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李万红专利>正文

三次做功风能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622868 阅读:170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4-25 04:30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风能利用领域,尤其是一种利用风力实现三次做功风能鼓;所述的三次做功风能鼓,呈叶轮结构的圆柱体;三次做功风能鼓的主轴,通过销子条与位于风能鼓盖中心的连接环A和位于二次做功仓B底面的连接环B实现固定连接;所述的主轴,位于贯通三次做功风能鼓的中心管中;所述的中心管,与为其专设的、位于风能鼓盖、二次做功仓A及二次做功仓B中心的贯通孔的交接部相焊接,形成三次做功风能鼓的主体;所述的主体内,设有长短配合的风叶组,风叶组内空间即是首次做功室;三次做功风能鼓经首次做功室、二次做功仓及三次做功弯管的连续做功,风力资源得以极至利用,提高了风、电能的换率,为开发无处不在、用之不尽、清洁廉价的风能发电,展示一条新路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风能开发利用的领域,特别是一种风能三次做功风能鼓
技术介绍
当今世界,煤炭、石油等石化能源频频告急,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而风能作为最具潜力的、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其储量的无限性、存在的普遍性、应用的清洁性以及利用的经济性,越来越被人们所青睐。积极开发风能发电、在全球范围得到了空前重视,已列为各国可持续发展的国策。本专利技术属风能利用领域,尤其是一种利用风力实现三次做功风能鼓;所述的三次做功风能鼓,呈叶轮结构的圆柱体;三次做功风能鼓的主轴,通过销子条与位于风能鼓盖中心的连接环A和位于二次做功仓B底面的连接环B实现固定连接;所述的主轴,位于贯通三次做功风能鼓的中心管中;所述的中心管,与为其专设的、位于风能鼓盖、二次做功仓A及二次做功仓B中心的贯通孔的交接部相焊接,形成三次做功风能鼓的主体;所述的主体内,设有长短配合的风叶组,风叶组内空间即是首次做功室;三次做功风能鼓经首次做功室、二次做功仓及三次做功弯管的连续做功,风力资源得以极至利用,提高了风、电能的换率,为开发无处不在、用之不尽、清洁廉价的风能发电,展示一条新路径。
技术实现思路
三次做功风能鼓,包括风能鼓盖(I)、连接环A (2)、中心管(3)、主轴(4)、风能鼓、短风叶(6)、长风叶(7)、首次做功室(8)、盖子(9)、二次做功仓A(10),三次做功弯管(11)、二次做功进风口( 12 )、二次做功仓B (13 )、做功仓分室墙(14 )、二次做功弯管(15 )、二次做功室(16)、连接环B (17)、及销子条(18)。所述的三次做功风能鼓,呈叶轮结构圆柱体,由位于中心的二次做功仓A (10),分设成上下一律的两个工作单元;所述的位于三次做功风能鼓上面的风能鼓盖(I)中心位和二次做功仓B (13)底面的中心位,焊接有带销子条槽的连接环A (2)和连接环B (17);所述的连接环A (2)和连接环B (17)通过销子条(18)与位于中心管(3)中的、设有销子条槽的主轴(4)实现固定连接,形成三次做功风能鼓的主体;所述的主体内,设有呈弧形结构的短风叶(6)及长风叶(7);所述的短风叶(6)及长风叶(7)的叶片数,是根据三次做功风能鼓直径大小而定的,叶片数的设定公式为DX Π / 25CM=X片;所述的中心管(3),位于三次做功风能鼓的中心,贯通三次做功风能鼓的风能鼓盖(I)、二次做功仓A (10)及二次做功仓B (13);所述的风能鼓盖(I)、二次做功仓A (10)及二次做功仓B (13)的中心,均设有中心管(3)能贯通的圆孔,所述的圆孔与中心管(3)相接部位,采用焊接工艺;所述的中心管(3)的圆周边,分别与长风叶(7)的内侧边相焊接;所述的短风叶(6)及长风叶(7)的上下侧边,分别与风能鼓盖(I)、二次做功仓A (10)的底面及二次做功仓A (10)的底面、二次做功仓B (13)的上面相焊接;所述的二片相邻的长风叶(7)与中心管(3)间所形成的空间,即是首次做功室(8);所述的二次做功进风口(12),位于首次做功室(8)下方的二片长风叶(7)与中心管(3)的交汇处;所述的短风叶(6)的内侧与二次做功进风口(12)齐平;所述的短风叶(6)及长风叶(7)的外侧,与风能鼓盖(I)及二次做功仓A (10)及二次做功仓B (13)的周边相齐平;所述的二次做功仓B (13),位于三次做功风能鼓的下方;所述的二次做功仓A (10)及二次做功仓B (13)的顶面上,均设有与首次做功室(8)相对应的二次做功进风口(12);所述的二次做功弯管(15),焊接于二次做功进风口(12)下面,二次做功弯管(15)的射流口垂直于做功仓分室墙(14);所述的二次做功仓B (13),由做功仓分室墙(14)分隔成与首次做功室(8)相对应的二次做功室(14);所述的做功室(14)呈封闭的状态,只在做功室(14)外周的后方,设有与三次做功弯管(11)的相连通的排气孔;所述的三次做功弯管(11),呈前小后大的射流结构,其射口设计成牛耳状的斜口,在其斜口上,设有带簧的自动盖;所述的短风叶(6)及长风叶(7)的迎风面,由风力产生的气流压力实现了首次做功,首次做功后的气流因后续气流的推动,被压入首次做功室(8)下方与二次做功进风口( 12)相连的二次做功弯管(15)中,压缩气流通过二次做功弯管(15)的射流口,向做功仓分室墙(14)冲击,实现二次做功;冲入二次做功室(16)的二次做功后的扩散气流,挤迫二次做功室(16)中的空气,受到挤迫压后的空气强制从三次做功弯管(11)被排出,实现三次做功的工作程序。附图说明附图1为本专利技术系统透视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如图1所示,所述的三次做功风能鼓,呈叶轮结构圆柱体,由位于中心的二次做功仓A (10),分设成上下一律的两个工作单元。如图1所示,所述的位于三次做功风能鼓上面的风能鼓盖(I)中心位和二次做功仓B (13)底面的中心位,焊接有带销子条槽的连接环A (2)和连接环B (17);所述的连接环A (2)和连接环B (17)通过销子条(18)与位于中心管(3)中的、设有销子条槽的主轴(4 )实现固定连接,形成三次做功风能鼓的主体。如图1所示,所述的主体内,设有呈弧形结构的短风叶(6)及长风叶(7)。如图1所示,所述的短风叶(6)及长风叶(7)的叶片数,是根据三次做功风能鼓直径大小而定的,叶片数的设定公式为DX Π / 25CM=X片。如图1所示,所述的中心管(3),位于三次做功风能鼓的中心,贯通三次做功风能鼓的风能鼓盖(I)、二次做功仓A (10)及二次做功仓B (13)。如图1所示,所述的风能鼓盖(I)、二次做功仓A (10)及二次做功仓B (13)的中心,均设有中心管(3)能贯通的圆孔,所述的圆孔与中心管(3)相接部位,采用焊接工艺。如图1所示,所述的中心管(3)的圆周边,分别与长风叶(7)的内侧边相焊接。如图1所示,所述的短风叶(6)及长风叶(7)的上下侧边,分别与风能鼓盖(I)、二次做功仓A (10)的底面及二次做功仓A (10)的底面、二次做功仓B (13)的上面相焊接。如图1所示,所述的二片相邻的长风叶(7)与中心管(3)间所形成的空间,即是首次做功室(8)。如图1所示, 所述的二次做功进风口(12),位于首次做功室(8)下方的二片长风叶(7)与中心管(3)的交汇处。如图1所示,所述的短风叶(6)的内侧与二次做功进风口(12)齐平;所述的短风叶(6)及长风叶(7)的外侧,与风能鼓盖(I)及二次做功仓A (10)及二次做功仓B (13)的周边相齐平。如图1所示,所述的二次做功仓B (13),位于三次做功风能鼓的下方。如图1所示,所述的二次做功仓A (10)及二次做功仓B (13)的顶面上,均设有与首次做功室(8)相对应的二次做功进风口(12)。如图1所示,所述的二次做功弯管(15),焊接于二次做功进风口( 12)下面,二次做功弯管(15)的射流口垂直于做功仓分室墙(14)。如图1所示,所述的二次做功仓B (13),由做功仓分室墙(14)分隔成与首次做功室(8)相对应的二次做功室(14)。如图1所示,所述的做功室(14)呈封闭的状态,只在做功室(14)外周的后方,设有与三次做功弯管(11)的相连通的排气孔。如图1所示,所述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三次做功风能鼓,包括:风能鼓盖(1)、连接环A(2)、中心管(3)、主轴(4)、风能鼓(5)、短风叶(6)、长风叶(7)、首次做功室(8)、盖子(9)、二次做功仓A(10)、三次做功弯管(11)、二次做功进风口(12)、二次做功仓B(13)、做功仓分室墙(14)、二次做功弯管(15)、二次做功室(16)、连接环B(17)、及销子条(18);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三次做功风能鼓,呈叶轮结构圆柱体,由位于中心的二次做功仓A(10),分设成上下一律的两个工作单元;所述的位于三次做功风能鼓上面的风能鼓盖(1)中心位和二次做功仓B(13)底面的中心位,焊接有带销子条槽的连接环A(2)和连接环B(17);所述的连接环A(2)和连接环B(17)通过销子条(18)与位于中心管(3)中的、设有销子条槽的主轴(4)实现固定连接,形成三次做功风能鼓的主体;所述的主体内,设有呈弧形结构的短风叶(6)及长风叶(7);所述的短风叶(6)及长风叶(7)的叶片数,是根据三次做功风能鼓直径大小而定的,叶片数的设定公式为:D×∏/25CM=X片;所述的中心管(3),位于三次做功风能鼓的中心,贯通三次做功风能鼓的风能鼓盖(1)、二次做功仓A(10)及二次做功仓B(13);所述的风能鼓盖(1)、二次做功仓A(10)及二次做功仓B(13)的中心,均设有中心管(3)能贯通的圆孔,所述的圆孔与中心管(3)相接部位,采用焊接工艺;所述的中心管(3)的圆周边,分别与长风叶(7)的内侧边相焊接;所述的短风叶(6)及长风叶(7)的上下侧边,分别与风能鼓盖(1)、二次做功仓A(10)的底面及二次做功仓A(10)的底面、二次做功仓B(13)的上面相焊接;所述的二片相邻的长风叶(7)与中心管(3)间所形成的空间,即是首次做功室(8);所述的二次做功进风口(12),位于首次做功室(8)下方的二片长风叶(7)与中心管(3)的交汇处;所述的短风叶(6)的内侧与二次做功进风口(12)齐平;所述的短风叶(6)及长风叶(7)的外侧,与风能鼓盖(1)及二次做功仓A(10)及二次做功仓B(13)的周边相齐平;所述的二次做功仓B(13),位于三次做功风能鼓的下方;所述的二次做功仓A(10)及二次做功仓B(13)的顶面上,均设有与首次做功室(8)相对应的二次做功进风口(12);所述的二次做功弯管(15),焊接于二次做功进风口(12)下面,二次做功弯管(15)的射流口垂直于做功仓分室墙(14);所述的二次做功仓B(13),由做功仓分室墙(14)分隔成与首次做功室(8)相对应的二次做功室(14);所述的做功室(14)呈封闭的状态,只在做功室(14)外周的后方,设有与三次做功弯管(11)的相连通的排气孔;所述的三次做功弯管(11),呈前小后大的射流结构,其射口设计成牛耳状的斜口,在其斜口上,设有带簧的自动盖;所述的短风叶(6)及长风叶(7)的迎风面,由风力产生的气流压力实现了首次做功,首次做功后的气流因后续气流的推动,被压入首次做功室(8)下方与二次做功进风口(12)相连的二次做功弯管(15)中,压缩气流通过二次做功弯管(15)的射流口,向做功仓分室墙(14)冲击,实现二次做功;冲入二次做功室(16)的二次做功后的扩散气流,挤迫二次做功室(16)中的空气,受到挤迫压后的空气强制从三次做功弯管(11)被排出,实现三次做功的工作程序。...

【技术特征摘要】
1.三次做功风能鼓,包括风能鼓盖(1)、连接环A (2)、中心管(3)、主轴(4)、风能鼓(5)、短风叶(6)、长风叶(7)、首次做功室(8)、盖子(9)、二次做功仓A (10)、三次做功弯管(11)、二次做功进风口( 12)、二次做功仓B (13)、做功仓分室墙(14)、二次做功弯管(15)、二次做功室(16)、连接环B (17)、及销子条(18);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三次做功风能鼓,呈叶轮结构圆柱体,由位于中心的二次做功仓A( 10),分设成上下一律的两个工作单元;所述的位于三次做功风能鼓上面的风能鼓盖(I)中心位和二次做功仓B (13)底面的中心位,焊接有带销子条槽的连接环A (2)和连接环B (17);所述的连接环A (2)和连接环B(17)通过销子条(18)与位于中心管(3)中的、设有销子条槽的主轴(4)实现固定连接,形成三次做功风能鼓的主体;所述的主体内,设有呈弧形结构的短风叶(6)及长风叶(7);所述的短风叶(6)及长风叶(7)的叶片数,是根据三次做功风能鼓直径大小而定的,叶片数的设定公式为DX Π / 25CM=X片;所述的中心管(3),位于三次做功风能鼓的中心,贯通三次做功风能鼓的风能鼓盖(I)、二次做功仓A (10)及二次做功仓B (13);所述的风能鼓盖(1)、二次做功仓A (10)及二次做功仓B (13)的中心,均设有中心管(3)能贯通的圆孔,所述的圆孔与中心管(3)相接部位,采用焊接工艺;所述的中心管(3)的圆周边,分别与长风叶(7)的内侧边相焊接;所述的短风叶(6)及长风叶(7)的上下侧边,分别与风能鼓盖(I)、二次做功仓A (10)的底面及二次做功仓A (10)的底面、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万红李正
申请(专利权)人:李万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