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二次电池,包括:电极组,对在金属箔的两面涂敷了活性物质的片状的正负极板,使它们之间隔着隔膜绕卷绕轴卷绕成扁平形状而得,并且在卷绕轴方向的两端分别设有没有涂敷上述活性物质的正负极板的金属箔露出部;电池容器,具有电池桶和电池盖,用于收纳上述电极组;和正负极外部端子,分别与上述正负极板的金属箔露出部电连接。其中,上述正负极板的金属箔露出部的卷绕结束端部各自隔着导电部件分别与上述电池容器的内表面相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
技术介绍
要求大输出、大容量的混合动力车或电动车中,需要由数十或者上百的单体电池的集合构成电池组。因此,从安装密度的观点出发,开发了方形二次电池。例如,专利文献I记载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包括通过将具有集电箔的正负极板和使它们绝缘的隔膜卷绕成扁平状而构成的电极组。在电极组的两端部,分别设置有在正负极集电箔上不涂敷活性物质混合剂而使得金属箔露出的露出部。金属箔的露出部在电极组中彼此位于相反侧。扁平形状的电极组的外形形状包括:由正负极板在两端部卷绕而形成的一对弯曲面部,和连接一对弯曲面部的正背面的平面部,电极组被插入到电池桶中,使得一方的弯曲部配置在电池桶的底部一侧。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66254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以往的二次电池中,按照基于电池容量决定的电极箔的长度,来决定金属箔的切断位置。因此作为金属箔的切断位置的卷绕结束端部的位置是不固定的。所以,根据卷绕结束端部的位置的不同,在将电极组插入电池桶中时,金属箔的卷绕结束端部可能会挂在电池桶开口部上。因此,在将电极组插入电池桶时,要求谨慎地进行作业,以免金属箔被掀开。其结果导致电池制造时间增加。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本专利技术第一方式的二次电池,包括:电极组,对在金属箔的两面涂敷了活性物质的片状的正负极板,使它们之间隔着隔膜绕卷绕轴卷绕成扁平形状而得,并且在卷绕轴方向的两端分别设有没有涂敷上述活性物质的正负极板的金属箔露出部;电池容器,具有电池桶和电池盖,用于收纳上述电极组;和正负极外部端子,分别与上述正负极板的金属箔露出部电连接,其中,上述正负极板的金属箔露出部的卷绕结束端部各自隔着导电部件分别与上述电池容器的内表面相对。 本专利技术第二方式的二次电池,在第一方式的二次电池中,上述正负极板的金属箔露出部各自在电池桶厚度方向上重叠而形成层叠体,上述层叠体被挤压(压扁),在其最外周与上述导电部件接合。本专利技术第三方式的二次电池,在第二方式的二次电池中,上述导电部件各自与对应的上述正负极板具有相同的极性。本专利技术第四方式的二次电池,在第三方式的二次电池中,上述导电部件各自为将上述金属箔露出部与上述正负极外部端子分别电连接的正负极连接板,上述正负极连接板被安装在上述电池盖上。本专利技术第五方式的二次电池,在第一方式的二次电池中,上述正负极板的金属箔露出部各自在电池桶厚度方向上重叠而形成层叠体,上述正负极板的层叠体各自与将上述金属箔露出部与上述正负极外部端子分别电连接的正负极连接板接合。本专利技术第六方式的二次电池,在第一方式的二次电池中,上述正负极板的金属箔露出部各自在电池桶厚度方向上重叠而形成层叠体,上述正负极板的层叠体各自被夹持在将上述金属箔露出部与上述正负极外部端子分别电连接的正负极连接板和集电保护板之间与它们接合。本专利技术第七方式的二次电池,在第五或六方式的二次电池中,上述电池桶,呈具有作为正面和背面的宽幅面和作为侧面的窄幅面的薄型长方体形状,上述电极组具有与上述电池桶的在正面和背面伸展的宽幅面相对的一对平面部,和由正负极板在一对平面部的两端部折回而形成的折回部,上述卷绕结束端部位于上述平面部。本专利技术第八方式的二次电池,在第五至七之任一方式的二次电池中,上述正负极连接板各自包括:与上述电池桶的宽幅面面对面地设置的接合片,和将上述接合片与上述正负极外部端子连接的、沿着上述电池桶的窄幅面延伸到上述电池盖的连接部件,上述接合面与上述正负极板的卷绕结束端部接合。本专利技术第九方式的二次电池,在第五至八之任一方式的二次电池中,上述正负极板的上述卷绕结束端部被配置在与上述电池桶的同一平面部相对的位置上。 本专利技术第十方式的二次电池,在第一至九之任一方式的二次电池中,上述负极板的卷绕结束端部以覆盖上述正极板的卷绕结束端部的方式配置。本专利技术第i^一方式的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包括:制造电极组的第一工序,该电极组通过对在金属箔的两面涂敷了活性物质的片状的正负极板,使它们之间隔着隔膜绕卷绕轴卷绕成扁平形状而得,并且在卷绕轴方向的两端分别设有没有涂敷上述活性物质的正负极板的金属箔露出部;第二工序,利用正负极连接板分别将上述正负极板的金属箔露出部各自与正负极外部端子连接;第三工序,将连接有上述正负极连接板的上述电极组收纳在薄型的电池容器中;和第四工序,在上述第三工序之后,密封上述电池容器,其中,上述第一工序包括:第五工序,切断上述正负极板使得上述正负极板的金属箔露出部的卷绕结束端部在上述电极组表面上位于预先决定的位置,上述第二工序中,将上述正负极板的卷绕结束端部与上述正负极连接板接合。本专利技术第十二方式的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在第十一方式的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中,上述电池容器,呈具有作为正面和背面的宽幅面和作为侧面的窄幅面的薄型长方体形状,在上述第一工序中卷绕上述电极组,使得该电极组具有与上述电池容器的在正面和背面伸展的宽幅面相对的一对平面部,和由正负极板在一对平面部的两端部折回而形成的折回部,并且上述卷绕结束端部位于上述平面部。本专利技术第十三方式的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在第十二方式的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中,上述第一工序中,将上述正负极板的上述卷绕结束端部配置在与上述电池容器的同一平面部相对的位置上。本专利技术第十四方式的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在第十一至十三之任一方式的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中,上述负极板的卷绕结束端部以覆盖上述正极板的卷绕结束端部的方式配置。本专利技术第十五方式的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在第i^一至十四之任一方式的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中,上述第五工序包括:第六工序,测量上述正负极板的卷绕长度;和第七工序,基于上述第六工序所测量的上述正负极板各自的卷绕长度,决定切断上述正负极板的位置,其中,在上述第七工序中,将长度决定为使得上述正负极板的金属箔露出部的卷绕结束端部各自隔着具有相同极性的上述正负极连接板与上述电池容器的内表面相对的长度。专利技术效果通过本专利技术,不必采用特殊工序来防止正负极板的露出部的卷绕结束端部被掀开,能够缩短电池制造时间。尤其是,由于在车载用途方面每辆车的电池数量较多,从生产效果和成本的方面来看,本专利技术有非常大的效果。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二次电池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图1的二次电池的电极组在接合前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表示图1的二次电池的电极组在接合后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表示图1的二次电池的电极组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电极组与连接板的接合状况的图。图6是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极组的终端(结束端)的图。图7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卷绕组的制造设备的立体图。图8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二次电池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电极组的终端(结束端)的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参考附图说明将本专利技术适用于方形二次电池的第一实施方式。[第一实施方式]图1 图7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方形二次电池。实施方式的二次电池是在厚度很薄的电池桶(薄型电池桶)中收纳了卷绕式电极组的电池,尤其适合在对混合动力车和电动车的旋转电机进行驱动的二次电池中使用。如图1 图3所示,电池30包括电极组6与收纳电极组6的电池桶I。在电池桶I上设有用于插入电极组6的开口部11。开口部11由电池盖3密封。进一步地,从设在电池盖3上的注液口 20向电池桶I内注入电解液,注液口 20由注液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0.08.31 JP 2010-1940741.一种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极组,对在金属箔的两面涂敷了活性物质的片状的正负极板,使它们之间隔着隔膜绕卷绕轴卷绕成扁平形状而得,并且在卷绕轴方向的两端分别设有没有涂敷所述活性物质的正负极板的金属箔露出部; 电池容器,具有电池桶和电池盖,用于收纳所述电极组;和 正负极外部端子,分别与所述正负极板的金属箔露出部电连接,其中, 所述正负极板的金属箔露出部的卷绕结束端部各自隔着导电部件分别与所述电池容器的内表面相对。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正负极板的金属箔露出部各自在电池桶厚度方向上重叠而形成层叠体,所述层叠体被挤压,在其最外周与所述导电部件接合。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电部件各自与对应的所述正负极板具有相同的极性。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电部件各自为将所述金属箔露出部与所述正负极外部端子分别电连接的正负极连接板,所述正负极连接板被安装在所述电池盖上。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正负极板的金属箔露出部各自在电池桶厚度方向上重叠而形成层叠体,所述正负极板的层叠体各自与 将所述金属箔露出部与所述正负极外部端子分别电连接的正负极连接板接合。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正负极板的金属箔露出部各自在电池桶厚度方向上重叠而形成层叠体,所述正负极板的层叠体各自被夹持在将所述金属箔露出部与所述正负极外部端子分别电连接的正负极连接板和集电保护板之间与它们接合。7.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池桶,呈具有作为正面和背面的宽幅面和作为侧面的窄幅面的薄型长方体形状, 所述电极组具有与所述电池桶的在正面和背面伸展的宽幅面相对的一对平面部,和由正负极板在一对平面部的两端部折回而形成的折回部, 所述卷绕结束端部位于所述平面部。8.如权利要求5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正负极连接板各自包括:与所述电池桶的宽幅面面对面地设置的接合片,和将所述接合片与所述正负极外部端子连接的、沿着所述电池桶的窄幅面延伸到所述电池盖的连接部件, 所述接合面与所述正负极板的卷绕结束端部接合。...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西丸翔,河野龙治,
申请(专利权)人:日立车辆能源株式会社,
类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