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线调节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684538 阅读:2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5-09 04:1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天线调节装置。该天线调节装置包括:设置有支撑部、天线馈源的固定部以及管状的升降部;支撑部中心固定升降部一端,固定部可倾斜调节地固定于升降部另一端;支撑部包括底座和至少三只呈放射性设置的支撑脚;底座与地面接触一侧的表面平整。通过上述方式,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使装置稳定立于不平整的地面,提高测量精度,同时可以调节高度和倾斜度,便于各个方向和位置的天线信号的测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无线射频领域,特别是涉及ー种天线调节装置
技术介绍
一款天线性能的优劣需要通过一系列技术參数来衡量。其中天线的3D场形图以及増益大小皆为评测一款天线所需的重要数据,而这些数据需要通过在电波暗室内的天线3D測量系统测量而得。天线3D測量系统包括待测天线、安装待测天线的旋转台、发射天线以及安装发射天线的升降架。升降架控制发射天线的高度使发射天线与待测天线对齐从而使測量系统得到的待测天线的相关參数更加准确。现有技术天线调节装置,通过在底座上安装升降架来调整发射天线的高度,该底座只能放置在平整的表面上,如不平整的地面,就会造成整个天线调节装置放置不稳定,从而影响測量精度。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ー种天线调节装置,能够使装置稳定立于不平整的地面,提高测量精度,同时可以调节高度和傾斜度,便于各个方向和位置的天线信号的測量。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实施例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ー种天线调节装置,包括:设置有支撑部、天线馈源的固定部以及管状的升降部;支撑部中心固定升降部一端,固定部可倾斜调节地固定于升降部另一端;支撑部包括底座和至少三只呈放射性设置的支撑脚;底座与地面接触ー侧的表面平整。其中,底座包括至少三个第一夹持件,第一夹持件包括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第一侧壁、第二侧壁和支撑脚一端对应位置均设置有螺纹通孔,支撑脚以穿设于第一侧壁、支撑脚和第二侧壁的螺纹通孔的第一螺杆为中心轴运动;第一侧壁包括另ー螺纹通孔,第二螺杆穿设第一侧壁的另ー螺纹通孔将支撑脚锁定于第一夹持件;支撑脚另一端与地面接触的位置设置有螺纹盲孔,第三螺杆穿设螺纹盲孔以调节支撑脚的高度。其中,升降部至少包括第一拉管、第二拉管和第三拉管,第一拉管收容第二拉管,第二拉管收容第三拉管。其中,第一拉管远离底座一侧设置有内螺纹,第二拉管邻近底座一侧设置有外螺纹,第二拉管远离底座一侧设置有内螺纹,第三拉管邻近底座一侧设置有外螺纹,并且,所述第三拉管侧壁设置有刻度尺。其中,第一拉管设置有通孔,第二拉管对应第一拉管位置处设置有另一通孔,螺杆贯穿第一拉管的通孔和第二拉管的通孔锁定第一拉管和第二拉管;或者第一拉管沿其中心轴位置至少设置有ー个螺纹通孔,螺杆经螺纹通孔旋入并抵接第二拉管以锁定第一拉管和第二拉管。其中,固定部包括第二夹持件,第二夹持件两侧壁对应设置有螺纹通孔,第二夹持件套接于第三拉管,通过第四螺杆穿设第二夹持件两侧壁的螺纹通孔将第二夹持件固定于第三拉管。其中,固定部包括设置有角度刻度盘的固定基座,固定基座呈圆弧形,其侧壁凸起设置有螺柱,第二夹持件设置有螺纹盲孔,固定基座通过螺柱穿设螺纹盲孔与第二夹持件相对固定。其中,固定部包括两个结构相同的半环形的第一卡紧块和第二卡紧块,第一卡紧块设置有两个通孔,第二卡紧块对应设置有两个第一柱体,通过第一柱体压入第一卡紧块的通孔将第一卡紧块和第二卡紧块连成一体。其中,固定基座底部设置有多个通孔,第一卡紧块和第二卡紧块底部对应设置有多个第二柱体,通过第二柱体压入固定基座底部的通孔将第一卡紧块和第二卡紧块固定于固定基座。其中,固定部包括呈正方形的固定板,固定板中心设置有矩形通孔,固定板还包括设置于正方形的四个顶点的螺纹通孔,第一卡紧块和第二卡紧块对应位置设置有四个螺纹盲孔,第五螺杆依次穿设固定板的螺纹通孔以及第一卡紧块、第二卡紧块的螺纹盲孔将固定板固定于固定基座。其中,支撑部中心设置有凸起管体,升降部一端通过套接、卡接、插接、螺接或者过盈配接方式固定于管体。其中,固定部通过套接、卡接、插接、螺接或者过盈配接方式固定于升降部另一端。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在测量天线參数时由于地面不平造成天线调节装置防止不稳定,从而影响测量精度的情况,本专利技术通过设置包括底面平整的底座和支撑脚,通过对支撑脚的调节使装置稳定立于不平整的地面,提高测量精度,同时可以调节高度和傾斜度,便于各个方向和位置的天线信号的測量。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天线调节装置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支撑部的放大示意图;图3是图1固定部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固定部局部爆炸示意图;图5是图3固定部局部横截面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说明。參阅图1,本专利技术天线调节装置第一实施例包括:支撑部1、固定部2以及升降部3。固定部2固定天线馈源,所述升降部3呈管状。支撑部I的中心固定升降部3的一端,该固定部2可倾斜调节地固定于该升降部3的另一端。该支撑部I包括底座11和支撑脚12,该底座11与底面接触ー侧的表面平整;该支撑脚12至少包括三只,且呈放射性设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通过在支撑部I设置包括底面平整的底座11和支撑脚12,通过对支撑脚12的调节使装置稳定立于不平整的地面,提高测量精度,同时可以调节高度和倾斜度,便于各个方向和位置的天线信号的測量。參阅图2,该支撑部I的底座11至少包括三个第一夹持件111,该第一夹持件111包括第一侧壁(未标示)和第二侧壁(未标示),第一侧壁、第二侧壁和支撑脚12—端对应位置均设置有螺纹通孔(图未示),支撑脚111以穿设于第一侧壁、支撑脚12和第二侧壁的螺纹通孔的第一螺杆112为中心轴运动。支撑脚12以第一螺杆112为中心收起或放下,能够实现对装置与地面的平稳性进行初歩调节。该第一侧壁包括另ー螺纹通孔(图未示),第二螺杆113穿设第一侧壁的另ー螺纹通孔将支撑脚12锁定于第一夹持件111。此时,支撑脚12被锁定于一固定位置,与第一夹持件111保持相对固定,锁定支撑脚12,能进ー步提高装置与地面的平稳性。支撑脚12的另一端设置有螺纹盲孔(图未示),该螺纹盲孔设置于支撑脚12与地面接触的位置,第三螺杆114穿设该螺纹盲孔以调节支撑脚12的高度。设置第三螺杆114,方便微调支撑脚12的高度,能够极大提高装置与地面的平稳性,提高测量精度。继续參阅图2,在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中,该支撑部I中心设置有凸起的管体115,升降部3的一端通过套接、卡接、插接、螺接或者过盈配接方式固定于该管体115。当然,也可以通过组合的方式将升降部3固定于管体115。再请參阅图1,在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中,固定部2也可通过套接、卡接、插接、螺接或者过盈配接方式固定于升降部3的另一端。当然,也可以通过组合的方式将固定部2固定于升降部3的另一端。在上述实施例中,支撑部1、固定部2和升降部3可拆卸,方便安装与维修,同时能够节省体积。继续參阅图1,在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中,升降部3至少包括第一拉管31、第二拉管32和第三拉管33,第一拉管31收容第二拉管32,第二拉管32收容第三拉管33。该第一拉管31、第二拉管32和第三拉管33可以等长或不等长,第三拉管33远离底座11的一端可设置顶帽(图未示),该顶帽可以设置成圆形,其半径应大于第一拉管31的半径,以方便将第三拉管33收容到第二拉管32后拉起。当然也可以将第三拉管33的长度设定为三段拉管中最大,同样可以方便其拉起的目的。值得注意的是,根据实际情况或者实际需要,该升降部3并非一定要包括至少三段拉管,也可以小于三段。第一拉管31远离底座11 一侧设置有内螺纹,第二拉管32邻近底座11 一侧设置有外螺纹,并且,第二拉管32远离底座11的一侧设置有内螺纹,第三拉管33邻近底座11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天线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有支撑部、天线馈源的固定部以及管状的升降部;所述支撑部中心固定升降部一端,所述固定部可倾斜调节地固定于所述升降部另一端;所述支撑部包括底座和至少三只呈放射性设置的支撑脚;所述底座与地面接触一侧的表面平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天线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设置有支撑部、天线馈源的固定部以及管状的升降部; 所述支撑部中心固定升降部一端,所述固定部可倾斜调节地固定于所述升降部另ー端; 所述支撑部包括底座和至少三只呈放射性设置的支撑脚; 所述底座与地面接触ー侧的表面平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干, 所述底座包括至少三个第一夹持件,所述第一夹持件包括第一侧壁和第二側壁,所述第一侧壁、第二侧壁和所述 支撑脚一端对应位置均设置有螺纹通孔,所述支撑脚以穿设于所述第一侧壁、所述支撑脚和所述第二侧壁的螺纹通孔的第一螺杆为中心轴运动; 所述第一侧壁包括另ー螺纹通孔,第二螺杆穿设所述第一侧壁的另ー螺纹通孔将所述支撑脚锁定于所述第一夹持件; 所述支撑脚另一端与地面接触的位置设置有螺纹盲孔,第三螺杆穿设所述螺纹盲孔以调节支撑脚的高度。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部至少包括第一拉管、第二拉管和第三拉管,所述第一拉管收容所述第二拉管,所述第二拉管收容所述第三拉管。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干,所述第一拉管远离所述底座一侧设置有内螺纹,所述第二拉管邻近所述底座一侧设置有外螺纹,所述第二拉管远离所述底座ー侧设置有内螺纹,所述第三拉管邻近所述底座一侧设置有外螺纹,并且,所述第三拉管侧壁设置有刻度尺。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拉管设置有通孔,所述第二拉管对应所述第一拉管位置处设置有另一通孔,螺杆贯穿所述第一拉管的通孔和所述第二拉管的通孔锁定所述第一拉管和所述第二拉管;或者 所述第一拉管沿其中心轴位置至少设置有ー个螺纹通孔,螺杆经所述螺纹通孔旋入并抵接所述第二拉管以锁定所述第一拉管和所述第二拉管。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装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若鹏季春霖王今金李华吕晶李日照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