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承润滑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591901 阅读:189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4-18 05:0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轴承润滑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具有中空的腔体,所述腔体内容纳一能绕水平轴旋转的轴承;导油槽,设置于所述壳体的顶部;上储油槽,与所述导油槽相通;第一进油孔,位于所述壳体的顶部处与所述轴承相对,所述第一进油孔与所述上储油槽导通;以及第一出油孔,位于所述壳体的底部处并与所述第一进油孔的位置相对。本发明专利技术主要利用液体沿圆周切向甩出的特性,由导油槽承接齿轮飞溅出的润滑油,并导入高速输入级轴承的储油槽,通过进油孔,部分润滑油进入轴承,起润滑作用;部分润滑油进入排油腔体,经出油孔排出,冷却散热作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ー种轴承润滑装置,尤其涉及一种适用于减速器高速输入级的轴承润滑装置。
技术介绍
減速器在原动机和工作机或执行机构之间起匹配转速和传递转矩的作用。传统减速器根据其结构不同,其高速输入级轴承采取的润滑方式也不尽相同。传统地,減速器采用飞溅润滑的方式。这种方式不需要额外动力,成本低廉、润滑可靠。当高速齿轮副运转吋,两端的高速轴承尤其是远齿轮端的轴承润滑不够充分,易引起轴承失效。通常解决的办法是采用減速器外部强制润滑系统,使轴承润滑充分并降低温度,这不但造成成本増加,更可能带来质量隐患,一旦润滑系统工作异常,则有可能损坏减速器。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本专利技术g在提供一种新颖的轴承润滑装置,以实现不増加外部强制润滑系统,既能对高速轴承充分润滑,又能使得两端的高速轴承温度趋于ー致,并且保持高速端的合理温度。具体地,本专利技术提供了ー种轴承润滑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具有中空的腔体,所述腔体内容纳一能绕水平轴旋转的轴承;导油槽,设置于所述壳体的顶部;上储油槽,与所述导油槽相通;第一进油孔,位于所述壳体的顶部处与所述轴承相対,所述第一进油孔与所述上储油槽导通;以及第一出油孔,位于所述壳体的底部处并与所述第一进油孔的位置相対。较佳地,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在上述的轴承润滑装置中,还包括下储油槽,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底部并与所述第一出油孔导通。较佳地,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在上述的轴承润滑装置中,所述轴承的旋转时将润滑油飞溅到所述导油槽,然后流入所述上储油槽,进而从所述第一进油孔流入所述轴承。较佳地,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在上述的轴承润滑装置中,还包括第二进油孔,位于所述壳体的顶部处并处于所述轴承的ー侧,所述第二进油孔与所述上储油槽导通;以及第二出油孔,位于所述壳体的底部处并与所述第二进油孔的位置相対。较佳地,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在上述的轴承润滑装置中,还包括下储油槽,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底部并与所述第一出油孔和所述第二出油孔导通。较佳地,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在上述的轴承润滑装置中,所述轴承的旋转时将润滑油飞溅到所述导油槽,然后流入所述上储油槽,进而所述润滑油的一部分从所述第一进油孔流入所述轴承且所述润滑油的另一部分从所述第二进油孔直接流入所述腔体。本专利技术主要利用液体沿圆周切向甩出的特性,由导油槽承接齿轮飞溅出的润滑油,并导入高速输入级轴承的储油槽,通过进油孔,部分润滑油进入轴承,起润滑作用;部分润滑油进入排油腔体,经出油孔排出,冷却散热作用。因此,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能够实现減速器高速输入级轴承的充分润滑、能使两端的高速轴承温度一致性好,降低高速轴端的温度,同时还具有结构新颖、成本低廉、工作可靠的特点。应当理解,本专利技术以上的一般性描述和以下的详细描述都是示例性和说明性的,并且g在为如权利要求所述的本专利技术提供进ー步的解释。附图说明包括附图是为提供对本专利技术进ー步的理解,它们被收录并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附图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并与本说明书一起起到解释本专利技术原理的作用。附图中图1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轴承润滑装置的关键结构的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现在将详细參考附图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图1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轴承润滑装置的关键结构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的轴承润滑装置主要包括以下元件壳体101、中空腔体102、轴承103、轴104、导油槽105、上储油槽106、第一进油孔107、第一出油孔108、下储油槽109、第二进油孔110、第二出油孔111。应当理解,图1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ー个优选实施例,且图1所示的结构g在用于说明而非限制本专利技术。S卩,在图1示出的各元件并不意味着是必须的,而是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而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删减。本专利技术的各种实施例将在以下更详细的进行讨论。例如,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在上述的轴承润滑装置中,壳体101具有中空的腔体102。该腔体102内可以容纳一能绕水平轴104旋转的轴承103。如图1所示,导油槽105设置于壳体101的顶部。ー上储油槽106与该导油槽105相通。第一进油孔107位于壳体101的顶部处与轴承103相対。第一进油孔107与该上储油槽106导通。第一出油孔108位于壳体101的底部处并与第一进油孔107的位置相対。基于上述第一实施例,在減速器运行时,润滑油通过高速运行的齿轮飞溅到导油槽105,然后润滑油将被导入上储油槽106,从而流入第一进油孔107,使得润滑油可以通过该第一进油孔107进入轴承103,在润滑轴承103之后流入腔体102,最后腔体内的润滑油可以通过第一出油孔108排出。较佳地,根据本专利技术的ー个优选实施例,可以在上述的轴承润滑装置中进ー步设置ー下储油槽109。该下储油槽109可以设置于壳体101的底部并与第一出油孔108导通。在工作吋,该下储油槽109可以保持运行过程中油位高于轴承滚子最低点。例如,相对于上述的第一实施例,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例可以进一歩包括第二进油孔Iio和第二出油孔111。如图1所示,在该实施例中,第二进油孔110位于壳体101的顶部处并处于轴承103的ー侧,该第二进油孔110与上储油槽106导通。第二出油孔111位于壳体101的底部处并与第二进油孔11 0的位置相対。类似地,在该第二实施例中,也可设置下储油槽109。该下储油槽109设置于壳体101的底部并与第一出油孔108和第二出油孔111导通。根据上述第二实施例,在減速器运行时,润滑油通过高速运行的齿轮飞溅到导油槽105,然后润滑油将被导入上储油槽106,流入第一进油孔107,使得部分油通过该第一进油孔107进入轴承103,这部分润滑轴承103后流入腔体102,同时另一部分的润滑油可以通过第二进油孔直接流入腔体102,该腔体102内的润滑油将通过第一出油孔108和第二出油孔111迅速排出,实现润滑和散热双重功能,同时将腔体102内的杂质排出,防止对轴承103进行二次损害。本专利技术主要利用液体沿圆周切向甩出的特性,由导油槽承接齿轮飞溅出的润滑油,并导入高速输入级轴承的储油槽,通过进油孔,部分润滑油进入轴承,起润滑作用;部分润滑油进入排油腔体,经出油孔排出,冷却散热作用。因此,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能够实现減速器高速输入级轴承的充分润滑、能使两端的高速轴承温度一致性好,降低高速轴端的温度,同时还具有结构新颖、成本低廉、工作可靠的特点。本专利技术特别适用于各种減速器中带润滑槽和润滑孔的高速输入级轴承的润滑装置。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显见,可对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示例性实施例进行各种修改和变型而不偏离本专利技术的精神和范围。因此,_在使本专利技术覆盖落在所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技术方案范围内的对本专利技术的修改和变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轴承润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具有中空的腔体,所述腔体内容纳一能绕水平轴旋转的轴承;导油槽,设置于所述壳体的顶部;上储油槽,与所述导油槽相通;第一进油孔,位于所述壳体的顶部处与所述轴承相对,所述第一进油孔与所述上储油槽导通;以及第一出油孔,位于所述壳体的底部处并与所述第一进油孔的位置相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轴承润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具有中空的腔体,所述腔体内容纳一能绕水平轴旋转的轴承; 导油槽,设置于所述壳体的顶部; 上储油槽,与所述导油槽相通; 第一进油孔,位于所述壳体的顶部处与所述轴承相对,所述第一进油孔与所述上储油槽导通;以及 第一出油孔,位于所述壳体的底部处并与所述第一进油孔的位置相对。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轴承润滑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下储油槽,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底部并与所述第一出油孔导通。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轴承润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的旋转时将润滑油飞溅到所述导油槽,然后流入所述上储油槽,进而从所述第一进油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钟明柳忠良辛经纬胡晔平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