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其包括金属壳体、收容于金属壳体内的电路板及与电路板连接在一起并向后延伸出金属壳体的线缆,所述金属壳体包括扩大的主体部及自主体部向前凸伸的对接部,所述对接部的宽度及高度均小于主体部,所述对接部设有对接孔及自对接孔向后延伸的收容孔,所述电路板包括连接部及自连接部向前延伸入对接孔内的插接部,插接部设有暴露于对接孔内的金手指,所述线缆连接器组件还包括固定电路板连接部的固定块,所述电路板与固定块共同形成组装于收容孔内的一模组,方便电路板的组装,组装效率高,同时增强了电路板的固定可靠性以及线缆连接器组件的结构强度。(*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尤其涉及一种具有电路板的线缆连接器组件。
技术介绍
随着业界对服务器内数据传输速率的要求越来越快,对于应用于服务器外部并与服务器内部的连接器对接的线缆连接器组件的数据传输速率提出更高的需求,与本案相关现有技术可以参考2010年9月16日公告的中国专利第CN 201584563U号所揭示的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该线缆连接器组件具有最高为12Gbps的数据传输速率,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使用需求。该线缆连接器组件包括由两半壳体组成的金属壳体、收容于金属壳体内的一对电路板、将两半壳体固定在一起的紧固支柱及前端焊接在电路板上的线缆,两半壳体是沿左右方向组合在一起,金属壳体具有收容板端连接器的插接孔,该对电路板呈水平放置,电路板具有向前延伸入插接孔内的插接端,用以插接于板端连接器内,紧固支柱位于该对电路板之间,该对电路板两侧缘具有外侧凸出的侧翼,两半壳体分别设有固定侧翼的插槽,使电路板与两半壳体固定在一起,然而,该线缆连接器组件组装时,需要分别将该对电路板的侧翼插入两半壳体的插槽内,由于电路板较薄,导致侧翼插入困难,组装繁琐、不方便、组装效率低下。因此,有必要设计出一种新型线缆连接器组件,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方便组装电路板的线缆连接器组件。为实现前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其包括金属壳体、收容于金属壳体内的电路板及与电路板连接在一起并向后延伸出金属壳体的线缆,所述金属壳体包括扩大的主体部及自主体部向前凸伸的对接部,所述对接部的宽度及高度均小于主体部,所述对接部设有对接孔及自对接孔向后延伸的收容孔,所述电路板包括连接部及自连接部向前延伸入对接孔内的插接部,插接部设有暴露于对接孔内的金手指,所述线缆连接器组件还包括固定电路板连接部的固定块,所述电路板与固定块共同形成组装于收容孔内的一模组。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固定块设有左右贯穿的一紧固孔,所述线缆连接器组件还包括将金属壳体与固定块固定在一起的紧固支柱,紧固支柱穿设于紧固孔内。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电路板包括上下平行的一对电路板,每一电路板侧缘设有槽口,所述固定块夹持在该对电路板之间,固定块两侧设有向上、向下凸伸的固定部,固定部固定在槽口内,用以限制电路板前后、左右移动。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金属壳体包括沿左右方向结合在一起的第一、第二半壳体,所述紧固支柱一体形成在第一半壳体上,第二半壳体设有与紧固支柱铆合在一起的紧固孔。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半壳体具有第一顶壁、与第一顶壁相对的第一底壁及连接第一顶壁与第一底壁的第一侧壁,第二半壳体具有第二顶壁、与第二顶壁相对的第二底壁及连接第二顶壁与第二底壁的第二侧壁,第一、第二顶壁沿左右方向对接在一起共同形成金属壳体的顶壁,第一、第二底壁沿左右方向对接在一起共同形成金属壳体的底壁,对接孔与收容孔形成在顶壁、底壁、第一侧壁、第二侧壁之间,第一侧壁或第二侧壁设有凸伸入收容孔内的一对抵压块,该对电路板的连接部夹持在该对抵压块之间被限制上下移动,所述电路板与固定块被夹持在第一、第二侧壁之间。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固定块设有邻近电路板连接部的凹槽,连接部设有暴露于凹槽内的金属连接片,线缆进入凹槽内与连接片焊接在一起。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线缆连接器包括固定在金属壳体上的锁扣体,锁扣体包括紧固部及自紧固部向前延伸的弹性锁扣臂,锁扣臂前端两侧设有向下凸出以与板端连接器相锁扣在一起的锁扣部,紧固部包括遮盖在金属壳体顶壁的顶片及自顶片两侧向下弯折延伸的侧片,侧片分别与第一、第二侧壁卡扣在一起。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第二侧壁外侧设有向后贯穿的定位槽及位于定位槽内的卡扣块, 所述侧片向前收容于定位槽内,侧片设有与卡扣块卡扣在一起的卡扣孔。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线缆连接器组件还包括能够前后移动的拉带,所述拉带包括位于前端的驱动部、及自驱动部向后延伸出金属壳体的拉拔部,驱动部位于金属壳体与锁扣臂之间以驱动锁扣部上下移动。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金属壳体顶部凹设有收容驱动部的活动槽及自活动槽相互延伸贯穿金属壳体的收容槽,活动槽深度大于收容槽,所述锁扣臂收容于收容槽内,所述拉拔部自收容槽内延伸出金属壳体,所述拉带设有自驱动部向下倾斜延伸的支撑片,支撑片向后抵持在活动槽的内壁上,驱动部能够以支撑片为支点沿一弧线上下移动,所述驱动部为圆柱形。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底壁设有若干第二凹部及与第二凹部相邻的若干第二凸部,第一凸部收容于第二凹部内,第二凸部收容于第一凹部内,一锁孔贯穿第一、第二凸部,锁孔向后贯穿出金属壳体,所述线缆连接器组件包括锁紧于该锁孔内的锁钉。相较于现有技术,本技术线缆连接器组件设有固定电路板连接部的固定块,所述电路板与电路板共同形成组装于收容孔内的一模组,方便电路板的组装,组装效率高,同时增强了电路板的固定可靠性,增加了线缆连接器组件的结构强度。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线缆连接器组件的立体组合图。图2为本技术线缆连接器组件另一角度的立体组合图。图3为本技术线缆连接器组件的立体分解图。图4为本技术线缆连接器组件另一角度的立体分解图。图5为本技术线缆连接器组件再一角度的立体组合图。图6为本技术线缆连接器组件绝缘块与电路板结合在一起的立体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线缆连接器组件拉带的立体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至图7所示,本技术线缆连接器组件100为一种Mini SAS HD插头连接器,用以插接于板端连接器(未图示)上。线缆连接器组件100包括金属壳体1、一对电路板2、固定电路板2的固定块3、锁扣体4、能够前后移动的拉带5、金属垫6、金属锁钉7、绝缘块8、以及与电路板4连接的线缆9。金属壳体I包括沿左右方向结合在一起的第一、第二半壳体11、12,第一、第二半壳体11、12能够相互之间成镜像,第一、第二半壳体11、12分别由金属材料烧铸形成。同时,金属壳体I为中空状,具有扩大的主体部13及自主体部13向前延伸的对接部14,对接部14的宽度及高度均小于主体部13。对接部14设有用以收容板端连接器的对接孔141及位于对接孔141后方的收容孔142。对接部14的周缘设有收容金属垫6的凹陷部143,凹陷部143靠近于主体部13。第一半壳体11具有第一顶壁111、与第一顶壁111相对的第一底壁112及连接第一顶壁111与第一底壁112的第一侧壁113,第二半壳体12具有第二顶壁121、与第二顶壁121相对的第二底壁122及连接第二顶壁121与第二底壁1212的第二侧壁123,第一、第二顶壁111、121沿左右方向对接在一起共同形成金属壳体I的顶壁,顶壁的顶面凹设有活动槽15及自活动槽15相互延伸贯穿金属壳体I的收容槽16,活动槽15位于主体部13的前端,且深度大于收容槽16,主体部13还设有位于收容槽16内的凸块132。第一、第二底壁112、122沿左右方向对接在一起共同形成金属壳体I的底壁,第一底壁112设有若干第一凹部117及与第一凹部117相邻的若干第一凸部118,第二底壁122设有若干第二凹部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其包括金属壳体、收容于金属壳体内的电路板及与电路板连接在一起并向后延伸出金属壳体的线缆,所述金属壳体包括扩大的主体部及自主体部向前凸伸的对接部,所述对接部的宽度及高度均小于主体部,所述对接部设有对接孔及自对接孔向后延伸的收容孔,所述电路板包括连接部及自连接部向前延伸入对接孔内的插接部,插接部设有暴露于对接孔内的金手指,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缆连接器组件还包括固定电路板连接部的固定块,所述电路板与固定块共同形成组装于收容孔内的一模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其包括金属壳体、收容于金属壳体内的电路板及与电路板连接在一起并向后延伸出金属壳体的线缆,所述金属壳体包括扩大的主体部及自主体部向前凸伸的对接部,所述对接部的宽度及高度均小于主体部,所述对接部设有对接孔及自对接孔向后延伸的收容孔,所述电路板包括连接部及自连接部向前延伸入对接孔内的插接部, 插接部设有暴露于对接孔内的金手指,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缆连接器组件还包括固定电路板连接部的固定块,所述电路板与固定块共同形成组装于收容孔内的一模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块设有左右贯穿的一紧固孔,所述线缆连接器组件还包括将金属壳体与固定块固定在一起的紧固支柱,紧固支柱穿设于紧固孔内。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板包括上下平行的一对电路板,每一电路板侧缘设有槽口,所述固定块夹持在该对电路板之间,固定块两侧设有向上、向下凸伸的固定部,固定部固定在槽口内,用以限制电路板前后、左右移动。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壳体包括沿左右方向结合在一起的第一、第二半壳体,所述紧固支柱一体形成在第一半壳体上,第二半壳体设有与紧固支柱铆合在一起的紧固孔。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半壳体具有第一顶壁、与第一顶壁相对的第一底壁及连接第一顶壁与第一底壁的第一侧壁,所述第二半壳体具有第二顶壁、与第二顶壁相对的第二底壁及连接第二顶壁与第二底壁的第二侧壁,第一、 第二顶壁沿左右方向对接在一起共同形成金属壳体的顶壁,第一、第二底壁沿左右方向对接在一起共同形成金属壳体的底壁,对接孔与收容孔形成在顶壁、底壁、第一侧壁、第二侧壁之间,第一侧壁或第二侧壁设有凸伸入收容孔内的一对抵压块,该对电路板的连接部夹持在该对抵压块之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金龙,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立讯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