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网络线缆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固定于绝缘本体上的若干导电端子、与这些导电端子电性连接的若干线缆以及包覆在绝缘本体上的金属遮蔽壳体,所述绝缘本体包括前端面、与所述前端面相对的后端面、贯穿所述前端面的若干端子收容槽及贯穿所述后端面的收容腔,所述绝缘本体包括形成该收容腔的若干外壁,所述金属遮蔽壳体具有用于和对接插座相抵压的肋部,肋部可以为任意形状的凸起或凸点,防止地线的间断性接触不良,提升屏蔽可靠性和公母连接器互配的定位效果。(*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网络线缆连接器
本技术涉及一种网络线缆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具有线缆定位块的 CAT6A (超6类)或CAT7跳线连接器。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的网络线缆连接器通常包括绝缘本体(housing)、固定于绝缘本体内的若干导电端子、与这些导电端子电性连接的线缆及用以定位所述线缆的定位件 (spacer)、包覆在绝缘本体外围的金属遮蔽壳体。所述定位件设有若干用以定位线缆的收容槽。然而,线缆连接器与对应插座进行对接配合时,由于金属遮蔽壳体外表面为光滑平面,遮蔽壳体与插座之间的配合力量并不强,容易导致彼此之间发生松动,影响信号传输的质量。因此,有必要对现有的技术进行改进,以克服以上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实现可靠对接使用的网络线缆连接器。为解决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网络线缆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固定于绝缘本体上的若干导电端子、与这些导电端子电性连接的若干线缆以及包覆在绝缘本体上的金属遮蔽壳体,所述绝缘本体包括前端面、与所述前端面相对的后端面、贯穿所述前端面的若干端子收容槽及贯穿所述后端面的收容腔,所述绝缘本体包括形成该收容腔的若干外壁,所述金属遮蔽壳体具有用于和对接插座相抵压的肋部。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 术方案绝缘本体包括前端部及位于前端部后方的后端部,金属遮蔽壳体包括套在后端部上的套筒部及自所述套筒部向后延伸用于定位线缆的收缩部。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套筒部包括第一侧壁及第二侧壁,肋部包括设于第一侧壁上且向外凸出的第一肋部。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肋部还包括设于第二侧壁上且向外凸出的第二肋部。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第一肋部的上下方还分别设有一第三肋部。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第二肋部的上下方还分别设有一第四肋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通过在金属遮蔽壳体设置用于和对接插座相抵压的肋部,肋部可以为任意形状的凸起或凸点,防止地线的间断性接触不良,提升屏蔽可靠性和公母连接器互配的定位效果。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网络线缆连接器的立体图图2是本技术网络线缆连接器的绝缘本体的立体图。图3是本技术网络线缆连接器的线缆定位块的立体图。图4是图2另一角度的立体图。图5是图3另一角度的立体图。图6是导电端子排成一排的示意图。图7是导电端子分开成长端子和短端子的示意图。图8是线缆和线缆定位块的组合示意图。图9是金属遮蔽壳体的立体图。图10是图9另一角度的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图1及图2所示,本技术揭示了一种网络线缆连接器100,其包括绝缘本体1、固定于绝缘本体I上的若干导电端子2、与这些导电端子2电性连接的线缆3、收容于绝缘本体I内且用以定位所述线缆3的线缆定位块4、以及至少部分包覆于绝缘本体I外围的金属遮蔽壳体5。在本技术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网络线缆连接器100为CAT6A(超 6类)或CAT7跳线公头连接器。请参图2至图4所示,所述绝缘本体I包括前端部11及相对于前端部11呈收缩状的后端部12。所述前端部11设有前端面111、垂直所述前端面111的对接面112、贯穿所述前端面111及所述对接面112的若干端子收容槽113、及形成所述端子收容槽113的若干隔栏114。所述前端部11还包括与所述对接面112相对且倾斜延伸的锁扣臂115。所述后端部12包括与所述前端面111相对的后端面121、贯穿所述后端面121且用以完全收容所述线缆定位块4的收容腔122、及形成该收容腔122的若干外壁123。所述收容腔122进一步向前延伸至所述前端部11内,直至位于所述端子收容槽113的下方。所述若干外壁包括顶壁124、底壁125及连接顶壁124与底壁125的两侧壁126。每一个侧壁 126设有与所述收容腔122连通的至少一个侧向贯穿的卡槽127。所述卡槽127向下贯穿所述侧壁126。当然,所述卡槽127也可以不贯穿绝缘本体的外壁,仅仅在外壁的内表面内凹。请参图3及图5所示,所述线缆定位块4包括呈矩形的定位部41、垂直所述定位部41且向上延伸的抬高部42及自抬高部42的两侧向后延伸的一对呈悬臂状的弹性的扣持臂43。所述定位部41设有用以定位所述线缆3的若干定位槽411及若干狭槽412。每一个定位槽411前后贯穿所述定位部41以便于线缆3从后向前穿过。所述狭槽412位于所述端子收容槽113的下方且与对应的端子收容槽113对齐,以便于所述导电端子2自上而下刺入这些狭槽412中。所述扣持臂43高于所述抬高部42,每一个扣持臂43包括自所述抬高部42的两侧向后延伸的延伸部431及自所述延伸部431进一步向后延伸而成的倾斜部432。所述倾斜部432位于所述扣持臂43的自由末端且向外扩张。所述倾斜部432的截面积小于所述延伸部431的截面积,如此设置,一方面截面积较大的延伸部431具备较佳的强度,能够支撑所述倾斜部432 ;另一方面截面积较小的倾斜部432能够具备较佳的弹性。卡槽127设定在预定的位置上,这样通过扣持臂43与卡槽127的配合,方便将线缆组装到预定的准确位置,保证线缆头部与绝缘本体前端面之间的距离控制在合理范围。组装时,所述线缆定位块4从后向前插入所述收容腔122内,原先向外扩张的倾斜部432抵压于所述两侧壁126的内侧而向内发生变形。当线缆定位块4插入至所述收容腔 122的前端时,所述扣持臂43刚好对应于所述卡槽127,此时,向内发生变形的倾斜部432 释放弹力,使所述倾斜部432的末端卡持于所述卡槽127内,以防止所述线缆定位块4向后脱离所述收容腔122。在此情形下,所述倾斜部432通过所述卡槽127暴露在外面,如此设置的好处是万一需要更换线缆定位块4,只需要同时按压所述倾斜部432,再施加向后的拉力便可将其取出,非常方便。请参图6及图7,导电端子2包括有长端子24和短端子25,每一个导电端子2包括固定于所述端子收容槽113内的固定部21、向上凸出所述固定部21的凸角22及向下延伸到所述狭槽412而与所述线缆3相刺破进行接触的刺入部23。所述固定部21设有用以与绝缘本体I相卡扣以提高干涉力的若干倒刺211。所述凸角22仅为一个且位于所述固定部21的前端角落处,所述凸角22设有用以与对接插座的端子相接触的接触斜面221。固定部21的顶端面212为一水平面,凸角22与该水平面相连。当然,顶端面也可以为比凸角 22尺寸更小的波浪状曲面或者锯齿状曲面等。由于所述凸角22仅为一个,因此能够节省端子材料。另外,为了提高电性性能及插拔寿命,导电端子2的凸角22通常需要镀金,由于所述凸角22仅为一个,相应的镀金面积也就减少了。本实施方式中的凸角为四分之一圆形,当然,凸角也可以为二分之一圆形、 或三角形、或钩状或多边形等。请参图9及图10所示,在本技术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金属遮蔽壳体5为一体式结构,实现更好的防EMI效果。所述金属遮蔽壳体5包括套接 于所述绝缘本体I后端部12上的套筒部51及自所述套筒部51延伸且用以定位所述线缆3的收缩部52。套筒部51前端设有用于和绝缘本体I上的凹部进行卡扣的扣持片55。所述套筒部51包括第一侧壁53及第二侧壁54。所述第一侧壁53设有向外凸出的第一肋部531及分别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网络线缆连接器(100),其包括绝缘本体(1)、固定于绝缘本体(1)上的若干导电端子(2)、与这些导电端子(2)电性连接的若干线缆(3)以及包覆在绝缘本体上的金属遮蔽壳体(5),所述绝缘本体(1)包括前端面(111)、与所述前端面相对的后端面(121)、贯穿所述前端面的若干端子收容槽(113)及贯穿所述后端面的收容腔(122),所述绝缘本体包括形成该收容腔的若干外壁(123),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遮蔽壳体具有用于和对接插座相抵压的肋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网络线缆连接器(100),其包括绝缘本体(I)、固定于绝缘本体(I)上的若干导电端子(2)、与这些导电端子(2)电性连接的若干线缆(3)以及包覆在绝缘本体上的金属遮蔽壳体(5),所述绝缘本体(I)包括前端面(111)、与所述前端面相对的后端面(121)、贯穿所述前端面的若干端子收容槽(113)及贯穿所述后端面的收容腔(122),所述绝缘本体包括形成该收容腔的若干外壁(123),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遮蔽壳体具有用于和对接插座相抵压的肋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网络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绝缘本体包括前端部(11)及位于ill端部后方的后端部(12),金属遮蔽壳体包括套在后端部上的套筒部(51)及自所述套筒部向后延伸用于定位线缆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国梁,程卫亚,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市力发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