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本体及固定于本体的数个端子,本体设有底座及数个端子槽,数个端子槽沿着本体的长度方向排列,数个端子分别设置于端子槽内,于本体的底座两侧各设有一左限位面及一右限位面,左限位面与最邻近的端子槽之间形成左侧间距,右限位面与最邻近的端子槽之间形成右侧间距,该左侧间距不等于该右侧间距,借此可搭配一具有不对称结构的挠性线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是关于一种电连接器,特别是关于一种可对应连接具有不对称结构的挠性线缆的电连接器。
技术介绍
挠性线缆为一种具有扁平状结构的讯号传输线,因其结构简单、轻薄、耐挠曲及低成本的特性,而广泛取代软性电路板或同轴线缆被应用在各种电子产品上。挠性线缆的结构主要由相互平行且等距排列的数条导线及包覆导线的绝缘层所构成,导线的两末端外露于绝缘层外,以构成传输讯号用的接触点。于挠性线缆的两外侧缘均设有由绝缘层构成的预留边,其宽度通常不小于两扁平导线的间距。随挠性线缆使用领域不断扩大,因而出现必须将挠性线缆一末端同时连接到二个或更多系统的应用需求。传统常见的解决方法包括:可采用于原有挠性线缆上,另外分接一条挠性线缆的方式,以达到将一讯号源分接至二系统的目的,或者可直接在挠性线缆相邻两导线之间进行切割,使其末端被切割成两分离部分,借以连接到不同系统上。后者所采用的方法较前者节省成本,但缺点在于,若相邻两导线之间的间距够大,于切割后形成的分离部分,其两外侧缘的预留边不会相差太多,但随着挠性线缆的布线愈趋密集、导线间距变的更小的情况下,分离部分的两外侧缘的预留边会出现明显的左右不对称,这样的不对称结构会严重影响到挠性线缆与电连接器间的接触稳定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可有效解决挠性线缆因经过切割分线而形成不对称结构等问题,同时不需大幅更动整体传输结构。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包括一本体及固定于该本体的数个端子,该本体设有一底座及数个端子槽,该些端子槽沿着该本体的长度方向排列,该些端子分别设置于该些端子槽内,其中,于该本体的底座两侧各设有一左限位面及一右限位面,该左限位面与最邻近的该端子槽之间形成一左侧间距,该右限位面与最邻近的该端子槽之间形成一右侧间距,该左侧间距不等于该右侧间距。该左限位面及该右限位面位于该些端子槽的排列范围外,且相隔于该些端子槽相互面对。该本体的底座两侧各设有一挡块,该左限位面及该右限位面分别设于该二挡块上。该本体更具有一左侧壁及一右侧壁,该左限位面设于该左侧壁上,该右限位面位于该右侧壁上。该本体上更设有一可旋动的活动掀盖,该本体的底座、该活动掀盖、该左限位面及该右限位面之间包围形成一开口。该些端子槽相互等距排列,且相邻二端子槽的间距不等同于该左侧间距及该右侧间距。该些端子槽相互等距排列,该左侧间距大于相邻二端子槽的间距,该右侧间距小于相邻二端子槽的间距。该电连接器用于连接一挠性排线,该挠性排线具有相对的一原始预留边及一切割边,该左侧间距对应于该原始预留边,该右侧间距对应于该切割边,且该右侧间距小于该左侧间距。该电连接器用于连接一挠性排线,该挠性排线具有相对的一原始预留边及一切割边,该右侧间距对应于该原始预留边,该左侧间距对应于该切割边,且该左侧间距小于该右侦_距。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电连接器,可有效解决挠性线缆因经过切割分线而形成不对称结构等问题,同时不需大幅更动整体传输结构。为了能更进一步了解本专利技术的特征以及
技术实现思路
,请参阅以下有关本专利技术的详细说明与附图,然而附图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并非用来对本专利技术加以限制。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详细描述,将使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及其它有益效果显而易见。附图中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电连接器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电连接器的组合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电连接器于任一端子处的断面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电连接器的前视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电连接器的本体两侧的局部示意图;图6为使用于本专利技术的电连接器的挠性线缆,于切割分线后的示意图;图7为图6所示切割端的放大示意图;图8为图7所示切割端与本专利技术的电连接器之间尺寸配合关系的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为更进一步阐述本专利技术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其效果,以下结合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及其附图进行详细描述。请参照图1至图5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可用于电性连接一挠性线缆,其包含有本体10、数个端子20、活动掀盖30及一对金属片40。数个端子20、活动掀盖30及一对金属片40分别组装于本体10不同位置以构成一完整的连接器。本体10为绝缘性材料成形的长型组件,其至少具有一底座11、及位于底座11两侧外的左侧壁12及右侧壁13,于底座11和左侧壁12及右侧壁13之间分别设有一插槽14。于底座11上设有数个端子槽15,数个端子槽15依序沿着本体10的长度方向相互等距排列。在数个端子槽15的排列范围之外,也就是在底座11相对两侧处,各设有一挡块16,其中一挡块16设有面向数个端子槽15的左限位面161,而另一挡块16上设有面向数个端子槽15的右限位面162,左限位面161及右限位面162相互面对。数个端子20各别设置于前述端子槽15内,每一端子20具有一轴部21及一接触部22,接触部22弹性地突出于底座11。可旋掀盖30相对于底座11组装于本体10上,并与底座11、左限位面161及右限位面162共同构成一开口 31。可旋掀盖30借由与端子20的轴部21相互干涉而可于一定范围内转动,当可旋掀盖30向上开启,可将挠性线缆一末端由开口 31置入,当可旋掀盖30向下关闭,可将置入电连接器内的挠性线缆压制固定并使挠性线缆与端子20的接触部22相互接触。一对金属片40分别被组装于前述插槽14内。本专利技术的电连接器适用于连接一种具有经过切割分线后形成切割端的挠性线缆50,特别是在该切割端具有左右不对称结构的状况,如图6所示,此种挠性线缆50由数条相互平行且等距排列的导线51及上下包覆导线51的绝缘层52所组成,导线51的两端外露于绝缘层52外,因而在挠性线缆50的相对两末端上形成数量相同的接触点511。当挠性线缆50 —末端有分接至不同系统的需求时,会在挠性线缆50 —末端上切割出分线55而形成至少二个切割端53、54,分线55形成于相邻两导线51之间,此时经过切割而成的切割端53、54即出现不对称结构。如图7所示,以切割端53为例,由一侧缘531至最邻近一导线51之间的距离为原始预留边532,由另一侧缘531至最近一导线51之间的距离为切割边533,切割边533即对应分线55处,原始预留边532于分割前后并无改变,但切割边533的宽度大约只有原本导线51间距的1/2。由于在未分割前,原始预留边532的宽度即大于导线51间距,因此在分割后,切割边533的宽度会远小于原始预留边532的宽度,造成切割端53的两侧部分所留下的绝缘层52宽度是不等的。因此,本专利技术电连接器设计成具有不对称的开口 31空间,以符合前述切割端53的结构。请再参照图8所示,如先前所述,在可旋掀盖30开启状况下,可将切割端53的接触点511朝下置入本体10内,使接触点511与数个端子20的接触部22形成导电状态,左限位面161对应于前述原始预留边532,右限位面162对应于前述切割边533,两者间的距离约符合切割端53的总宽度,使切割端53置入后稳定而不会左右晃动,在左限位面161至最近一端子槽15之间形成一左侧间距151,以对应原始预留边532的宽度,而右限位面162向着最近一端子槽15内移而形成一较小的右侧间距152,以对应宽度较小的切割边533。一般来说,为了确保端子20与导线51能稳定接触,导线51的宽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本体及固定于该本体的数个端子,该本体设有一底座及数个端子槽,该些端子槽沿着该本体的长度方向排列,该些端子分别设置于该些端子槽内,其中,于该本体的底座两侧各设有一左限位面及一右限位面,该左限位面与最邻近的该端子槽之间形成一左侧间距,该右限位面与最邻近的该端子槽之间形成一右侧间距,该左侧间距不等于该右侧间距。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本体及固定于该本体的数个端子,该本体设有一底座及数个端子槽,该些端子槽沿着该本体的长度方向排列,该些端子分别设置于该些端子槽内,其中,于该本体的底座两侧各设有一左限位面及一右限位面,该左限位面与最邻近的该端子槽之间形成一左侧间距,该右限位面与最邻近的该端子槽之间形成一右侧间距,该左侧间距不等于该右侧间距。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左限位面及该右限位面位于该些端子槽的排列范围外,且相隔于该些端子槽相互面对。3.按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本体的底座两侧各设有一挡块,该左限位面及该右限位面分别设于该二挡块上。4.按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本体更具有一左侧壁及一右侧壁,该左限位面设于该左侧壁上,该右限位面位于该右侧壁上。5.按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建淳,
申请(专利权)人:达昌电子科技苏州有限公司,禾昌兴业电子深圳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