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动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667170 阅读:149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5-02 20:51
一种致动器,即使在轴承以高速移动且急剧地加速或减速的情况下,微振动也不易传递到搭载于轴承的搭载物。致动器具备:驱动带轮(1);从动带轮(2);架设在两带轮(1、2)之间的环形带(3);导轨(4);和与环形带连接并沿着导轨直线移动的轴承(5)。轴承由在轴向上排列的四个轴承部件(5A、5B、5C、5D)构成。带连接用轴承部件(5B、5C)利用第一连结部件(7)而与环形带连接。搭载物用轴承部件(5A、5D)搭载搭载物。轴承部件(5A)和轴承部件(5B)、以及轴承部件(5C)和轴承部件(5D)分别利用第三连结部件(9)而连结。另一方面,利用第二连结部件(8)而相互连结的轴承部件(5A)和轴承部件(5D)未直接与环形带连结。(*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致动器
技术介绍
以往,制造装置具备直线引导轴承装置,以便使工件移动,专利文献1、2中公开了适合用于这样的直线引导轴承装置的致动器。专利文献1、2中公开的致动器具备由驱动装置旋转驱动的驱动带轮;旋转自如地被支承的从动带轮;架设在驱动带轮与从动带轮之间的环形带;搭载工件等搭载物并使该工件等搭载物直线移动的轴承;对轴承的直线移动进行引导的导轨;作为轴承的平衡重而发挥功能的平衡轴承;以及对平衡轴承的直线移动进行引导的平衡导轨。轴承和平衡轴承与环形带连接,但平衡轴承与安装有轴承的一侧隔着所述两带轮连接在相反侧。在这样的致动器中,使轴承和平衡轴承向相反方向移动,从而抑制在加速时、减速时等产生的轴承的反作用力,因而,由此能够抑制振动。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第2008-101642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第2001-248703号公报但是,即使能够抑制上述那样的振动,在轴承以高速移动且急剧地加速或减速的情况下,上述那样的以往的致动器也有可能产生微振动。因此,有时直线移动的轴承的运动精度会稍微降低。若是通常的用途,那么多数情况下即使运动精度稍微降低也不会产生大的不良影响,但在高精度用途的致动器的情况下,经由环形带而传递到轴承的微振动有可能对搭载物造成不良影响。因此,要求进一步抑制振动。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技术正是着眼于上述的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致动器,即使在轴承以高速移动且急剧地加速或减速的情况下,微振动也不易传递到搭载于轴承的搭载物。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技术第一方面是一种致动器,该致动器具备驱动带轮,其由驱动装置旋转驱动;从动带轮,其旋转自如地被支承;环形带,其架设在所述驱动带轮与所述从动带轮之间,随着所述驱动带轮的旋转而旋转;导轨,其沿轴向延伸;以及轴承,其与所述环形带连接且随着所述环形带的旋转而沿着所述导轨在所述轴向直线移动,所述致动器使搭载物搭载于所述轴承而直线移动,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具有在所述轴向排列的三个以上的轴承部件,该轴承部件具有一个以上的带连接用轴承部件,该带连接用轴承部件利用第一连结部件而与所述环形带连结;以及搭载物用轴承部件,该搭载物用轴承部件在所述轴向上夹着该带连接用轴承部件配置有两个以上,并且利用第二连结部件而相互连结,利用仅在所述轴向以外的方向能够弹性变形的第三连结部件而与所述带连接用轴承部件连结,将所述搭载物搭载于所述第二连结部件。若是这样的结构,则来自环形带的微振动传递到带连接用轴承部件,但不会直接传递到搭载物用轴承部件。传递到带连接用轴承部件的微振动经由连结部件而传递到搭载物用轴承部件,但借助如上述那样能够变形的连结部件的变形而使微振动得以缓冲,因此能够大幅度地抑制传递到搭载物用轴承部件的微振动。因此,即使在轴承以高速移动且急剧地加速或减速的情况下,从环形带传递到搭载物的微振动也是微小的,因此几乎不用担心微振动对搭载于轴承的搭载物产生不良影响。此外,技术第二方面的特征在于,根据第一方面所述的致动器,第一连结部件和第二连结部件中的至少任一方仅在所述轴向以外的方向能够弹性变形。此外,技术第三方面的特征在于,根据第一或第二方面所述的致动器,第一连结部件是对平板进行弯曲加工而形成的板簧。此外,技术第四方面的特征在于,根据第一至第三方面中的任一方面所述的致动器,第二连结部件和第三连结部件中的至少任一方形成平板状。此外,技术第五方面的特征在于,根据第一至第四方面中的任一方面所述的致动器,所述带连接用轴承部件和所述搭载物用轴承部件在所述轴承的重心位置处连结。若是这样的结构,则能够抑制在加减速时由于环形带的驱动力而在轴承产生无用的力矩的情况,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轴承的振动。再者,在搭载物搭载于轴承的情况下,将搭载有搭载物的轴承的重心位置(即,组合轴承与搭载物而形成的组合物的重心位置)称为“轴承的重心位置”。此外,技术第六方面的特征在于,根据第一至第五方面中的任一方面所述的致动器,所述导轨的形状是剖面大致为U字状,所述环形带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所述导轨的凹部内。若是这样的结构,则使导轨的凹部与搭载物不对置,从而能够抑制从环形带产生的尘埃附着于搭载物。技术效果根据本技术,能够提供一种致动器,即使在轴承以高速移动且急剧地加速或减速的情况下,微振动也不易传递到搭载于轴承的搭载物。附图说明图1是示出本技术的致动器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结构的俯视图。图2是示出本技术的致动器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结构的侧视图。图3是示出本技术的致动器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轴承的结构的俯视图。图4是示出本技术的致动器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轴承的结构的沿着轴向的剖视图。图5是从轴向观察图3的主视图。标号说明1:驱动带轮;2:从动带轮;3:环形带;4:导轨;5:轴承;5B、5C:带连接用轴承部件(轴承部件);5A.5D:搭载物用轴承部件(轴承部件);7:第一连结部件(带连结用板簧);8:第二连结部件(轴承连结用板簧);9:第三连结部件(连结板);10:马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参照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示出本技术的致动器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结构的俯视图。此外,图2是示出本技术的致动器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结构的侧视图。此外,图3是示出本技术的致动器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轴承的结构的俯视图。此外,图4是示出本技术的致动器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轴承的结构的沿着轴向的剖视图。此外,图5是从轴向观察图3的主视图。(致动器的结构)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致动器具备:驱动带轮1,其由马达10旋转驱动;从动带轮2,其旋转自如地被支承;环状的环形带3,其架设在驱动带轮I与从动带轮2之间;导轨4,其沿轴向延伸;以及轴承5,其随着环形带3的旋转而沿着导轨4在轴向直线移动。在此,马达10安装于导轨4的一个端部。该马达10的旋转轴IOa沿水平且与导轨4的轴线(轴向)正交的方向延伸,在该旋转轴IOa的末端安装有驱动带轮I。并且,将从动带轮2支承为旋转自如的带轮外壳(pulley housing) 11安装于导轨4的另一个端部。并且,在驱动带轮I与从动带轮2之间,在沿着导轨4的方向(轴向)上架设有环形带3。在环形带3的表面(内侧面)形成有沿着周向排列的多个齿(未图示),它们与形成在驱动带轮I和从动带轮2的外周面的齿(未图示)啮合。因此,环形带3通过驱动带轮I的旋转而被旋转驱动。此外,轴承5的一部分与环形带3连接,并且轴承5与导轨4卡合,因此,随着环形带3的旋转,轴承5被导轨4引导而能够沿轴向直线移动。〈导轨〉导轨4的形状没有特别地限定,但如图5所示,优选为大致U字状。S卩,导轨4由带状的底壁4a和从该底壁4a的两侧部垂直地立起设置的一对侧壁4b、4b构成,在与轴向正交的面切断的剖面呈大致U字状。< 轴承 >轴承5由在轴向上排列的三个以上(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四个)的轴承部件5A、5B、5C、 构成。并且,各轴承部件5A、5B、5C、ro大致为相同形状。轴承部件5A、5B、5C、5D的形状为与导轨4卡合的形状即可,不特别地限定,但在导轨4是上述那样的剖面大致为U字状的情况下,是能够将导轨4包在内部的那样的矩形筒状的部件。S卩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致动器,该致动器具备:驱动带轮,其由驱动装置旋转驱动;从动带轮,其旋转自如地被支承;环形带,其架设在所述驱动带轮与所述从动带轮之间,随着所述驱动带轮的旋转而旋转;导轨,其沿轴向延伸;以及轴承,其与所述环形带连接且随着所述环形带的旋转而沿着所述导轨在所述轴向直线移动,所述致动器使搭载物搭载于所述轴承而进行直线移动,该致动器的特征在于,所述轴承具有在所述轴向排列的三个以上的轴承部件,该轴承部件具有:一个以上的带连接用轴承部件,该带连接用轴承部件利用第一连结部件而与所述环形带连结;以及搭载物用轴承部件,该搭载物用轴承部件以在所述轴向上夹着该带连接用轴承部件的方式配置有两个以上,并且利用第二连结部件而相互连结,利用仅在所述轴向以外的方向能够弹性变形的第三连结部件而与所述带连接用轴承部件连结,将所述搭载物搭载于所述第二连结部件。

【技术特征摘要】
2011.10.26 JP 2011-2352551.一种致动器,该致动器具备: 驱动带轮,其由驱动装置旋转驱动; 从动带轮,其旋转自如地被支承; 环形带,其架设在所述驱动带轮与所述从动带轮之间,随着所述驱动带轮的旋转而旋转; 导轨,其沿轴向延伸;以及 轴承,其与所述环形带连接且随着所述环形带的旋转而沿着所述导轨在所述轴向直线移动, 所述致动器使搭载物搭载于所述轴承而进行直线移动, 该致动器的特征在于, 所述轴承具有在所述轴向排列的三个以上的轴承部件, 该轴承部件具有: 一个以上的带连接用轴承部件,该带连接用轴承部件利用第一连结部件而与所述环形带连结;以及 搭载物用轴承部件,该搭载物用轴承部件以在所述轴向上夹着该带连接用轴承部件的方式配置有两个以上,并且利用第二连结部件而相互连结,利用仅在所述轴向以外的方向能够弹性变形的第三连结部件而与所述带连接用轴承部件连结,将所述搭载物搭载于所述第二连结部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致动器,其特征在于, 第一连结部件和第二连结部件中的至少任一方仅在所述轴向以外的方向上能够弹性变形。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致动器,其特征在于, 第一连结部件是对平板进行弯曲加工而形成的板簧。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致动器,其特征在于, 第二连结部件和第三连结部件中的至少任一方形成平板状。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致动器,其特征在于, 第二连结部件和第三连结部件中的至少任一方形成平板状。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致动器,其中, 所述带连接用轴承部件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佐藤俊德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