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光电编码器,尤其是涉及一种NPN型集电极开路两相输出式光电编码器。
技术介绍
随着国内自动化设备生产量的增加,对增量式NPN型集电极开路两相输出式光电编码器的需求也随之增多。但在24V直流环境下,国内外同类产品质量性能都非常不稳定,产品外壳发烫,体感温度大约在50摄氏度左右。此电压环境下产品一年内连续工作报废率大概在40%以上,严重影响了产品的可靠性,产品的质量差,使用寿命短,更换成本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NPN型集电极开路两相输出式光电编码器,其结构紧凑,设计新颖合理,加工制作方便,发热小,散热性能好,质量好,工作可靠性高,工作寿命长,实用性强,使用效果好,便于推广使用。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NPN型集电极开路两相输出式光电编码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端敞口的外壳和固定连接在所述外壳敞口端的基座,以及设置在由所述外壳和基座构成的空腔内的信号处理电路板,所述基座上安装有轴承,所述轴承上安装有一端位于所述外壳外部且另一端位于所述外壳内部的转轴,位于所述外壳内部的一段转轴上固定连接有码盘底座,所述码盘底座上固定连接有码盘,位于所述码盘底座下方的基座上固定连接有光电模块,所述光电模块上设置有供码盘插入的凹槽,所述光电模块内集成有光发射器和光接收器,所述光发射器和光接收器分别位于所述凹槽的两侧,所述信号处理电路板的一端与所述基座固定连接,所述信号处理电路板的另一端与所述光电模块固定连接,所述信号处理电路板上连接有从外壳内部穿到外壳外部的四芯电缆,且所述外壳上开有供四芯电缆穿过的 ...
【技术保护点】
一种NPN型集电极开路两相输出式光电编码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端敞口的外壳(11)和固定连接在所述外壳(11)敞口端的基座(4),以及设置在由所述外壳(11)和基座(4)构成的空腔内的信号处理电路板(12),所述基座(4)上安装有轴承(3),所述轴承(3)上安装有一端位于所述外壳(11)外部且另一端位于所述外壳(11)内部的转轴(1),位于所述外壳(11)内部的一段转轴(1)上固定连接有码盘底座(8),所述码盘底座(8)上固定连接有码盘(7),位于所述码盘底座(8)下方的基座(4)上固定连接有光电模块(13),所述光电模块(13)上设置有供码盘(7)插入的凹槽(13?1),所述光电模块(13)内集成有光发射器和光接收器,所述光发射器和光接收器分别位于所述凹槽(13?1)的两侧,所述信号处理电路板(12)的一端与所述基座(4)固定连接,所述信号处理电路板(12)的另一端与所述光电模块(13)固定连接,所述信号处理电路板(12)上连接有从外壳(11)内部穿到外壳(11)外部的四芯电缆(9),且所述外壳(11)上开有供四芯电缆(9)穿过的过线孔,所述四芯电缆(9)与所述过线孔之间设置有护线圈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NPN型集电极开路两相输出式光电编码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端敞口的外壳(11)和固定连接在所述外壳(11)敞口端的基座(4),以及设置在由所述外壳(11)和基座(4)构成的空腔内的信号处理电路板(12),所述基座(4)上安装有轴承(3),所述轴承(3)上安装有一端位于所述外壳(11)外部且另一端位于所述外壳(11)内部的转轴(I ),位于所述外壳(11)内部的一段转轴(I)上固定连接有码盘底座(8 ),所述码盘底座(8 )上固定连接有码盘(7),位于所述码盘底座(8)下方的基座(4)上固定连接有光电模块(13),所述光电模块(13)上设置有供码盘(7)插入的凹槽(13-1),所述光电模块(13)内集成有光发射器和光接收器,所述光发射器和光接收器分别位于所述凹槽(13-1)的两侧,所述信号处理电路板(12)的一端与所述基座(4)固定连接,所述信号处理电路板(12)的另一端与所述光电模块(13)固定连接,所述信号处理电路板(12)上连接有从外壳(11)内部穿到外壳(11)外部的四芯电缆(9),且所述外壳(11)上开有供四芯电缆(9)穿过的过线孔,所述四芯电缆(9)与所述过线孔之间设置有护线圈(10),所述四芯电缆(9)中的四根芯分别为电源正极接线、电源负极接线、光电编码器的A相输出线和光电编码器的B相输出线。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NPN型集电极开路两相输出式光电编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处理电路板(12)上集成的信号处理电路由电源管理芯片IC1,电感LI,极性电容Cl 和 C3,无极性电容 C2、C4、C5 和 C6,电阻 Rl、R2、R3、R4、R6、R7、R15 和 R17,三极管 Q3 和Q4,以及稳压二极管D1、D2、D3和D4构成;所述光电模块(13)为光电转换芯片IC2 ;所述电源管理芯片ICl的电源输入引脚VIN和使能引脚EN以及极性电容Cl的正极、无极性电容C2的一端和稳压二极管Dl的负极均通过四芯电缆(9)中的电源正极接线与外部电源的正极VCC相接,所述电源管理芯片ICl的电压转换引脚SW与稳压二极管D2的负极和电感LI的一端相接,所述电感LI的另一端与无极性电容C6的一端、极性电容C3的正极、电阻Rl的一端、电阻R15的一端、电阻R17的一端和光电转换芯片IC2的正电压引脚V相接,所述电源管理芯片ICl的逆变输出电压反馈引脚FB与无极性电容C4的一端相接,所述电源管理芯片ICl的逆变输出引脚INV与电阻Rl的一端和电阻R2的一端相接,所述无极性电容C4的另一端通过电阻R3与电阻Rl的另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钢,刘涛,王继红,赵博佳,
申请(专利权)人:陕西宏星电器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