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外单元的送风机、室外单元及冷冻循环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687701 阅读:196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5-09 07:3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具有能抑制噪音、电力增加的送风机的冷冻循环装置的室外单元等。送风机具有以沿铅垂方向的旋转轴为中心旋转的螺旋桨式风扇(1)和喇叭口(2)。喇叭口(2)沿着螺旋桨式风扇(1)的叶片的旋转方向,在叶片的外周端的外侧形成壁面,用于对气体整流。喇叭口(2)具有吹出侧的风路扩大地形成的作为斜面的壁面,并是作为条件满足下述关系的形状:斜面的吸入侧及吹出侧的终端间的旋转轴方向上的长度H和螺旋桨式风扇(1)的风扇直径D是H/D≥0.04的关系;连接斜面的两终端的直线与旋转轴的角度θ是0<θ≤60°的关系;从吸入侧的开口部分到斜面的吸入侧终端部分的旋转轴方向上的长度L和旋转轴方向的螺旋桨式风扇(1)的叶片的长度L0,是L/L0≥0.5的关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具有送风机的室外单元等,上述送风机具有螺旋桨式风扇和喇叭口。
技术介绍
存在使具有叶片(螺旋桨)的螺旋桨式风扇旋转而产生空气流动来进行送风(冷却、散热等)的送风机(风扇单元)。该具有螺旋桨式风扇的送风机被广泛使用在冷冻空调装置的室外单元(室外机)、冰箱、换气扇、计算机等的冷却装置等领域。在该送风机中,例如具有沿着螺旋桨式风扇的旋转方向形成壁面的喇叭口。该喇叭口的开口部分多数是扩开的,以便顺利地进行空气的吹出(例如参见专利文献1、2)。在先技术文 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3087876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许3199931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例如,在上述送风机中,只是单纯地将开口部分扩开,则成为噪音的声音增大,而且风扇效率减小。例如,在将上述送风机安装在空调装置的室外单元中使用时,因螺旋桨式风扇的旋转而从室外单元产生的噪音会骚扰附近的居民。因此,要求室外单元的低噪音化。另一方面,近年来,为了防止地球环境温暖化,也要求空调装置的节能化。为了实现节能化,增加室外单元中的风量是有效的措施。但是,基本上,随着风量的增加,噪音也增加。另外,在空调装置等中,大多是不停止运转或运转时间很长,所以,送风机自身的低耗电化也很重要。为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获得具有抑制噪音、抑制电力增加的送风机的冷冻循环装置的室外单元等。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的室外单元的送风机,具有螺旋桨式风扇和喇叭口,上述螺旋桨式风扇以沿重力方向的旋转轴为中心旋转并具有产生与重力方向相反的方向的气体的流动的多个叶片;上述喇叭口沿着螺旋桨式风扇的叶片的旋转方向,在叶片的外周端的外侧形成环形的壁面,用于对气体进行整流;该喇叭口具有吹出侧的风路扩大地形成的作为斜面的壁面,并且是作为条件满足下述关系的形状:斜面的吸入侧和吹出侧的终端之间的旋转轴方向上的长度H和螺旋桨式风扇的风扇直径D,是H/D ^ 0.04的关系;连接斜面的两终端的直线与旋转轴所成的角度9是0〈0 <60°的关系;以及从吸入侧的开口部分到斜面的吸入侧终端部分的旋转轴方向上的长度L、和旋转轴方向上的螺旋桨式风扇叶片的长度Lci,是L/L0 ^ 0.5的关系。专利技术的效果在本专利技术的室外单元的送风机中,构成了形成如下喇叭口的室外单元的送风机,该喇叭口具有吹出侧的风路扩大地形成的斜面,而且相对于螺旋桨式风扇以满足L/Ltl彡0.5、0〈0彡60°、H/D彡0.04的关系的形状形成。所以,不必增大风扇直径,就可以使得开放侧的静压与风量的关系接近波动区域的静压与风量的关系,例如,最大风量驱动时的动作点处的比声级(比騒音)、风扇效率与最小比声级、最大风扇效率的差减小,这样,可以减少风扇的输入,实现低噪音化。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I的送风机的概要的图。图2是表示螺旋桨式风扇I单体的P — Q特性及Ks — Q特性的图。图3是表示螺旋桨式风扇I单体的P — Q特性及n — Q特性的图。图4是表示P — Q特性及Ks — Q特性与直径的关系的图。图5是表示P — Q特性及n — Q特性与直径的关系的图。图6是表示喇机口 2的尺寸参数之一例的图。图7是表示尺寸参数中的P — Q特性的图。图8是表示使L/L。变化时的P — Q特性的图。图9是表示风量Q2时的比声级Ks与L/U的值的关系的图。图10是表示使倾斜部角度0变化时的P — Q特性的图。 图11是表示风量Q2的风扇效率n、比声级Ks与角度0的关系的图。图12是表示使H/D的值变化时的P — Q特性的图。图13是表示风量Q2时的静压P与H/D的值的关系的图。图14是表示风量Q2的风扇效率n、比声级Ks与角度0的关系的图。图15是表示喇叭口 2的其它形状的立体图。图16是表示倾斜部5a的其它形状例的图。图17是表示上吹式室外单元的构造的图。图18是表示横吹式室外单元的构造的图。图19是横吹式喇叭口的分解立体图。图20是表示喇叭口 2的形状与空气流动的关系的图。图21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喇叭口 2的形状和空气流动的图。图22是表示喇叭口 2和风扇保护件10的关系的图。图23是表示风扇输入、噪音与角度a的关系的图。图24是表示实施方式4的螺旋桨式风扇I的图。图25是表示没有肋6时的翼端涡旋的流动轨迹线的图。图26是表示有肋6时的翼端涡旋的流动轨迹线的图。图27是表示喇叭口 2的吸入开口部3的图。图28是表示P — Q特性与R/D值的关系的图。图29是表示风量Q2中的比声级Ks与R/D值的关系的图。图30是表示风量Q2中的风扇效率n与R/D值的关系的图。图3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5的冷冻空调装置的构成图。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方式I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I的送风机的概要的图。在图1中,表示螺旋桨式风扇I和喇叭口 2的剖面图。本实施方式的送风机例如安装在空调装置等的冷冻循环装置的室外单元中。螺旋桨式风扇I是在通电的马达等(图未示)的驱动下多个叶片(螺旋桨叶片、翼)以旋转轴为中心旋转而产生空气(流体)流动的轴流式风扇。这里说明的螺旋桨式风扇I是前进翼形状的风扇,但并不特别限定于此。另外,在室外单元中,将螺旋桨式风扇1(送风机)配置成,旋转轴大致沿着重力方向(铅垂方向,下面有时也称为送风机的高度方向)、朝着与重力方向相反的方向吹出空气的上吹式送风机。喇叭口 2沿着螺旋桨式风扇I的周方向(旋转方向)覆盖着螺旋桨式风扇I (包围着螺旋桨式风扇I的周围),对螺旋桨式风扇I的旋转所产生的空气流动进行整流。因此,在螺旋桨式风扇I的周围,形成了圆管状的壁面。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喇叭口 2覆盖着螺旋桨式风扇I的旋转轴方向(高度方向)的大致50%。吸入开口部3是在喇叭口 2的上游侧(吸入侧)用于吸入空气而开口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的喇叭口 2中,螺旋桨式风扇I的旋转轴与吸入开口部3的终端部分之间的距离(开口部分的直径),比旋转轴与直管部4的面之间的距离(直管部4的直径)长(吸入开口部3终端具有扩开部)。从直管部4的吸入侧终端部分到吸入开口部3终端的内壁面(与螺旋桨式风扇I相向的面)是弯曲面(剖面形状是圆弧形)。弯曲面具有曲率半径R,把吸入开口部3的弯曲面部分 称为圆角部3a。直管部4是喇叭口 2的内壁面与螺旋桨式风扇I的旋转轴平行的部分。在送风机的高度方向上,直管部4的吹出侧终端部分的位置与螺旋桨式风扇I的吹出侧的叶片的位置大致相同,但并不特别限定于此。吹出开口部5是在喇叭口 2的下游侧(吹出侧)用于吹出空气而开口的部分。吹出开口部5中也同样地,螺旋桨式风扇I的旋转轴与吹出开口部5的终端部分之间的距离(开口部分的直径),比旋转轴与直管部4的面之间的距离(直管部4的直径)长。并且,从直管部4的吹出侧终端(吹出开口部5吸入侧终端)到吹出开口部5吹出侧终端的内壁面是具有扩开部的斜面,剖面形状形成为锥状(喇叭状)。把该锥状的部分称为倾斜部5a。这里,本实施方式的喇叭口 2具有直管部4,但是,也可以用倾斜部5a和圆角部3a形成内壁面。图2是表示螺旋桨式风扇I单体的P — Q特性及Ks — Q特性的图。图3是表示螺旋桨式风扇I单体的P — Q特性及n — Q特性的图。这里,P表示静压,Q表示风量,Ks表示比声级[dB],n表示风扇效率(静压效率)[%]。另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室外单元的送风机,具有螺旋桨式风扇和喇叭口, 上述螺旋桨式风扇以沿重力方向的旋转轴为中心旋转并具有产生与上述重力方向相反的方向的气体的流动的多个叶片; 上述喇叭口,沿着该螺旋桨式风扇的叶片的旋转方向,在上述叶片的外周端的外侧形成环形的壁面,用于对上述气体进行整流; 在上述螺旋桨式风扇的动作点位于比波动区域更靠开放侧的情况下,该喇叭口具有吹出侧的风路扩大地形成的作为斜面的壁面,并且是作为条件满足下述关系的形状: 上述斜面的吸入侧和吹出侧的终端之间的旋转轴方向上的长度H和上述螺旋桨式风扇的风扇直径D,是Η/D≥0.04的关系; 连接上述斜面的两终端的直线与上述旋转轴所成的角度Θ是0〈θ <60°的关系;以及 从吸入侧的开口部分到上述斜面的吸入侧终端部分的上述旋转轴方向上的长度L、和上述旋转轴方向上的上述螺旋桨式风扇叶片的长度Ltl,是L/U ^ 0.5的关系。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室外单元的送风机,其特征在于,上述喇叭口,在上述吹出侧的开口部分,具有从上述斜面的吹出侧终端部分朝上述旋转轴方向延伸的壁面。3.按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室外单元的送风机,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风扇保...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冈泽宏树
申请(专利权)人: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类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