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682141 阅读:146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5-09 02:1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通过内部结构设计提升外观美感的电子装置,包括:一主电路板、一按键电路板、一按键、一抵靠件及一盖板。按键电路板以可相对于主电路板移动的方式电性连接于主电路板,其中按键电路板包括一第一面与一相反于第一面的第二面。按键面对按键电路板的第一面。抵靠件连接于按键电路板的第二面。盖板连接于抵靠件。当按键移动至一第一位置时,按键电路板发出一信号,当按键自第一位置移动至一第二位置时,按键带动按键电路板及抵靠件共同移动,并抵压盖板。当用户按压按键时,不但可施予一既定指令,亦可达到取出盖板的目的,简化了电子装置外观,提升了电子装置的美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子装置,尤其涉及一种通过内部结构设计提升外观美感的电子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科技发展,便携式电子装置(例如:一便携式通话装置、平板电脑)的使用已十分普及。在便携式电子装置中,通常包括一电池,以提供便携式电子装置所需的电力。当电池电力耗尽时,用户打开位于便携式电子装置背面的电池盖,以取出电池。此时,用户必须藉由电池盖侧面的指扣,掀开电池盖。然而,指扣的设计,将破坏携式电子装置的视觉美感,不符合现今的设计潮流。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电子装置,利用创新的机构设计,使电子装置的结构得以简化,以增加电子装置在视觉上的美感。为达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包括:一主电路板、一按键电路板、一按键、一抵靠件及一盖板。按键电路板以可相对于主电路板移动的方式电性连接于主电路板,其中按键电路板包括一第一面与一相反于第一面的第二面。按键面对按键电路板的第一面。抵靠件连接于按键电路板的第二面。盖板连接于抵靠件。当按键移动至一第一位置时,按键电路板发出一信号,当按键自第一位置移动至一第二位置时,按键带动按键电路板及抵靠件共同移动,并抵压盖板。由于本专利技术的按键连接于按键电路板及盖板,当用户按压按键时,不但可施予一既定指令,亦可达到取出盖板的目的。如此,即可达到简化电子装置外观,提升电子装置的美感的效果。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电子装置的元件分解图;图2A是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的部分元件示意图;图2B是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的部分元件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的部分元件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的部分元件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按键未受按压前的剖面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按键位于第一位置时的剖面图;以及图7是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按键位于第二位置时的剖面图。其他:100 电子装置;110 前盖;111 开孔;120 按键;121 本体;123 凸块;125 凸键;130 后盖;131 本体;133 侧缘;135 凸缘;137 凸块;138 第一穿孔;139 第二穿孔;140 盖板;141 凸块;143 卡槽;150 抵靠件;151 基板;153 延伸臂;153a 第一部分;153b 第二部分;157 凸缘;160 弹性元件;170 按键电路板;171 第一面;173 第二面;174 插孔;175 主电路板;177 插孔;180 支撑件;190 电性连接件。具体实施例方式配合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请参阅图1-5。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的电子装置100沿图2A的A-A截线所视的剖面图。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的电子装置100包括一前盖110、一按键120、一后盖130、一盖板140、一抵靠件150、一弹性兀件160、一按键电路板170、一主电路板175、一支撑件180及一电性连接件190 (图4)。前盖110包括一开孔111,其中按键120设置于前盖110的开孔111内。按键120包括一本体121、一凸块123及至少二个凸键125。凸块123凸出于本体121的底面,二个凸键125相对于凸块123的二侧凸出于本体121的底面。值得注意的是,凸键125的延伸长度大于凸块123的延伸长度,其所产生的功效将待于后续说明。请参阅图2A、2B。后盖130包括一本体131、一侧缘133、一凸缘135、复数个凸块137、二第一穿孔138、二第二穿孔139。侧缘133围绕于本体131,并连接于前盖110 (如图5所示),使一空间形成于前盖110与后盖130之间。凸缘135围绕一区域而设置于本体131,且朝前盖110的方向凸出,使一容置空间形成于其中。第一穿孔138形成于本体131且邻近侧缘133的区域,第二穿孔139形成于侧缘133。凸块137形成于第一穿孔138与第二穿孔139之间,并朝内部凸出。请参阅图1、5。背板140以可分离的方式连接于后盖130。整体观之,后盖130设置于背板140与前盖110之间。背板140包括至少一凸块141及二卡槽143。凸块141相对于第一穿孔138卡槽143相对于第二穿孔139。请参阅图4、5。按键电路板170与主电路板175设置于前盖110与后盖130所共同定义的空间内。按键电路板170包括一第一面171与一第二面173及一插孔174。第一面171面向按键120的底面,第二面173相反于第一面171并连接于抵靠件150。插孔174设置于按键电路板170的第一面171。主电路板175包括一插孔177,面向于插孔174。 请参阅图5。支撑件180设置于按键电路板170的第一面171,并连接于按键120的凸块123。在一具体实施例中,支撑件180由橡胶所制成,但并不限制于此,支撑件180亦可由一可弹性变形的金属所制成。请参阅图4。电性连接件190连接于插孔174与插孔177之间,如此,按键电路板170即可相对于主电路板175移动并电性连接于主电路板175。在一具体实施例中,电性连接件190为一软性电路板,但并不限制于此。请参阅图3、5。弹性元件160设置于凸缘135所围绕的容置空间中。在此实施例中,弹性元件160为一弹簧,但并不限制于此,弹性元件160亦可为一弹片,或任何受一外力可弹性变形的元件。支撑件150连接于弹性元件160上。支撑件150包括一基板151、一延伸臂153及一凸缘157。基板150设置于弹性元件160与按键电路板170之间。凸缘157朝后盖130的方向自基板150底部延伸,并相邻后盖130的凸缘135,以限制支撑件150的位移路径。延伸臂153朝后盖130的侧缘133凸出,且其末端穿过后盖130的第二穿孔139卡合于盖板140的卡槽143内。详而言之,延伸臂153包括一第一部分153a及一第二部分153b。第一部分153a连接于基板151,且第二部分153b连接于第一部分153a。如图5所不,第一部分153a先朝远离前盖110的方向延伸,并具有一 U字形的曲部,并朝前盖110的方向延伸,其中该U字形的曲部相对于第一穿孔138。第二部分153b连接于第一部分153a,并穿过第二穿孔139,其中第二部分153b连接于背板140的卡槽143。本专利技术的电子装置100的操作方式说明如下:请参见图5、6、7。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电子装置100在使用状态下的剖面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电子装置100的按键120位于第一位置时的剖面图;图7显示本专利技术电子装置100的按键120位于第二位置时的剖面图。在一具体实施例中,按键120为一功能键。当用户施予按键120—指令外力时,按键120朝按键电路板130移动至一第一位置(图6)。此时,按键120的凸块123抵靠支撑件180使其变形,且按键电路板170自支撑件180接收该指令外力,发出一电子信号至主电路板175的中央处理器(未图示)以执行一既定步骤。若用户停止施予按键120该指令外力时,支撑件180将提供一恢复力量使按键120回复至原位置(图5)。值得注意的是,如上所述,凸键125的延伸长度大于凸块123的延伸长度,当按键120位于第一位置时(图6),按键120的凸键125将恰巧抵靠按键电路板170的第一面171。因此,当用户希望将盖板140自后盖130分离,用户可施予按键120 —大于该指令外力的一分解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子装置,包括:一主电路板;一按键电路板,以可相对于该主电路板移动的方式电性连接于该主电路板,其中该按键电路板包括一第一面与相反于该第一面的一第二面;一按键,面对该按键电路板的第一面;一抵靠件,连接于该按键电路板的该第二面;以及一盖板,连接于该抵靠件;其中当该按键移动至一第一位置时,该按键电路板发出一信号,当该按键自该第一位置移动至一第二位置时,该按键带动该按键电路板及该抵靠件共同移动,并抵压该盖板。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子装置,包括: 一主电路板; 一按键电路板,以可相对于该主电路板移动的方式电性连接于该主电路板,其中该按键电路板包括一第一面与相反于该第一面的一第二面; 一按键,面对该按键电路板的第一面; 一抵靠件,连接于该按键电路板的该第二面;以及 一盖板,连接于该抵靠件; 其中当该按键移动至一第一位置时,该按键电路板发出一信号,当该按键自该第一位置移动至一第二位置时,该按键带动该按键电路板及该抵靠件共同移动,并抵压该盖板。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一前盖;以及 一后盖,连接于该前盖与该盖板之间; 其中该主电路板、该按键电路板及该抵靠件设置于该前盖及该后盖所共同定义的空间。3.按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后盖包括一第一穿孔,相对于该抵靠件,其中该抵靠件穿过该第一穿孔并抵靠该后盖。4.按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盖板包括一卡槽,该后盖还包括一第二穿孔相对于该卡槽,且该抵靠件包括: 一基板,其中该按键电路板的第二面连接于该基板;以及 一延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洪佑宗
申请(专利权)人: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