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有杠杆机构的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647287 阅读:189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4-28 04: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连接器组件,包括:第一连接器;与第一连接器配对的第二连接器;和增力机构,所述增力机构包括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第一连接器的壳体上的一杠杆机构和与所述杠杆机构相连接的一转换结构,所述转换结构可将所述杠杆机构转动产生的力转换成配对所述第一和第二连接器的插拔力。其中,所述杠杆机构包括:第一力臂,所述第一力臂的一端转动地连接在第一连接器的壳体上;和第二力臂,所述第二力臂相对于第一力臂以可伸缩的方式设置在所述第一力臂上。在使用时,将第二力臂从第一力臂中伸展出,从而加长整个杠杆机构的作用力臂,减小操作力。另外,在不需要使用杠杆机构时,将第二力臂缩回到第一力臂所限定的空间,从而节省空间。另外,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公开一种带有前述杠杆机构的连接器。(*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带有杠杆机构的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技术介绍
在连接器
,有时需要将具有大数量针脚的连接器相互插接在一起,例如,具有40个针脚、89个针脚或更多个针脚的连接器。当连接器针脚位数过多时,会导致插拔力过大,因此,在现有技术中,普遍采用杠杆机构来降低插拔力。图1显示了一种现有的杠杆型连接器组件,其主要包括公型连接器100’,母型连接器200’和带有杠杆机构300’的增力机构。如图1所示,杠杆机构300’可转动地连接在公型连接器100’的壳体上。例如,杠杆机构300’的一端上可设置有安装孔301’,与公型连接器100’的壳体上的枢轴101’可转动地连接。增力机构还包括一转换结构,该转换结构与杠杆机构300’相连接并将杠杆机构300’转动产生的力转换成对配公型连接器100’和母型连接器200’的插拔力。例如,转换结构包括在杠杆机构300’连接端的末端形成的齿轮部303’ (图中仅显示了一侧的齿轮)。转换结构还包括与公型连接器100’的壳体可动连接的推动板110’。例如,推动板110’可在公型连接器100’的壳体上的滑轨120’中水平地左右滑动。该推动板110’上设置有齿条111’(图中仅显示了一侧的齿条),可与杠杆机构300’的齿轮部303’啮合。因此,当旋转杠杆机构300’时,推动板110’可相对于公型连接器100’的壳体左右水平滑动,从而将杠杆机构300’的旋转运动转换成水平运动。请继续参见图1,在推动板110’上可设置有一个或多个斜槽113’,该斜槽113’与母型连接器200’上设置的一个或多个凸起203’配合。因此,当推动板110’相对于公型连接器100’壳体左右水平滑动时,母型连接器200’可沿推动板110’的斜槽113’相对公型连接器100’移动,从而将 推动板110’的水平运动转换成上下方向的竖直移动,即插拔公型连接器100’的插拔运动。这样,在图1所示的连接器组件中,当沿瞬时针方向转动杠杆机构300’时,推动板110’可相对公型连接器100’左移。通过推动板110上的斜槽113’与母型连接器200’上的凸起203’的配合,就可以迫使公型连接器100’和母型连接器200’相互靠近地运动,从而将公型连接器100’插入母型连接器200’中。相反,当沿逆时针方向转动杠杆机构300’时,推动板110’可相对公型连接器100’右移。通过推动板110’上的斜槽113’与母型连接器200’上的凸起203’的配合,就可以迫使公型连接器100’和母型连接器200’相互远离地运动,从而将公型连接器100’从母型连接器200’中拔出。但是,在图1所示的现有技术中,由于连接器的空间有限,即使在有限的空间内对杠杆机构合理布局,杠杆机构的力臂也不可能很长,因此,在插拔连接器时仍然需要很大的操作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和缺陷的至少一个方面。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连接器组件,包括第一连接器;与第一连接器配对的第二连接器;和增力机构,所述增力机构包括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第一连接器的壳体上的一杠杆机构和与所述杠杆机构相连接的一转换结构,所述转换结构可将所述杠杆机构转动产生的力转换成配对所述第一和第二连接器的插拔力。其中,所述杠杆机构包括第一力臂,所述第一力臂的一端转动地连接在第一连接器的壳体上;和第二力臂,所述第二力臂相对于第一力臂以可伸缩的方式设置在所述第一力臂上。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例性实施例,所述第一力臂和第二力臂中的一个上形成有凸起,另一个上形成有与所述凸起滑动地配合的引导槽。根据本技术的另一个实例性实施例,所述第一力臂包括一对第一延伸杆,所述第一延伸杆通过第一连接部相互连接;所述第二力臂包括一对第二延伸杆,所述第二延伸杆通过第二连接部相互连接;和所述第一连接部上形成有一插入口,用于所述第二力臂插入所述第一力臂中。根据本技术的另一个实例性实施例,所述第一连接部上形成有一对插入口,分别用于将所述第二力臂的所述一对第二延伸杆插入所述第一力臂中;所述凸起形成在所述第一延伸杆的、靠近所述插入口的内侧壁上;并且所述引导槽形成在所述第二延伸杆上,所述凸起滑动地配合在所述第二延伸杆的引导槽中。根据本技术的另一个实例性实施例,所述第二延伸杆的长度小于第一延伸杆,从而在不使用杠杆机构时能够将第二延伸杆完全缩回到第一延伸杆所限定的空间内。根据本技术的另一个实例性实施例,在所述第一延伸杆的末端附近的内侧壁上形成有一个半圆形凸起,当第二延伸杆完全缩回时,所述半圆形凸起卡扣到所述第二延伸杆的引导槽中,以便使第二延伸杆定位在缩回位置。根据本技术的另一个实例性实施例,所述转换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杠杆机构一端的齿轮部,和可滑动地安装在所述第一连接器壳体上的一齿条,所述齿条和所述齿轮部相啮合。根据本实用型新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带有杠杆机构的连接器,包括连接器,所述连接器具有一壳体;和杠杆机构,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连接器壳体上。其中,所述杠杆机构包括相连的第一力臂和第二力臂,所述第一力臂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连接器壳体上,所述第二力臂相对于第一力臂以可伸缩的方式与所述第一力臂滑动连接。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例性实施例,所述第一力臂和第二力臂中的一个上形成有凸起,另一个上形成有与所述凸起滑动地配合的引导槽。根据本技术的另一个实例性实施例,所述第一力臂包括一对相互面对的第一延伸杆,所述第一延伸杆通过第一连接部相互连接;所述第二力臂包括一对相互面对的第二延伸杆,所述第二延伸杆通过第二连接部相互连接;和所述第一连接部上形成有一对插入口,用于将第二力臂插入所述第一力臂中。在本技术中,由于杠杆机构包括第一力臂和相对于第一力臂可伸缩的第二力臂,因此,在使用时,可以将第二力 臂从第一力臂中伸展出,从而加长整个杠杆机构的有效作用力臂,达到减小操作力的目的。另外,在不需要使用杠杆机构时,可以将第二力臂缩回到第一力臂所限定的空间,不需要占用额外的空间,从而实现了在有限的空间内尽量增大杠杆机构的作用力臂的目的。附图说明图1显示根据现有技术的一种带有杠杆机构的连接器组件的示意图;图2显示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可用于连接器上的杠杆机构的示意图,其中第二力臂处于缩回的位置;图3显示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杠杆机构的又一示意图,其中第二力臂处于伸出的位置;和图4显示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杠杆机构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相似的元件。下面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解释本技术,而不能解释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本技术涉及带有杠杆机构的连接器(未图示,可以参见图1所示的现有技术),其中,所示的杠杆机构可转动地安装在连接器壳体上。本技术还涉及带有杠杆机构的连接器组件,主要包括第一连接器(未图示,可以参见图1所示的现有技术)、与第一连接器配对的第二连接器(未图示,可以参见图1所示的现有技术)、以及可转动地安装在第一连接器壳体上的杠杆机构。·图2显示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杠杆机构的示意图,其中第二力臂处于缩回的位置。图3显示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杠杆机构的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连接器组件,包括:?第一连接器;?与第一连接器配对的第二连接器;和?增力机构,所述增力机构包括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第一连接器的壳体上的一杠杆机构和与所述杠杆机构相连接的一转换结构,所述转换结构可将所述杠杆机构转动产生的力转换成配对所述第一和第二连接器的插拔力;?其特征在于:?所述杠杆机构包括:?第一力臂(100),所述第一力臂(100)的一端转动地连接在第一连接器的壳体上;和?第二力臂(200),所述第二力臂(200)相对于第一力臂(100)以可伸缩的方式设置在所述第一力臂(100)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连接器组件,包括 第一连接器; 与第一连接器配对的第二连接器;和 增力机构,所述增力机构包括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第一连接器的壳体上的一杠杆机构和与所述杠杆机构相连接的一转换结构,所述转换结构可将所述杠杆机构转动产生的力转换成配对所述第一和第二连接器的插拔力; 其特征在于 所述杠杆机构包括 第一力臂(100),所述第一力臂(100)的一端转动地连接在第一连接器的壳体上;和 第二力臂(200),所述第二力臂(200)相对于第一力臂(100)以可伸缩的方式设置在所述第一力臂(100)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力臂(100)和第二力臂(200)中的一个上形成有凸起(104),另一个上形成有与所述凸起(104)滑动地配合的引导槽(203)。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力臂(100)包括一对第一延伸杆(101),所述第一延伸杆(101)通过第一连接部(102)相互连接; 所述第二力臂(200)包括一对第二延伸杆(201),所述第二延伸杆(201)通过第二连接部(202)相互连接;和 所述第一连接部(102)上形成有一插入口(105),用于所述第二力臂(200)插入所述第一力臂(100)中。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接部(102)上形成有一对插入口(105),分别用于将所述第二力臂(200)的所述一对第二延伸杆(201)插入所述第一力臂(100)中; 所述凸起(104)形成在所述第一延伸杆(101)的、靠近所述插入口(105)的内侧壁上;并且 所述引导槽(203)形成在所述第二延伸杆(201)上,所述凸起(104)滑动地配合在所述第二延伸杆(201)的引导槽(203)中。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磊磊余见能
申请(专利权)人:泰科电子上海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