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适用于制冷设备领域,提供了降模式蒸发器的制冷剂分配器,包括具有腔室的壳体,所述壳体上开设有可与所述腔室连通的制冷剂入口,所述腔室由可过滤制冷剂蒸气的顶板、两侧板和第二级分配板围合而成,所述制冷剂入口穿设于所述顶板上,所述第二级分配板上开设有多个用于进行气液分离和流量分配的第二通孔;于所述腔室内,还设有用于将进入该腔室内的制冷剂进行第一次气液分离和流量分配的第一级分配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将腔室巧妙分隔,采用两级分配模式,实现了制冷剂的二次分离和分配,充分提高了制冷器的分配效果,其结构设置简单,加工精度要求低,且仅是在原有的制冷剂分配器上进行的改进,成本低。(*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制冷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降模式蒸发器的制冷剂分配器。
技术介绍
近年来,降膜式蒸发器以其传热系数高、制冷剂充注量少、回油效果好、压缩机液压缩可能性降低的优势在制冷系统领域中倍受欢迎。而降膜式蒸发器的研发设计中一直存在着如何使制冷剂均匀分配的技术问题,因为研发设计人员知道如果蒸发器制冷剂分配器设计不当或者加工精度没有得以保证就会造成制冷剂经过分配器之后不能沿着横向与纵向均匀地分配到蒸发器的蒸发管上,造成一部分蒸发管上的制冷剂供给过多而另外一部分蒸发管上的制冷剂供给不足,制冷剂供给不足的蒸发管上会形成“干枯现象”,结果造成蒸发器换热效率的下降,从而影响了整机的换热性能。如今很多空调设备厂家都在积极探索设计出既能保证制冷剂分配效果,同时在生产加工上也方便快捷分配器,并已经取得了一些有益成果,但是现有技术中的制冷剂分配器仍然存在以下两种问题一是制冷剂均匀分配效果较佳,但存在结构复杂、加工精度要求高、成本高的缺点;二是结构简单,加工精度要求较低,但是存在均匀分配不易实现的缺点。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制冷剂分配均匀、结构简单、加工精度要求低、成本低的降模式蒸发器的制冷剂分配器。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降模式蒸发器的制冷剂分配器,包括具有腔室的壳体,所述壳体上开设有可与所述腔室连通的制冷剂入口,所述腔室由可过滤制冷剂蒸气的顶板、两侧板和第二级分配板围合而成,所述制冷剂入口穿设于所述顶板上,所述第二级分配板上开设有多个用于进行气液分离和流量分配的第二通孔;于所述腔室内,还设有用于将进入该腔室内的制冷剂进行第一次气液分离和流量分配的第一级分配腔。具体地,所述顶板包括上板和下板,所述上板和所述下板之间压设有过滤层,所述上板和下板上均开设有多个可供制冷剂蒸气流经的开孔。优选地,所述过滤层为过滤网。优选地,所述过滤网厚度为3-10mm,网孔目数为150-300目。具体地,所述第一级分配腔由所述顶板、第一级分配板及连接所述顶板和所述第一级分配板的两挡板围合构成,两所述挡板上均开设有与所述腔室连通的溢流口。更具体地,所述第一级分配板上均布有多个第一通孔,各所述第一通孔孔径为2-5mm,相邻所述第一通孔之间的中心间距为15_30mm ;所述第二通孔均布于所述第二级分配板上,各所述第二通孔孔径为5-10mm,相邻所述第二通孔之间的中心间距为7_15mm。 具体地,所述溢流口距所述第一分配板高度为3-8_,两所述挡板与两所述侧板之间分别设有可供制冷剂液体从所述溢流口流出进入所述腔室的间隙。进一步地,于所述腔室内,还设有两均液板,两所述均液板位于同一平面上,且夹设于所述第一级分配板和所述第二级分配板之间。具体地,所述均液板位于两所述溢流口下方,其长度为所述第二级分配板的1/5-1/4。更具体地,所述均液板对称设置,一端固接于所述侧板上,另一端水平向所述腔室中心延伸。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降模式蒸发器的制冷剂分配器,采用两级分配模式,通过制冷剂入口将制冷剂引入腔室内,并通过在腔室内设置的第一级分配腔使进入腔室内的制冷剂进行第一次气液分离和流量分配,气液分离后的的制冷剂蒸气向上流动,经顶板过滤后流出壳体,而液态制冷剂从第一级分配腔流出后,再通过第二级分配板上开设的多个第二通孔进行气液分离和流量的再分配,这样使制冷剂分配更为均匀。本技术将腔室巧妙分隔,实现了制冷剂的二次分离,其结构设置简单,加工精度要求低,且仅是在原有的制冷剂分配器上进行的改进,成本低,充分提高了制冷器的分配效果。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降模式蒸发器的制冷剂分配器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降模式蒸发器的制冷剂分配器的第一级分配板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降模式蒸发器的制冷剂分配器的第二级分配板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如图1 图3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降模式蒸发器的制冷剂分配器,包括具有腔室11的壳体I,所述壳体I上开设有可与所述腔室11连通的制冷剂入口 2,所述腔室11由可过滤制冷剂蒸气的顶板12、两侧板14和第二级分配板13围合而成,所述制冷剂入口 2穿设于所述顶板12上,其可为一圆管或方形管,结构简单且容易加工,工艺要求不高。所述第二级分配板13上均布有多个用于进行气液分离和流量分配的第二通孔131。于所述腔室11内,设有用于将进入该腔室11内的制冷剂进行第一次气液分离和流量分配的第一级分配腔15。当制冷剂从制冷剂入口 2进入腔室11时,首先进入第一级分配腔15,在其腔内进行气液的第一次分离和流量分配,此时制冷剂中的蒸气向上流动,经顶板12过滤后排出,制冷剂中的液体从第一分配腔15流出后再进入腔室11内,继续下一级分配进程。这样,通过第一分配腔15,一方面可初步均匀分配制冷剂和使制冷剂的气液两相进行分离,另一方面减小了制冷剂的动能,从而降低了动能对制冷剂分配的影响。第一级分配腔15大小的具体设计中,在不增大腔室11体积的情况下应保证第一级分配腔15能够容纳充分膨胀后的气液两相制冷剂。经第一分配腔15分配的制冷剂流到第二级分配板13上,沿其面板扩散均匀分布,然后在所述第二通孔131上进行进一步地气液分离和流量分配,同时,制冷剂中的蒸气向上流经第一级分配腔15后经顶板12过滤后排出腔室11,制冷剂中的液体通过第二级分配板13上的第二通孔131向下流动,再均匀分配到蒸发器换热管(图中未示出)上,其一方面进一步均匀分配制冷剂和分离制冷剂气液两相体,使制冷剂分配更均匀,另一方面进一步减小了制冷剂的动能,减少了制冷剂流入蒸发器换热管时产生溅射的现象。这里第二级分配板13在用于进行二次分配制冷剂的同时兼作为壳体I的底板,可简化壳体I结构,减少产品的制造成本。第二级分配板13可由钢板制成,结构简单,成本低,并且仅对其分配板面要求平整工艺性,加工精度要求低。具体地,如图1所示,所述顶板12包括上板121和下板123,所述上板121和所述下板123之间压设有过滤层122,过滤层122用以将经过第一级分配板3和第二级分配板13产生的制冷剂蒸气过滤排出分配器,所述上板121和下板123上均匀开设有可供制冷剂蒸气流经的开孔(图中未示出)。具体应用中,开孔的大小和布置密度可根据板的大小及蒸气的流量进行设计,其设计中一方面要保证蒸气能够顺畅流出,另一方面要保证蒸气的流动不会造成太大的压降。优选地,所述过滤层122采用过滤网,其结构简单且过滤效果佳。优选地,所述过滤网厚度为3-10mm,网孔目数为150-300目。过滤网可根据具体应用进行设计选用,作为本技术的一较佳实施例选用200目左右、5毫米左右的过滤网。具体地,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级分配腔由所述顶板12、第一级分配板151及连接所述顶板12与第一级分配板151的两挡板153围合构成,所述第一级分配板151上开设有多个用于进行气液分离和流量分配的第一通孔1511,第一级分配板151可由钢板制成,结构简单,成本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降模式蒸发器的制冷剂分配器,包括具有腔室的壳体,所述壳体上开设有可与所述腔室连通的制冷剂入口,其特征在于:所述腔室由可过滤制冷剂蒸气的顶板、两侧板和第二级分配板围合而成,所述制冷剂入口穿设于所述顶板上,所述第二级分配板上开设有多个用于进行气液分离和流量分配的第二通孔;于所述腔室内,还设有用于将进入该腔室内的制冷剂进行第一次气液分离和流量分配的第一级分配腔。
【技术特征摘要】
1.降模式蒸发器的制冷剂分配器,包括具有腔室的壳体,所述壳体上开设有可与所述腔室连通的制冷剂入口,其特征在于所述腔室由可过滤制冷剂蒸气的顶板、两侧板和第二级分配板围合而成,所述制冷剂入口穿设于所述顶板上,所述第二级分配板上开设有多个用于进行气液分离和流量分配的第二通孔;于所述腔室内,还设有用于将进入该腔室内的制冷剂进行第一次气液分离和流量分配的第一级分配腔。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降模式蒸发器的制冷剂分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板包括上板和下板,所述上板和所述下板之间压设有过滤层,所述上板和下板上均开设有多个可供制冷剂蒸气流经的开孔。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降模式蒸发器的制冷剂分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层为过滤网。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降模式蒸发器的制冷剂分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网厚度为3-10mm,网孔目数为150-300目。5.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降模式蒸发器的制冷剂分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级分配腔由所述顶板、第一级分配板及连接所述顶板和所述第一级分配板的两挡板围合构成,两所述挡板上均开设有与所述腔室连通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夏雨亮,李璐峰,王武平,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美的通用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