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墨盒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599949 阅读:171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4-19 02: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喷墨打印机墨盒,包括:主壳体、设置于主壳体内的用于容纳墨水的墨水腔、将墨水腔内的墨水供应至打印机的出墨口,位于主壳体上用于连通外界大气和墨水腔的导气口和导气通道,可以选择性连通外界大气和墨水腔的控气阀以及控水阀,控水阀为单向导通阀,控气阀为双向导通阀,控气阀的打开阈值小于控水阀的打开阈值。在解决了环境变化引起的漏墨问题的基础上,通过一个控气阀实现了进气和排气的功能,减少了零部件,简化了装配的复杂程度,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墨盒的阀体部件较多,装配繁琐的技术问题。(*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墨盒
技术介绍
通常,控制液体容器内负压的方式有多种,常见的有采用多孔材料、设置有毛细通道的恒压腔和通过阀体控制负压。对于在喷墨打印领域采用阀体控制墨盒内负压的方式,常常设置控制气体进入和控制墨水的阀体,通常控气阀具有密封部分的一侧连通外界大气,另一侧连通墨水腔,在阀自密闭力作用下,该阀体关闭。随着墨水的消耗,墨盒内负压增大,外界大气压对上述控气阀施加压力,使阀打开,外界空气进入到墨盒内部,调节负压。但是墨盒内部压力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变化的影响,例如振动、气压的变化或者温度的变化等。若此时墨盒处于非工作状态,外界温度突然升高等因素导致墨盒内部气体膨胀,但膨胀的气体对上述控气阀体施加的作用力与阀体的自密闭力方向相同,导致控气阀体密封更紧,因此气体不能通过控气阀排出,导致墨盒内部负压增大,进而引起墨水从出墨口渗出,造成污染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现有技术中在进气阀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排气阀,如图9所示,墨盒100包括墨水腔101,出墨口 102,进气阀104和排气阀103。进气阀104的与阀自密闭力相同的一侧连通大气,另一侧通过墨水腔101与出墨口 102相连通;排气阀103的与阀自密闭力相反的一侧连通大气,另一侧通过墨水腔101与出墨口 102连通。在正常打印时,供墨针抽吸墨水产生的抽吸力通过墨水腔101作用到两个阀体上,使进气阀104打开,排气阀103封闭;在外界环境变化时,墨盒腔体内的压力增大,进气阀104关闭,排气阀103打开,多余的气体排出。但是在一个墨盒上同时设置进气阀和排气阀,部件较多,装配比较复杂,且容易出错。因此,希望设计一种结构简单的墨盒,能够通过一个控制阀同时控制气体进入和排出,减少繁琐的零部件,简化装配过程。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涉及一种喷墨打印机用墨盒,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墨盒的阀体部件较多,装配繁琐的技术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嗔墨打印机墨盒,包括王壳体、设直于王壳体内的用于容纳墨水的墨水腔、将所述墨水腔内的墨水供应至打印机的出墨口,位于主壳体上用于连通外界大气和墨水腔的导气口和导气通道,可以选择性连通外界大气和所述墨水腔的控气阀以及控水阀,其特征是,所述控水阀为单向导通阀,所述控气阀为双向导通阀,所述控气阀的打开阈值小于所述控水阀的打开阈值。所述墨盒还包括抽吸通道,所述抽吸通道的一端连通出墨口,另一端分支成两个分别延伸到控气阀和控水阀的子通道。所述控气阀包括密闭的控气凸台。所述控气阀还包括控气阀座、控气阀膜和控气阀盖,所述密闭的控气凸台设置在所述控气阀膜上。所述控水阀包括控水阀座、控水阀膜和控水阀盖,所述控水阀膜上设置有带通孔的控水凸台。所述控气阀和控水阀相邻设置,所述控气阀座和所述控水阀座设置为一体的阀座、所述控气阀膜和所述控水阀膜设置为一体的阀膜,所述控气阀盖和所述控水阀盖设置为一体的阀盖。所述阀座和阀盖之间还设置有密封凸缘。所述控气阀座中设置有与所述导气通道连通的通孔以及与所述墨水腔连通的通孔。所述控水阀座中设置有一个与所述墨水腔连通的通孔。所述抽吸通道设置在所述阀盖与阀膜连接侧面的另一侧,所述抽吸通道一端通过通孔与所述供墨腔连通,另一端分支成两个分别延伸到所述控水凸台和控气凸台的子通道。所述控水阀和所述控气阀均为在阀体两侧的负压差作用下自动打开或者关闭的阀体。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由于控水阀为单向导通阀,控气阀为双向导通阀,控气阀的打开阈值小于所述控水阀的打开阈值,因此,当墨盒腔体内的负压增大时,控气阀优先打开,气体补充到墨盒腔体中;当环境变化导致墨盒腔体内负压减小,正压增大时,控气阀优先打开,将气体排出,避免墨盒腔体内增大的负压作用于墨水而导致出墨口渗墨的问题。这样,在解决了环境变化引起的漏墨问题的基础上,通过一个控气阀实现了进气和排气的功能,减少了零部件,简化了装配的复杂程度,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墨盒的阀体部件较多,装配繁琐的技术问题。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中第一实施例墨盒的分解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中第一实施例阀机构的分解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中第一实施例墨盒的阀腔结构示图。图4为本技术中第一实施例墨盒的腔体结构。图5为本技术中第一实施例阀膜和阀盖的放大结构图。图6a为本技术中第一实施例墨盒的剖视图。图6b为第一实施例墨盒正常打印时墨水和气体的流路图。图6c为第一实施例墨盒排气状态下气体的流路图。图7为第一实施例变形例的示意图。图8a为本技术中第二实施例阀体的结构示意图。图8b为第二实施例中在打印状态下阀体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现有技术中墨盒结构不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涉及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实施例一如图1所示,为墨盒I的分解示意图,从图中可知墨盒I由主体2和适配器3组成,主体2包括主壳体21,墨水腔22,墨水供应腔23,出墨口 24以及阀机构25。其中,阀机构25由阀腔26,阀膜27,阀盖28及密封膜B装配焊接而成;墨水腔22由主壳体21和密封膜A焊接而成;出墨口 24内填充有密封圈29。下面具体介绍阀机构25的构造。如图2-4所示,阀腔26形成在墨盒的主壳体21上,且在腔体底壁的凹部形成了控水阀座261和控气阀座262,两个阀座均设置有凸出的凸缘263,控水阀座261中设置有一个与墨水腔22连通的通孔215。控气阀座262中设置有与导气通道211连通的通孔212以及与墨水腔22和墨水通道214连通的通孔213。如图2和图5所示,为阀机构25的分解示意图及阀膜27的整体立体结构图,该阀膜由可以弹性变形的材料制成,例如硅胶等。阀膜27的一侧设置两个具有密封作用的锥形凸台,即控水凸台271和控气凸台272,每个凸台的周围设置有凸缘273。控水凸台271的中间设置有一个带凸边的连通阀膜27两侧的通孔275,控气凸台272的中间则设置一个带有凸边的盲孔276,即控气凸台272为密闭的。另外,作为阀机构25的密封结构,并不局限于阀膜这个形式,只要是可以弹性变形的材料都可以,且阀膜上凸台的形状并不局限于锥形,例如可以设置为圆柱形等形状,只要能起到密封的作用即可。如图2所示的阀机构25的分解示意图,阀盖28的一侧设置有抽吸通道283,抽吸通道283的一端通过通孔216连通到供墨腔23,另一端分支成两个子通道,分别延伸到阀膜27的两个密封凸台,阀盖28的另一侧设置有密封凸缘287。当然,抽吸通道283并不限定在阀盖上,也并不拘泥于“通道”这个概念,例如在没有设置阀盖结构的墨盒体上,抽吸通道可以是连通出墨口 24和阀膜27的任意密闭的形式。装配阀机构25时,首先,将阀膜27具有凸台的一侧正对着阀腔26,确定好方位,然后盖上阀盖28,使阀盖设置有抽吸通道283的一侧背对着阀膜27安装,最后,将密封膜B焊接至墨盒主壳体21上,将阀机构25和通孔216密封即可。如图6a所示为安装完好的墨盒的剖视图,从图中可以看出,阀膜27处于XOY平面上,阀膜的控水凸台271和控气凸台272的端部(即通孔275和盲孔276的凸边)在自密闭作用力下分别与控水阀座261和控气阀座262的底壁相抵接,控气阀座26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喷墨打印机墨盒,包括:主壳体、设置于主壳体内的用于容纳墨水的墨水腔、将所述墨水腔内的墨水供应至打印机的出墨口,位于主壳体上用于连通外界大气和墨水腔的导气口和导气通道,可以选择性连通外界大气和所述墨水腔的控气阀以及控水阀,其特征是,所述控水阀为单向导通阀,所述控气阀为双向导通阀,所述控气阀的打开阈值小于所述控水阀的打开阈值。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喷墨打印机墨盒,包括主壳体、设置于主壳体内的用于容纳墨水的墨水腔、将所述墨水腔内的墨水供应至打印机的出墨口,位于主壳体上用于连通外界大气和墨水腔的导气口和导气通道,可以选择性连通外界大气和所述墨水腔的控气阀以及控水阀,其特征是,所述控水阀为单向导通阀,所述控气阀为双向导通阀,所述控气阀的打开阈值小于所述控水阀的打开阈值。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墨打印机墨盒,其特征是,所述墨盒还包括抽吸通道,所述抽吸通道的一端连通出墨口,另一端分支成两个分别延伸到控气阀和控水阀的子通道。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喷墨打印机墨盒,其特征是,所述控气阀包括密闭的控气凸台。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喷墨打印机墨盒,其特征是,所述控气阀还包括控气阀座、控气阀膜和控气阀盖,所述密闭的控气凸台设置在所述控气阀膜上。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喷墨打印机墨盒,其特征是,所述控水阀包括控水阀座、控水阀膜和控水阀盖,所述控水阀膜上设置有带通孔的控水凸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崔洪明聂冰夏敬章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纳思达企业管理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