安装有前述的稻麦穗粒剥离结构,该收割机上所述稻麦穗粒剥离结构的下方还上下安装有两把电动割刀4,分别为割杆刀41和割穗刀42。割杆刀41水平设置于所述剥离结构下方接近稻杆或麦杆根部位置,其主要作用是将稻杆或麦杆割断;割穗刀42水平设置于剥离结构与所述割杆刀41之间,并位于接近稻穗或麦穗根部的位置,在收割机前行过程中,割穗刀42先将稻穗或麦穗割断并在所述入穗导向板33的引导下,使稻穗或麦穗进入所述稻麦穗粒剥离结构中进行脱粒。接着,割杆刀41由稻杆或麦杆根部将稻杆或麦杆割断。所述电动割刀4为现有技术中的带有锯齿刀刃的长条形的电动割刀4,该电动割刀4由驱动机构和矩形长条割刀组成,长条割刀又由相重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收割机的稻麦穗粒剥离结构,包括与驱动装置相连接水平设置的转筒,其特征在于:所述转筒(1)的外圆周面上紧密包裹着具有弹性的脱粒辊(2),在转筒(1)下方设有与转筒(1)同轴且横截面形状为半圆形的固定在机架上的由经线(31)和纬线(32)交错连接构成的金属网筛(3),网筛(3)的内表面与脱粒辊(2)的外表面间的径向间距在1.5-2.0个稻粒或麦粒的粒径,网筛(3)上相邻两纬线(32)之间距在2-3个稻粒或麦粒的粒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收割机的稻麦穗粒剥离结构,包括与驱动装置相连接水平设置的转筒,其特征在于:所述转筒(I)的外圆周面上紧密包裹着具有弹性的脱粒辊(2),在转筒(I)下方设有与转筒(I)同轴且横截面形状为半圆形的固定在机架上的由经线(31)和纬线(32)交错连接构成的金属网筛(3),网筛(3)的内表面与脱粒辊(2)的外表面间的径向间距在1.5-2.0个稻粒或麦粒的粒径,网筛(3)上相邻两纬线(32)之间距在2 — 3个稻粒或麦粒的粒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收割机的稻麦穗粒剥离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脱粒辊(2)由橡胶或硅胶材料制成。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收割机的稻麦穗粒剥离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筛(3)上的纬线(32)由不锈钢丝或含铬不锈钢丝所制。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收割机的稻麦穗粒剥离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经线(31)材料为薄钢板所制,其宽度为10 - 15mm。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收割机的稻麦穗粒剥离结构,其特征在于:每相邻两条经线(31)之间距在150 — 200mm之间。6.根据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小波
申请(专利权)人:李小波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