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气浮分离工艺。
技术介绍
在气浮工艺过程中微气泡与目标颗粒物的有效碰撞和粘附几率,是决定气浮效果的主要因素。在微气泡与目标颗粒物的粘附过程中,静电力又起主导作用。在绝大部分运用气浮工艺的场合下,目标去除物由于自身结构电离、对阴离子的吸附、配位络合作用等,都显示出不同程度的负电性,例如:胶体颗粒、腐殖质类大分子有机物、藻细胞、病原微生物、油滴、矿物颗粒等,同时气浮工艺过程中产生的微气泡也显不同程度的负电性,这就造成在微气泡与目标去除物粘附之前,就必须克服静电斥力的作用。常规的气浮工艺组合是在气浮工艺之前设置混凝预处理,通过投加混凝剂,使目标去除物脱稳,促进其与微气泡的结合。但是,通过投加混凝剂只能对目标去除物电负性产生一定程度的降低,其电负性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在其与微气泡的结合过程中仍然要克服由于静电斥力所产生的能垒,导致微气泡与目标分离物的粘附几率较低,同时混凝预处理段的设置以及混凝剂的大量投力口,增加了气浮工艺的建设及运行成本。此外由于混凝预处理过程中形成的絮体形态不同,其与微气泡作用效果相差较大,若要形成有利于气浮分离过程的良好形态分形的 ...
【技术保护点】
利用微气泡改性技术强化气浮工艺分离效果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微气泡改性技术强化气浮工艺分离效果的方法,具体是按以下步骤完成的:一、将微气泡正电荷改性药剂投加到气浮系统的微气泡发生系统(B)中,微气泡正电荷改性药剂与水和气源混合均匀,在压力溶气罐(1)内,形成过饱和溶气水,其中,微气泡正电荷改性药剂的投加量为0.1mg/L~30mg/L,压力溶气罐(1)内压力保持在0.3MPa~0.6MPa,过饱和溶气水中的水与待处理水的体积比为5%~70%;气浮系统包括气浮池体(A)、微气泡发生系统(B)和浮渣收集系统(C),微气泡发生系统(B)为加压溶气微气泡发生系统或气浮泵微气泡发生系 ...
【技术特征摘要】
1.用微气泡改性技术强化气浮工艺分离效果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微气泡改性技术强化气浮工艺分离效果的方法,具体是按以下步骤完成的: 一、将微气泡正电荷改性药剂投加到气浮系统的微气泡发生系统(B)中,微气泡正电荷改性药剂与水和气源混合均匀,在压力溶气罐(1)内,形成过饱和溶气水,其中,微气泡正电荷改性药剂的投加量为0.lmg/L 30mg/L,压力溶气罐(1)内压力保持在0.3MPa^0.6MPa,过饱和溶气水中的水与待处理水的体积比为5°/Γ70% ; 气浮系统包括气浮池体(Α)、微气泡发生系统(B)和浮渣收集系统(C),微气泡发生系统(B)为加压溶气微气泡发生系统或气浮泵微气泡发生系统,加压溶气微气泡发生系统由空气压缩机(3)、压力溶气罐(1)、增压水泵(2)和释放器(5)构成,气浮泵微气泡发生系统由气浮泵(11)、压力溶气罐(1)和释放器(5)构成;浮渣收集系统(C)设置于气浮池体(A)上端,气浮池体(A)分为浮渣收集槽(10)、混合区(4)和分离区(6),浮渣收集槽(10)设置在气浮池体(A)左侧,浮渣收集槽(10)外侧与不完全封闭的挡板共同形成混合区(4),混合区(4)和分离区(6)之间设有不完全封闭的挡板,混合区(4)左侧下端设有进水口(8),压力溶气罐(1)的出水口与释放器(5)连通,释放器(5)置于混合区(4)下端,临近进水口(8),穿孔集水管(7)置于分离区(6)右侧下端与出水口(9)相通; 若微气泡发生系统为加压溶气微气泡发生系统时,空气压缩机(3)的出气口与压力溶气罐(I)的进气口连通,增压水泵(2)的出水孔与压力溶气罐(1)的进水口连通; 若微气泡发生系统为气浮泵微气泡发生系统时,气浮泵(11)的出水口与压力溶气罐Cl)的进水口连通; 二、待处理水通过气浮池体(A)的进水口(8)进入混合区(4),同时过饱和溶气水通过释放器(5)产生正电荷微气泡进入混合区(4)内,与待处理水混合,然后进入分离区(6),在分离区(6)表面形成稳定的浮渣层,其中待处理水在气浮池体(A)内的停留时间为IOmin 40min ; 三、采用浮渣收集系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军,时玉龙,邹景,田海,江进,
申请(专利权)人:哈尔滨工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