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线缆材料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聚酯分色带,它包含有聚酯基带,其特征在于:在聚酯基带的上表面具有分色层;所述分色层是通过挤塑形成在聚酯基带上的。本发明专利技术解决了具有多单元的线缆时,分色带品种规格多、不易管理、成本高、制作周期长等问题。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以下主要有益效果:聚酯分色带成本更低、规格更少、更易制作、更易管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线缆材料
,特别是涉及一种聚酯分色带。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线缆主要分为光缆和电缆两大部分,电缆的信号电缆品种中,当一根信号电缆中需要多根或多对信号线时,为了便于区分,通常需要进行分开捆扎来区别。比如一根48芯即24对信号线的信号电缆,有两个子单元,每个单元中的线对为颜色为白兰、白橙、白棕、白绿、白灰、红兰、红橙、红棕、红绿、红灰、黑兰、黑登;为了正确地区分哪根线,故需要通过使用扎带进行捆扎,比如将第一子单元用红色聚酯带进行捆扎、第二子单元用绿色聚酯带进行捆扎,这样就完全实现了区分;然而,随着通信业的飞速发展,同一根缆中子单元的数量越来越多,聚酯分色带已经远远超过了常用的12种颜色,因此,给企业的生产、管理带来了相当大的麻烦,为线缆施工维护人员也带来了认知上的极大障碍。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聚酯分色带,它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同一根缆中出现超过12个子单元后的捆扎和分辩问题。本专利技术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聚酯分色带,它包含有聚酯基带1,其特征在于在聚酯基带的上表面具有分色层;所述分色层是通过挤塑形成在聚酯基带上的。上述所述的聚酯分色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分色层由第一分色部分2构成;第一分色部分的宽度小于聚酯基带的宽度;且在聚酯基带的俯视图上,第一分色部分的边界不超出聚酯基带的边界。上述所述的聚酯分色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分色层由第一分色部分2及第二分色部分3构成;在聚酯基带的俯视图上,第一分色部分的右边界不超出聚酯基带的右边界;第二分色部分的左边界不超出聚酯基带的左边界。上述所述的聚酯分色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色部分与第二分色部分是相邻接的。上述所述的聚酯分色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色部分与第二分色部分具有相等的或不等的厚度。上述所述的聚酯分色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色部分或第二分色部分的表面具有连续或断续的条纹。上述所述的聚酯分色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色部分与第二分色部分材料都可为以下材料包含有=98. 5%—99. 5%重量百分比的低密度聚乙烯、O. 5% —1. 5%重量百分比的弹性体;或者是包含有98. 5%—99. 5%重量百分比的线性低密度聚乙烯、O. 5% —1. 5%重量百分比的弹性体;或者是包含有98. 5%—99. 5%重量百分比的中密度聚乙烯、O. 5% —1. 5%重量百分比的弹性体;或者是包含有98. 5%—99. 5%重量百分比的高密度聚乙烯、O. 5% —1. 5%重量百分比的弹性体;或者是包含有98. 5%—99. 5%重量百分比的聚丙烯、O. 5% —1. 5%重量百分比的弹性体;所述弹性体为聚烯烃类热塑性弹性体或者是丙烯酸酯热塑性弹性体;所述聚酯分色带的拉伸强度> 150MPa,断裂伸长率> 200% ;所述聚酯分色带,任取长度为50厘米、宽度为2厘米,将一端固定,另一端加载3牛顿负荷的情况下,以正向360度、回到原点、反向360度、回到原点为一圈,以每圈为5秒的速度下,连续扭转30圈后,第一分色部分与聚酯基带不分层、第二分色部分与聚酯基带不分层;且第一分色部分及第二分色部分及聚酯基带上无目力可见裂纹。本专利技术中,聚酯基带的颜色与分色部分的颜色不同,这种情况下,对于分色层只有第一分色部分的情况下,实际上也是两种颜色,与现有技术中采用完全的双色相比节省了材料成本、而且由于规格相对较少,故更易于管理;此外,第一分色部分的宽度及所处的位置的不同,也可以实现准确地区分,而不需要另外的聚酯分色带。本专利技术中,聚酯基带的颜色与分色部分的颜色不同,这种情况下,对于分色层有第一分色部分及第二分色部分的情况下,第一分色部分与第二分色部分以有不同的颜色来实现区分;此外,第一分色部分与第二分色部分具有不同的宽度也可以实现区别;另外,第一分色部分与第二分色部分位于不同的位置也可以实现区别;甚至是上述组合还可以实现更灵活的区分。本专利技术中,第一分色部分与第二分色部分采用特殊的配方,使本专利技术具有良好的抗拉伸、抗扭转能力。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主要有益效果聚酯分色带成本更低、规格更少、更易制作、更易管理;产品抗拉伸、抗扭转性能更优良。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实例I的解剖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实例2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实例3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实施实例I 请见图1至图2,一种聚酯分色带,它包含有聚酯基带1,其特征在于在聚酯基带的上表面具有分色层;所述分色层是通过挤塑形成在聚酯基带上的;所述分色层由第一分色部分2及第二分色部分3构成;在聚酯基带的俯视图上,第一分色部分的右边界不超出聚酯基带的右边界;第二分色部分的左边界不超出聚酯基带的左边界;所述第一分色部分与第二分色部分是相邻接的;所述第一分色部分与第二分色部分具有相等的厚度。当然,本实施实例中,第一分色部分与第二分色部分可以是不相邻接的,即中间是分开的。当然,本实施实例中,第一分色部分与第二分色部分的厚度可以是不相等的。当然,本实施实例中,第一分色部分或第二分色部分的表面还可以具有连续或断续的条纹。当然,本实施实例中,第一分色部分或第二分色部分的表面还可以都具有连续或断续的条纹;只要两者的条纹可以相互区分即可;如第一分色部分为横条纹,第二分色部分为竖条纹;再如,第一分色部分、第二分色部分都为竖条纹,只不过第一分色部分的条纹较粗,第二分色部分的条纹较细。实施实例2 请见图3,并参考图1 ;一种聚酯分色带,它包含有聚酯基带1,其特征在于在聚酯基带的上表面具有分色层;所述分色层是通过挤塑形成在聚酯基带上的;所述分色层由第一分色部分2构成;第一分色部分的宽度小于聚酯基带的宽度;且在聚酯基带的俯视图上,第一分色部分的边界不超出聚酯基带的边界;第一分色部分的右边界与聚酯基带的右边界是重合的。实施实例3 请见图4,并参考图1及图3 种聚酯分色带,基本同实施实例2,不同之处是一分色部分2的位置,在聚酯基带的俯视图上,第一分色部分的边界不超出聚酯基带的边界。当然,上述任一实施实例中所述的聚酯分色带,其特征在于所述聚酯基带的厚度为 O. 03一O. 06mm。当然,上述任一实施实例中所述的聚酯分色带,其特征在于有第一分色部分时,第一分色部分的厚度为O. 01—0. 04_ ;另外还有第二分色部分时,第二分色部分的厚度为0.01——O. 04_。上述任一实施实例中所述的聚酯分色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色部分与第二分色部分材料都可为以下材料包`含有=98. 5%—99. 5%重量百分比的低密度聚乙烯、O. 5%—1.5%重量百分比的弹性体;或者是包含有98. 5%—99. 5%重量百分比的线性低密度聚乙烯、O. 5% —1. 5%重量百分比的弹性体;或者是包含有98. 5%—99. 5%重量百分比的中密度聚乙烯、O. 5% —1. 5%重量百分比的弹性体;或者是包含有98. 5%—99. 5%重量百分比的高密度聚乙烯、O. 5% —1. 5%重量百分比的弹性体;或者是包含有98. 5%—99. 5%重量百分比的聚丙烯、O. 5% —1. 5%重量百分比的弹性体;所述弹性体为聚烯烃类热塑性弹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聚酯分色带,它包含有聚酯基带,其特征在于:在聚酯基带的上表面具有分色层;所述分色层是通过挤塑形成在聚酯基带上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聚酯分色带,它包含有聚酯基带,其特征在于在聚酯基带的上表面具有分色层;所述分色层是通过挤塑形成在聚酯基带上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酯分色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分色层由第一分色部分构成; 第一分色部分的宽度小于聚酯基带的宽度;且在聚酯基带的俯视图上,第一分色部分的边界不超出聚酯基带的边界。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酯分色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分色层由第一分色部分及第二分色部分构成;在聚酯基带的俯视图上,第一分色部分的右边界不超出聚酯基带的右边界;第二分色部分的左边界不超出聚酯基带的左边界;所述第一分色部分与第二分色部分材料都可为以下材料包含有=98. 5%—99. 5%重量百分比的低密度聚乙烯、O. 5% —1. 5%重量百分比的弹性体;或者是包含有98. 5%—99. 5%重量百分比的线性低密度聚乙烯、O. 5%—1.5%重量百分比的弹性体;或者是包含有98. 5%—99. 5%重量百分比的中密度聚乙烯、O.5% —1. 5%重量百分比的弹性体;或者是包含有98. 5%—99. 5%重量百分比的高密度聚乙烯、O. 5% —1. 5%重量百分比的弹性体;或者是包含有98. 5%—99. 5%重量百分比的聚丙烯、O.5% —1. 5%重量百分比的弹性体;所述弹性体为聚烯烃类热塑性弹性体或者是丙烯酸酯热塑性弹性体;所述聚酯分色带的拉伸强度> 150MPa,断裂伸长率> 200%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龚永祥,
申请(专利权)人:龚永祥,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