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D背光源驱动电路和液晶电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686473 阅读:311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5-09 05:4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LED背光源驱动电路,包括:整流滤波电路、谐振控制电路和隔离驱动电路,其中,整流滤波电路接收交流输入并输出第一直流至谐振控制电路;隔离驱动电路连接至谐振控制电路,用于向谐振控制电路输出驱动信号;谐振控制电路,接收来自隔离驱动电路的驱动信号,根据驱动信号和第一直流向LED背光源输出第二直流。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液晶电视。根据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利用次级电路驱动控制初级谐振电路直接为背光源供电,大大简化了原有供电电路的设计,减少了生产成本,也提高了电路板的空间利用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LED背光源驱动电路和液晶电视
本专利技术涉及显示
,具体而言,涉及LED背光源驱动电路和具有该LED背光源驱动电路的液晶电视。
技术介绍
LED作为液晶电视的背光源,在中大尺寸的液晶电视上至少有两路甚至更多灯条。电源驱动方式为一路升压电路驱动一路LED灯条,通过取样每路灯条的电流实现各路灯条电流相等,以满足电视画面显示要求。多路灯条一般为低压24V输入,采用此种方式一般需要较多芯片和外围元器件,成本较高。因此,增加每路灯条LED灯的数量,减少灯条数量,是当前LED液晶电视背光的趋势。当前,42寸、46寸LED液晶电视有两路或者更多路灯条,采用的供电架构及驱动方式如图1A和图1B所示。图1A为电源供电部分,由PFC电源106、半桥谐振控制芯片102、LLC谐振控制及能量传递电路104构成,通过开关变压器T1产生12V和100V的电压输出,用以给次级供电。该电源供电部分需要半桥谐振控制芯片102及其外围电路,器件较多。图1B为驱动电路部分,用驱动芯片110控制,图1B中仅显示了一个驱动芯片110控制的两路,四路灯条或者多路灯条用同样的驱动控制电路控制相同的灯条数。每路灯条都使用Boost升压电路108进行升压的拓扑方式,该Boost升压电路108需要一个升压MOS管(V3或V5)和一颗调光MOS管(V4或V6),并且每路输出都需要电解电容(C5或C6)以满足LED正常工作。因此,该驱动电路部分需要专门的驱动芯片配合Boost拓扑外围电路,器件较多。因此,需要一种简化的LED背光源驱动电路,减少元器件的设置,进而降低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考虑到上述背景技术,本专利技术的一个专利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LED背光源驱动电路,可减少元器件的设置,降低生产成本。有鉴于此,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LED背光源驱动电路,包括:谐振控制电路和隔离驱动电路,其中,所述隔离驱动电路连接至所述谐振控制电路,用于向所述谐振控制电路输出驱动信号;所述谐振控制电路,接收来自所述隔离驱动电路的驱动信号和来自外部的第一直流,根据所述驱动信号和所述第一直流向所述LED背光源输出第二直流。上述技术方案利用谐振控制电路直接给LED背光源供电,无需太多的外围器件,简化了电路设计,并且利用隔离驱动电路替换了原来的驱动芯片加升压电路,同样简化了驱动电路的电路设计,大大减少了生产成本,减少了电路板的占用空间。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液晶电视,包括如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LED背光源驱动电路。由于上述LED背光源驱动电路简化了电路设计,因此采用了该LED背光源驱动电路的液晶电视,同样可以减少生产成本,也符合超薄化趋势的要求。附图说明图1A示出了相关技术中供电电路的供电电路部分的示意图;图1B示出了相关技术中供电电路的驱动电路部分的示意图;图2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LED背光源驱动电路的框图;图3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LED背光源驱动电路的原理图;图4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LED背光源驱动电路中第一场效应晶体管的驱动波形图;图5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LED背光源驱动电路中第二场效应晶体管的驱动波形图;图6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第一灯条的电流波形图;图7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第二灯条的电流波形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专利技术,但是,本专利技术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专利技术并不限于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图2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LED背光源驱动电路的框图。如图2所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LED背光源驱动电路200可以包括:谐振控制电路202和隔离驱动电路204,其中,隔离驱动电路204连接至所述谐振控制电路202,用于向所述谐振控制电路202输出驱动信号;谐振控制电路202,接收来自所述隔离驱动电路204的驱动信号和来自外部(例如整流滤波电路201)的第一直流,根据驱动信号和第一直流向LED背光源210输出第二直流。整流滤波电路201接收交流输入并输出第一直流至谐振控制电路202。上述技术方案利用谐振控制电路直接给LED背光源供电,无需太多的外围器件,简化了电路设计,并且利用隔离驱动电路替换了原来的驱动芯片加升压电路,同样简化了驱动电路的电路设计,大大减少了生产成本,减少了电路板的占用空间。接下来参考图3,图3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LED背光源驱动电路的原理图,如图3所示,谐振控制电路202包括第一场效应晶体管V901、第二场效应晶体管V902、第一变压器T901、谐振电容C901和整流单元212,其中,第一场效应晶体管V901和第二场效应晶体管V902的栅极均连接至隔离驱动电路204的输出端,第一场效应晶体管V901的漏极连接至整流滤波电路201的输出端,第二场效应晶体管V902的漏极连接至第一场效应晶体管V901的源极,第二场效应晶体管V902的源极接地;第一变压器T901的原边绕组的一端连接至第一场效应晶体管V901的源极与第二场效应晶体管V902的漏极之间的节点,第一变压器T901的副边绕组连接至整流单元212,整流单元212接收第一变压器T901的副边绕组输出的交流电并输出第二直流给LED背光源(灯条);谐振电容C901的一端与第二场效应晶体管V902的源极共同接地,谐振电容C901的另一端连接至第一变压器T901的原边绕组的另一端,通过控制第一场效应晶体管V901和第二场效应晶体管V902的交替导通,使谐振电容C901与第一变压器T901的励磁电感、谐振电感产生谐振,使能量通过变压器传递到次级。如图3所示,隔离驱动电路204包括第二变压器T902和控制器N901,其中,第二变压器T902的原边绕组连接至控制器N901,第二变压器T902的副边绕组包括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第一线圈的一端和第二线圈的一端分别连接至第一场效应晶体管V901和第二场效应晶体管V902的栅极,第一线圈的另一端和第二线圈的另一端分别连接至第一场效应晶体管V901和第二场效应晶体管V902的源极;控制器N901向第二变压器T902的原边绕组输出驱动信号,第二变压器T902根据驱动信号调整第一场效应晶体管V901和第二场效应晶体管V902的驱动信号频率。因此,谐振控制电路(也可称为LLC谐振控制及能量传递电路)通过两个场效应晶体管(MOS管)的交替导通,将PFC(PowerFactorCorrection,功率因数修正)电源(整流滤波电路201可包括PFC校正电路)提供的高压直流电的能量通过第一变压器T901传递到次级。通过整流单元212可以充分利用所感应出的能量,释放到LED灯条上,且得到的都是正压,便于电流的检测和电路的保护。图4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LED背光源驱动电路中第一场效应晶体管的驱动波形图。如图4所示,第一场效应晶体管的栅极电压的波形是方波,因此,通过隔离驱动电路204的驱动控制可有效驱动第一场效应晶体管V901的通断。同理,如图5所示,通过隔离驱动电路204的驱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LED背光源驱动电路和液晶电视

【技术保护点】
一种LED背光源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谐振控制电路和隔离驱动电路,其中,所述隔离驱动电路连接至所述谐振控制电路,用于向所述谐振控制电路输出驱动信号;所述谐振控制电路,接收来自所述隔离驱动电路的驱动信号和来自外部的第一直流,根据所述驱动信号和所述第一直流向所述LED背光源输出第二直流。

【技术特征摘要】
2012.11.19 CN 201210469525.01.一种LED背光源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谐振控制电路和隔离驱动电路,其中,所述隔离驱动电路连接至所述谐振控制电路,用于向所述谐振控制电路输出驱动信号;所述谐振控制电路,接收来自所述隔离驱动电路的驱动信号和来自外部的第一直流,根据所述驱动信号和所述第一直流向所述LED背光源输出第二直流;其中,所述谐振控制电路通过整流滤波电路获得所述来自外部的第一直流;所述谐振控制电路包括第一场效应晶体管、第二场效应晶体管、第一变压器、谐振电容和整流单元,所述整流单元包括整流桥;以及所述LED背光源驱动电路还包括:保护电路,采集所述LED背光源的故障信号,将所述故障信号反馈至所述隔离驱动电路的控制器,所述保护电路包括至少两个采样三极管,所述整流桥具有与所述至少两个采样三极管对应的至少两个输出二极管,其中,当所述整流桥具有第一输出二极管和第二输出二极管时,所述第一输出二极管和所述第二输出二极管分别提供两路输出,所述第一输出二极管耦接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和第二三极管的基极,所述第二输出二极管耦接到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和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其中,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通过电阻接到其对应的所述第一输出二极管,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通过电阻耦接到所述第二输出二极管,当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和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相连接作为保护电路反馈到控制器的故障信号输出端,所述第一三极管和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还分别通过发射极电阻接地,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还连接到第三输出二极管的正极,所述第三输出二极管的负极通过串联连接的第一电阻和第二电阻接地,所述第一电阻和所述第二电阻的连接点还与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相连接,所述第二输出二极管对地短路,所述第一输出二极管正常时,所述第二三极管才导通,处于饱和状态,集电极的电压降低,触发所述控制器向第二变压器传输隔离信号;所述第一场效应晶体管和所述第二场效应晶体管的栅极均连接至所述隔离驱动电路的输出端,所述第一场效应晶体管的漏极连接至所述整流滤波电路的输出端,所述第二场效应晶体管的漏极连接至所述第一场效应晶体管的源极,所述第二场效应晶体管的源极接地;所述第一变压器的原边绕组的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一场效应晶体管的源极与所述第二场效应晶体管的漏极之间的节点,所述第一变压器的副边绕组连接至所述整流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丰明刚滕强迟洪波郝卫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