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水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603134 阅读:207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4-19 04: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集水构件,集水构件为预制件,包括集水构件本体,集水构件本体包括底壁和与底壁相连接的侧壁,底壁和侧壁共同形成具有一个开口部的容纳腔,侧壁的上端面具有与管涵相连接的连接部以使容纳腔通过开口部与管涵相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集水构件为预制件,与管涵相连通。集水构件包括底壁和侧壁,底壁和侧壁共同形成具有一个开口部的容纳腔。该容纳腔用于汇集从管涵流出的积水,集水效果良好。而且,该集水构件事先预制,避免了施工现场进行钢筋绑扎、模板支立等施工环节,可直接将该集水构件与管涵组合连接,实现了现场快速安装的效果。(*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预制管件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集水构件
技术介绍
目前,在预制电力隧道中,为设置集水构件需要在预制方涵基础底部预留钢筋绑扎及模板支护的作业空间,所以现浇电力隧道沟槽开挖时放坡坡度较大,相应土方开挖的土方量较多。现浇电力隧道须在开槽完成后进行钢筋绑扎、模板支立、浇筑混凝土、现场养生等几个环节的施工,不但增加数倍以上投资,还增加十数倍工期,现浇电力隧道在施工工艺上现场施工时间较长。现浇电力隧道防水性和密闭性差,在进行现浇作业时无法避免混凝土施工缝,特别在地下水丰富的地区,必须要一次性连续浇筑完成,否则不能达到很好的密水效果。现浇电力隧道管件的施工现场的生产和养护困难,生产受气温影响较大,且很难保证冬季施工质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能够快速安装且积水效果良好的集水构件。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集水构件,集水构件为预制件,包括集水构件本体,集水构件本体包括底壁和与底壁相连接的侧壁,底壁和侧壁共同形成具有一个开口部的容纳腔,侧壁的上端面具有与管涵相连接的连接部以使容纳腔通过开口部与管涵相连通。进一步地,底壁与侧壁一体成型。进一步地,连接部还包括多个连接件,设置在侧壁的上端面,侧壁的上端面通过多个连接件与管涵相连接。进一步地,连接件包括第一连接板,埋入侧壁的上端面内;第一螺栓,一端埋入侧壁的上端面内并与第一连接板相连接,另一端伸出侧壁的上端面。进一步地,连接件为至少4个。进一步地,4个连接件相互间隔均匀地设置。进一步地,容纳腔的内径沿从侧壁的上端面至底壁的方向逐渐减小。进一步地,容纳腔的横截面为正方形。进一步地,集水构件还包括至少一个吊装件,设置于集水构件的底壁上。进一步地,吊装件包括第二连接板,埋入底壁内;第二螺栓,一端埋入底壁内并与第二连接板相连接,另一端伸出底壁并朝向容纳腔的内部。应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集水构件为预制件,与管涵相连通。集水构件包括底壁和侧壁,底壁和侧壁共同形成具有一个开口部的容纳腔。该容纳腔用于汇集从管涵流出的积水,集水效果良好。而且,该集水构件事先预制,避免了施工现场进行钢筋绑扎、模板支立等施工环节,可直接将该集水构件与管涵组合连接,实现了现场快速安装的效果。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集水构件的俯视图;图2是图1的A-A向剖视图;图3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集水构件的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以及图4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集水构件的吊装件的机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参见图1,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集水构件,连接在管涵的下方并与管涵相连通。集水构件预制后放置在基体中。集水构件包括集水构件本体10,集水构件本体10包括底壁11和底壁与底壁11相连接的侧壁12。底壁11和侧壁12共同形成半包围结构的具有一个开口部的容纳腔13。侧壁12的上端面与管涵相连接,这样容纳腔13就与管涵相连通,该容纳腔13用于汇集从管涵流出的积水。集水构件具有容纳腔13,容纳腔13与管涵相连通,该容纳腔13用于汇集从管涵流出的积水,容纳腔13的防水性和密闭性好,所以该集水构件的集水效果良好。集水构件为预制件,避免了施工现场进行钢筋绑扎、模板支立等施工环节,可直接将该集水构件与管涵组合连接。预先生产模块、现场拼装、节省现场浇注时间,实现了现场快速安装的效果。而且,还实现了标准化设计、模块化制造、工厂化生产,且质量稳定、有保证。进而地,还达到了美观实用、经济高效的效果。同时,预制隧道施工现场文明,施工机械噪音低,基本不造成环境污染,具有良好的节能环保效益。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优选实施例,其中,底壁11高度为H2,其中,H2为180_至250mm,优选地,H2为200mm。底壁11为正方形,边长为900mm。位于底壁11上的侧壁12的高度为Hl,Hl为600mm至1000mm,优选地,Hl为550mm。容纳腔13的内径沿从侧壁12的上端面至底壁11的方向逐渐减小,容纳腔13的横截面为矩形或圆形,优选地,容纳腔13的横截面为正方形。横截面为正方形的容纳腔13的最上端边长为500mm,容纳腔13底部的边长为480mm。优选地,底壁11与侧壁12 —体成型。底壁11和侧壁12的连接处密封性好,积水效果更好。参见图2,连接部还包括多个连接件20。多个连接件20设置在侧壁12的上端面,侧壁12的上端面通过多个连接件20与管涵相连接。结合参见图2和图3,连接件20包括第一连接板22和第一螺栓21。第一连接板22埋入侧壁12的上端面内;第一螺栓21的一端埋入侧壁12的上端面内并与第一连接板22相连接,第一螺栓21的另一端伸出侧壁12的上端面用于与管涵相连接。优选地,连接件20至少为4个,4个连接件20相互间隔均匀地设置。即每个侧壁12的上端面的中间位置设置I个连接件20,四个侧壁12上共设置有4个连接件20。设置4个连接件20的优点在于连接牢固、受力均匀。结合参见图2和图4,集水构件还包括至少一个吊装件30,设置于集水构件的底壁11上。吊装件30设置在底壁11上,优选地,吊装件30设置在容纳腔13的底部的中间位置。在施工现场进行吊装时,由于吊装件30在整个集水构件的中心位置,重心与此位置重合。集水构件在吊装过程中受力均匀,不易倾斜侧翻。吊装件30包括第二连接板32和第二螺栓31。第二连接板32埋入底壁11内;第二螺栓31的一端埋入底壁11内并与第二连接板32相连接,第二螺栓31的另一端伸出底壁11并朝向容纳腔13的内部且用于吊装。上述实施例中的施工方案如下在垫层中间预留基体即土坑,该土坑用于放置在其他场地事先预制的集水构件。集水构件吊装至土坑中,管涵连接在集水构件的上方。集水构件具有容纳腔13,容纳腔13与管涵相连通。整个施工过程,安装工期仅为半个工作日。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技术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1、预先生产模块、现场拼装、节省现场浇注时间,施工速度快;2、标准化设计、模块化制造、工厂化生产,质量稳定、有保证;3、预制集水构件工厂化生产,采用蒸汽养护等养护措施,生产受气温影响小,可以保证冬季施工质量;4、预制隧道施工现场文明,施工机械噪音低,基本不造成环境污染,具有良好的节能环保效益。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集水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构件为预制件,包括集水构件本体(10),所述集水构件本体(10)包括底壁(11)和与所述底壁(11)相连接的侧壁(12),所述底壁(11)和所述侧壁(12)共同形成具有一个开口部的容纳腔(13),所述侧壁(12)的上端面具有与管涵相连接的连接部以使所述容纳腔(13)通过所述开口部与所述管涵相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集水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构件为预制件,包括集水构件本体(10),所述集水构件本体(10)包括底壁 (11)和与所述底壁(11)相连接的侧壁(12 ),所述底壁(11)和所述侧壁(12 )共同形成具有一个开口部的容纳腔(13),所述侧壁(12)的上端面具有与管涵相连接的连接部以使所述容纳腔(13)通过所述开口部与所述管涵相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水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壁(11)与所述侧壁(12)—体成型。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水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包括多个连接件(20),设置在所述侧壁(12)的上端面,所述侧壁(12)的上端面通过多个所述连接件(20)与所述管涵相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集水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20)包括第一连接板(22),埋入所述侧壁(12)的上端面内;第一螺栓(21),一端埋入所述侧壁(12)的上端面内并与所述第一连接板(22)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舒彬李继波朱占巍张靓王金双黄宝华陆明明聂继军高子琳王改清
申请(专利权)人:国家电网公司北京市电力公司北京电力经济技术研究院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