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震装置、及模型直升机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662153 阅读:153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5-02 12: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减震装置,包括:基架(1)、支架(3)和吊杆(4),吊杆(4)的一端与基架(1)之间沿吊杆(4)的轴向固定连接,支架(3)悬吊于吊杆(4)的另一端并与之形成轴孔间隙配合;弹性伸缩件(2),弹性伸缩件(2)以轴孔间隙配合的方式套设于吊杆上,且位于基架(1)的沿吊杆(4)的轴向相对于支架(3)移动的路径上。同时还提供一种具有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减震装置的模型直升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对基架朝向支架的移动进行缓冲,即实现了支架落地时的减震效果。(*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减震装置,以及具有该减震装置的模型直升机。
技术介绍
目前,在模型直升机上无论是利用起落架本身结构的变形来吸收模型直升机接地时的撞击力,或者靠弹性圈吸收撞击力。它们的减震效果是很差的,很容易因为起落架变形太大而造成起落架永久变形甚至起落架断裂的事故。尤其是随着遥控模型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模型直升机的外形要求越来越高,所以现在遥控模型直升机都在朝‘像真化’发展,也就是要求模型直升机的外形与真直升机有很高的像真度,而像真度好的起落架因为外形已经限定了,就不可能再利用变形来吸收接地撞击力,所以现在像真度好的模型直升机的起落架很容易损坏或者直升机倾覆。例如,公开号为201921507的中国技术专利中公开了一种用于微型直升机的起落架,包括二根支撑架,二根支撑架的中间设有支撑板,二根支撑架的端部分别设有落地杆,支撑板上设有连接杆,二根支撑架中设有固定杆。现有技术中,起落架直接安装于微型直升机上,其缺点在于未安装任何减震装置,起落架易于损坏而且无法防止微型直升机倾覆。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相关技术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减震装置以及具有这种减震装置的模型直升机,以对基架朝向支架的移动进行缓冲,即防止支架落地时出现的减震现象。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减震装置,包括基架、支架和吊杆,吊杆的一端与基架之间沿吊杆的轴向固定连接,支架悬吊于吊杆的另一端并与之形成轴孔间隙配合;弹性伸缩件,弹性伸缩件以轴孔间隙配合的方式套设于吊杆上,且位于基架的沿吊杆的轴向相对于支架移动的路径上。优选地,吊杆为螺栓,螺栓的螺杆与基架之间螺纹连接以构成固定连接,支架悬吊在螺栓的螺母上。优选地,弹性伸缩件为螺旋弹簧,螺旋弹簧的一端弹性抵压在基架上,而另一端弹性抵压在支架上。优选地,在基架上形成有凸起柱,在支架上形成有套筒,凸起柱插入套筒并将螺旋弹簧抵压在套筒内的筒底上,其中,螺栓的螺母顶压在筒底的外侧上,螺栓的螺杆依次穿过筒底、螺旋弹簧,以螺纹连接于凸起柱中。根据本技术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模型直升机,具有上述任一的减震装置。优选地,模型直升机的主机架构成减震装置中的基架,模型直升机的起落架构成减震装置中的支架。本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在于(I)本技术的减震装置,当基架沿吊杆的轴向朝向支架移动时,例如,支架要落地时,借助于吊杆上套设的与之轴孔间隙配合的弹性伸缩件,以及弹性伸缩件位于基架与吊杆之间(即,弹性伸缩件位于基架的沿吊杆的轴向相对于支架移动的路径上时),因此能对基架朝向支架的移动进行缓冲,即实现基架朝向支架移动过程中的减震。(2)本技术的模型直升机,由于采用本技术的减震装置,在模型直升机降落时能够对主机架朝向起落架的相对运动进行减震,从而能够吸收起落架接地撞击力,提高模型直升机降落时的减震效果,避免因为接地撞击力过大而造成起落架折断受损,或因降落接地姿态倾斜而致直升机倾覆。附图说明图1是具有本技术减震装置的模型直升机的分解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减震装置的局部侧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见附图描述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参见图1和图2,描述本技术的减震装置,其包括:基架1、支架3和吊杆4,吊杆4的一端与基架I之间沿吊杆4的轴向固定连接,支架3悬吊于吊杆4的另一端并与吊杆4形成轴孔间隙配合。此外,该减震装置还包括弹性伸缩件2,该弹性伸缩件2以轴孔间隙配合的方式套设于吊杆4上,且位于基架I的沿吊杆4的轴向相对于支架3移动的路径(图2中箭头A所示)上。具体而言,吊杆4的一端是沿其轴向固定在基架I上的,而吊杆4的另一端具有用于悬吊支架3的端部,从而使得支架3可悬吊于吊杆4上,应当理解,支架3只需悬于吊杆4另一端而不与其脱离即可。同时,由于支架3与吊杆4之间形成轴孔间隙配合,所以支架3是可以沿吊杆4的轴向移动的,即基架I可沿着吊杆4的方向相对于支架3移动。另一方面,弹性伸缩件2同样以轴孔间隙配合的方式套设在吊杆4上,所以当基架I沿吊杆4朝向支架3移动时,基架会将弹性伸缩件2压缩在基架与支架之间,这就能够对基架朝向支架的移动进行缓冲。从而,例如当支架落地时能够实现减震。更详细地,当支架3保持不动时,例如支架3落地后,基架I会连同吊杆4 一起共同沿吊杆4的轴向相对移动并如上所述将弹性伸缩件2挤压在基架与支架之间。反之,当支架3沿吊杆4朝向基架I移动时,支架3也能将弹性伸缩件2挤压在二者之间以对二者的相对移动进行缓冲或减震。所以如前述,弹性伸缩件2是位于基架I沿吊杆4的轴向相对于支架3移动的路径上的。当然也可以表述为:套设于吊杆4的弹性伸缩件2是位于基架I与支架3之间的。作为优选的一个实施例,吊杆4可以为螺栓,螺栓的螺杆与基架I之间螺纹连接以构成前述的固定连接,支架3悬吊在螺栓的螺母上(S卩,前述的支架3的端部)。此外,弹性伸缩件2可以为螺旋弹簧,当基架与支架相对移动时(例如基架沿吊杆朝向支架移动时),螺旋弹簧的一端会弹性抵压在基架I上,而另一端会弹性抵压在支架3上。当然,应当理解,吊杆4和弹性伸缩件2也可以是除螺栓和螺旋弹簧以外的零件,诸如螺钉、环形弹簧等。这里只是提供了优选的实施方式,本技术并不局限于此。进一步参见图2,在基架I上还形成有凸起柱5,而在支架3上还形成有套筒6,凸起柱5插入套筒6中并将弹性伸缩件(此处,以螺旋弹簧为例)抵压在套筒6内的筒底上,并且螺栓的螺母顶压在套筒6的筒底的外侧。如图2所示,螺栓的螺杆依次穿过支架I的套筒6的筒底、螺旋弹簧,并且以螺纹连接的方式连接在基架I的凸起柱5中。 此外,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具有上述任一减震装置的模型直升机,其中,模型直升机的主机架构成减震装置中的基架1,模型直升机的起落架构成减震装置中的支架3。再次参见图1和图2,以具有该减震装置的模型直升机为例,进一步描述本技术减震装置的工作过程。当模型直升机着陆时,其起落架首先接触地面并在与地面接触的位置产生垂直地面向上的支撑力,这个支撑力会作用在起落架上,并在起落架的套筒6筒底位置弹性抵压减震装置中弹性伸缩件2的一端。此时,由于模型直升机自身重力的作用以及,在主机架上会产生与上述支撑力相反的压力,这个压力会作用在主机架上,并在主机架的凸起柱5位置弹性抵压减震装置中弹性伸缩件2的另一端,在支撑力和压力的作用下,弹性伸缩件2会产生弹性变形。由于在图2中,弹性伸缩件2是套设在螺栓(即,吊杆4的一个实施例)上的,且螺栓一端螺纹连接在主机架上,螺杆依次穿过支架3的套筒6的筒底、螺旋弹簧,而起落架悬吊于螺母端。所以弹性伸缩件2的弹性变形会使得主机架的凸起柱5连同螺栓一起在起落架的套筒6内相对滑动,从而减小支撑力与压力的相互作用,以实现在模型直升机降落时吸收接地撞击力,避免因为接地撞击力过大而造成起落架折断受损,或因降落接地姿态倾斜而致直升机倾覆。综上,对于本技术的减震装置而言,当基架沿吊杆的轴向朝向支架移动时,借助于吊杆上套设的与之轴孔间隙配合的弹性伸缩件,以及弹性伸缩件位于基架与吊杆之间因此能对基架朝向支架的移动进行缓冲,即实现基架朝向支架移动过程中的减震。对于本技术的模型直升机而言,由于采用本技术的减震装置,在模型直升机降落时能够对主机架朝向起落架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基架(1)、支架(3)和吊杆(4),所述吊杆(4)的一端与所述基架(1)之间沿所述吊杆(4)的轴向固定连接,所述支架(3)悬吊于所述吊杆(4)的另一端并与之形成轴孔间隙配合;弹性伸缩件(2),所述弹性伸缩件(2)以轴孔间隙配合的方式套设于所述吊杆(4)上,且位于所述基架(1)沿所述吊杆(4)的轴向相对于所述支架(3)移动的路径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架(I)、支架⑶和吊杆(4),所述吊杆(4)的一端与所述基架⑴之间沿所述吊杆(4)的轴向固定连接,所述支架(3)悬吊于所述吊杆(4)的另一端并与之形成轴孔间隙配合; 弹性伸缩件(2),所述弹性伸缩件(2)以轴孔间隙配合的方式套设于所述吊杆(4)上,且位于所述基架⑴沿所述吊杆⑷的轴向相对于所述支架⑶移动的路径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吊杆(4)为螺栓,所述螺栓的螺杆与所述基架(I)之间螺纹连接以构成所述固定连接,所述支架(3)悬吊在所述螺栓的螺母上。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伸缩件(2)为螺旋弹簧,所述螺旋弹簧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国川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九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