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驱车差速机构及应用其的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651256 阅读:165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5-01 15:4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四驱车差速机构及应用其的汽车,涉及汽车部件,为了解决四驱车差速机构布置时所占用空间较大、难度较大、整车的重量也比较大的问题。该四驱车变速驱动机构及应用其的汽车,包括:分动器、后轮间差速器,还包括前轮间差速器;前轮间差速器设置在车辆的两个前轮之间的前轴上,且与变速器的动力输出端连接,还与分动器的动力输入端连接,分动器的动力输出端与后轮间差速器的动力输入端连接,后轮间差速器设置在车辆的两个后轴之间的后轴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部件,尤其涉及四驱车差速机构及应用其的汽车
技术介绍
四驱车就是有前后差速联动四轮驱动的汽车。因为车辆的发动机将动力传至四个车轮,所以四个车轮都可发力。两驱车在其一只驱动车轮打滑时,另外的一只驱动车轮也会失去牵引动力,这时,车子便不能行驶了。四驱车在其一只驱动车轮打滑时,其他的驱动车轮仍然能发挥牵引动力,车子仍能行驶。因此,四驱车越野性能优越,在野外山坡、滩涂、泥地、沙漠也可以应付自如。当前,绝大多数四驱车的差速机构通过多个差速器的相互配合来实现各个车轮之间的差速。该四驱车差速机构通常为两个轮间差速器和一个轴间差速器。两个前轮之间的前轴上设有前轮间差速器,两个后轮之间的后轴上设有后轮间差速器。前、后轴之间设有轴间差速器,为了实现前、后轴的扭矩分配,还需要增加额外的控制装置。由于四驱车差速机构包括控制装置以及多个差速器,因此布置时所占用空间较大、难度较大,整车的重量也比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四驱车差速机构及应用其的汽车,解决了四驱车差速机构布置时所占用空间较大、难度较大、整车的重量也比较大的问题。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四驱车差速机构,包括分动器、后轮间差速器,还包括前轮间差速器;所述前轮间差速器设置在车辆的两个前轮之间的前轴上,且与变速器的动力输出端连接,还与分动器的动力输入端连接,所述分动器的动力输出端与所述后轮间差速器的动力输入端连接,所述后轮间差速器设置在车辆的两个后轮之间的后轴上。优选地,所述前轴包括第一输出轴和第二输出轴,所述前轮间差速器设置在第一输出轴和第二输出轴之间;所述前轮间差速器包括与所述变速器的动力输出端连接的传动单元、与传动单元固定连接的外壳体、空套在所述外壳体上的中间齿轮、与所述中间齿轮啮合的外齿轮和内齿轮、与所述内齿轮固定连接的内壳体、与内壳体连接的差速单元;所述差速单元与所述第一输出轴和所述第二输出轴连接,用于向所述第一输出轴和所述第二输出轴传递不同的动力;所述外齿轮与所述分动器的动力输入端齿轮连接。其中,所述差速单元由空套在内壳体上的第一行星圆柱齿轮和第二行星圆柱齿轮、与第一行星轮哨合的第一驱动齿轮、与第二行星轮哨合的第二驱动齿轮组成;所述第一行星圆柱齿轮与所述第二行星圆柱齿轮啮合;所述第一驱动齿轮与第一输出轴连接,第二驱动齿轮与所述第二输出轴连接。优选地,所述差速单元由与内壳体连接的第一锥齿轮和第四锥齿轮、与第一锥齿轮啮合的第二锥齿轮、第三锥齿轮组成;所述第二锥齿轮、第三锥齿轮与所述第四锥齿轮啮合;四个所述锥齿轮组成一个矩形;所述第二锥齿轮与所述第一输出轴连接,所述第三锥齿轮与所述第二输出轴连接。 其中,所述传动单元为外齿圈。优选地,所述内齿轮与所述内壳体键连接。其中,所述第一驱动齿轮与所述第一输出轴键连接。优选地,所述第二驱动齿轮与所述第二输出轴键连接。其中,所述第一输出轴与汽车左前轮的动力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输出轴与汽车右前轮的动力输入端连接。一种汽车,包括上述的四驱车差速机构。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四驱车差速机构及应用其的汽车中,由于前轮间差速器与变速器的动力输出端连接、还与分动器的动力输入端连接,分动器的动力输出端与后轮间差速器的动力输入端连接,从而能够实现车辆的四轮驱动。并且,该四驱车差速机构仅包括两个差速器,分别为前轮间差速器和后轮间差速器,省略了轴间差速器和控制装置,因此布置该四驱车差速机构时所占用空间较小、难度较低,整车的重量也比较轻。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四驱车差速机构的方框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四驱车差速机构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四驱车差速机构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四驱车差速机构的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四驱车差速机构,如图1所示,包括分动器11、后轮间差速器12,还包括前轮间差速器13 ;前轮间差速器13设置在车辆的两个前轮之间,且与变速器14的动力输出端141连接、还与分动器11的动力输入端111连接,分动器11的动力输出端112与后轮间差速器12的动力输入端121连接,后轮间差速器12设置在车辆的两个后轮之间的后轴上。由于前轮间差速器13与变速器14的动力输出端141连接、还与分动器11的动力输入端111连接,使得变速器14将动力由动力输出端141传递到前轮间差速器13,前轮间差速器13还与分动器11的动力输入端111连接,从而前轮间差速器13可以将部分动力传递给分动器11。采用本实施例提供的四驱车差速机构,能够实现车辆的四轮驱动。具体地,前轮间差速器13设置在车辆的两个前轮之间的前轴上,从而前轮间差速器13能够将动力分配给左前轮和右前轮,以实现左右车轮的动力输出;分动器11的动力输出端112与后轮间差速器12的动力输入端121连接,后轮间差速器12设置在车辆的两个后轮之间的后轴上,从而后轮间差速器12能将动力分配给左右两个后车轮,以实现后部两车轮的动力输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四驱车差速机构中,由于前轮间差速器与变速器的动力输出端连接、还与分动器的动力输入端连接,分动器的动力输出端与后轮间差速器的动力输入端连接,从而能够实现车辆的四轮驱动。并且,该四驱车差速机构仅包括两个差速器,分别为前轮间差速器和后轮间差速器,省略了轴间差速器和控制装置,因此布置该四驱车差速机构时所占用空间较小、难度较低,整车的重量也比较轻。上述实施例提供的四驱车差速机构中,参见图2,前轴可以包括第一输出轴28和第二输出轴29,前轮间差速器13设置在第一输出轴28和第二输出轴29之间。前轮间差速器13可以包括与变速器14的动力输出端141连接的传动单元21、与传动单元21固定连接的外壳体22、空套在外壳体22上的中间齿轮23、与中间齿轮23啮合的外齿轮24和内齿轮25、与内齿轮25固定连接的内壳体26、与内壳体26连接的差速单元27。该差速单兀27与第一输出轴28和第二输出轴29连接;用于向第一输出轴28和第二输出轴29传递不同的动力;外齿轮24与分动器11的动力输入端111齿轮201连接。动力由变速器14的动力输出端141传递到传动单元21,在经外壳体22传递到中间齿轮23,与中间齿轮23啮合的外齿轮24可以将中间齿轮23传递的一部分动力经外齿轮24传递给与外齿轮24啮合的分动器11的动力输入端111齿轮201,从而将动力传递到后轮间差速器12,后轮间差速器12将动力分配给车辆的后部两个车轮,使得两个后部车轮具有动力输出。与中间齿轮23啮合的内齿轮25可以将中间齿轮23传递的另一部分动力传递给内壳体26,在由内壳体26传递给差速单元27,差速单元27能够将动力按照一定的传动比,分别传递给第一输出轴28和第二输出轴29,使得与第一输出轴28和第二输出轴29连接的车辆前部的两个车轮,从而使两个前部车轮具有动力输出。上述实施例提供的四驱车差速机构中,参见图3,上述前轴包括第一输出轴28和第二输出轴29,该前轮间差速器设置在第一输出轴28和第二输出轴29之间,差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四驱车差速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分动器、后轮间差速器,还包括前轮间差速器;所述前轮间差速器设置在车辆的两个前轮之间的前轴上,且与变速器的动力输出端连接,还与分动器的动力输入端连接,所述分动器的动力输出端与所述后轮间差速器的动力输入端连接,所述后轮间差速器设置在车辆的两个后轮之间的后轴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四驱车差速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分动器、后轮间差速器,还包括前轮间差速器; 所述前轮间差速器设置在车辆的两个前轮之间的前轴上,且与变速器的动力输出端连接,还与分动器的动力输入端连接,所述分动器的动力输出端与所述后轮间差速器的动力输入端连接,所述后轮间差速器设置在车辆的两个后轮之间的后轴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四驱车差速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轴包括第一输出轴和第二输出轴,所述前轮间差速器设置在第一输出轴和第二输出轴之间; 所述前轮间差速器包括:与所述变速器的动力输出端连接的传动单元、与传动单元固定连接的外壳体、空套在所述外壳体上的中间齿轮、与所述中间齿轮啮合的外齿轮和内齿轮、与所述内齿轮固定连接的内壳体、与内壳体连接的差速单元; 所述差速单元与所述第一输出轴和所述第二输出轴连接,用于向所述第一输出轴和所述第二输出轴传递不同的动力;所述外齿轮与所述分动器的动力输入端齿轮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四驱车差速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差速单元由空套在内壳体上的第一行星圆柱齿轮和第二行星圆柱齿轮、与第一行星轮啮合的第一驱动齿轮、与第二行星轮啮合的第二驱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桃杰许婷
申请(专利权)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