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刘琳专利>正文

一种窄脉冲激光发生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581898 阅读:166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4-15 05: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窄脉冲激光发生器,可有效解决窄脉冲激光发生器电路复杂、精度低的问题,其解决的技术方案是,包括壳体及其内的电路,电路是启动脉冲输入端经并联的电阻R1和电容C1接三极管Q1基极,三极管Q1集电极为第一输出端,三极管Q1发射极接电阻R2一端、电阻R3一端和电容C2一端,电阻R2另一端接地,电阻R3另一端与电容C2另一端并联接三极管Q2集电极和三极管Q3基极,三极管Q3集电极接三极管Q2基极和电阻R4一端,电阻R4另一端接三极管Q2发射极、电阻R5一端和电容C3一端,电阻R5另一端为第二输出端,电容C3另一端接发光二极管D1负极和二极管D2正极,二极管D2负极、发光二极管D1正极和三极管Q3发射极并联接地,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电路设计简单,精度高。(*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窄脉冲激光发生器
本技术涉及激光发生器,特别是一种窄脉冲激光发生器。
技术介绍
在汽车避撞系统中,用激光测量本车与前车之间行驶过程中的相对距离已经是一个公认的首选方案。设计一个脉冲宽度较窄的(一般小于50ns)大功率产生电路仍然是激光测距探头的关键技术之一,传统的用于激光测距中的脉冲激光发生器电路复杂,精度低。 因此,窄脉冲激光发生器的创新和改进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情况,为克服现有技术之缺陷,本技术之目的就是提供一种窄脉冲激光发生器,可有效解决窄脉冲激光发生器电路复杂、精度低的问题。本技术解决的技术方案是,包括壳体及壳体内的电路,所述的电路是,启动脉冲STR输入端经并联的电阻Rl和电容Cl接三极管Ql的基极B,三极管Ql的集电极C为第一输出端VI,三极管Ql的发射极E接电阻R2的一端、电阻R3的一端和电容C2的一端,电阻R2的另一端接地,电阻R3的另一端与电容C2的另一端并联接三极管Q2的集电极C和三极管Q3的基极B,三极管Q3的集电极C接三极管Q2的基极B和电阻R4的一端,电阻R4 的另一端接三极管Q2的发射极E、电阻R5的一端和电容C3的一端,电阻R5的另一端为第二输出端V2,电容C3的另一端接发光二极管Dl的负极和二极管D2的正极,二极管D2的负极、发光二极管Dl的正极和三极管Q3的发射极E并联接地。本技术结构简单独特,电路设计简单、灵活,集成化程度高,使用方便,成本低,精度高,有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电 路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由图1给出,本技术包括壳体及壳体内的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路是, 启动脉冲STR输入端经并联的电阻Rl和电容Cl接三极管Ql的基极B,三极管Ql的集电极 C为第一输出端VI,三极管Ql的发射极E接电阻R2的一端、电阻R3的一端和电容C2的一端,电阻R2的另一端接地,电阻R3的另一端与电容C2的另一端并联接三极管Q2的集电极 C和三极管Q3的基极B,三极管Q3的集电极C接三极管Q2的基极B和电阻R4的一端,电阻R4的另一端接三极管Q2的发射极E、电阻R5的一端和电容C3的一端,电阻R5的另一端为第二输出端V2,电容C3的另一端接发光二极管Dl的负极和二极管D2的正极,二极管D2 的负极、发光二极管Dl的正极和三极管Q3的发射极E并联接地。为了保证使用效果,所述的三极管Ql、电阻Rl、电阻R2、电阻R3、电容Cl和电容C2 构成阻抗变换电路;所述的电阻R5、电容C3、激光二极管Dl和二极管D2构成电容C3的充电电路;所述的三极管Q2、三极管Q3和电阻R4构成大电流开关。本技术在使用时,三极管Q1、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容Cl和电容C2组成阻抗变换电路,STR为单片机送出的激光产生启动脉冲,由于单片机的输出阻抗较高,而三极管Q3的输入阻抗很低,所以必须有一个从高阻抗到低阻抗的阻抗变换电路,才能驱动大电流的开关电路,电容Cl、C2为加速脉冲,以保证脉冲前沿的陡度。三极管Q2、Q3、电阻 R4组成了一个大电流的开关。当单片机输入启动脉冲STR为低电平时,三极管Ql截止,三极管Q3截止,三极管Q2的基极电流为0,从而三极管Q2截止;当单片机输出STR为高电平时,三极管Ql的发射极跟随输入变成高电平,三极管Q3导通,三极管Q3的集电极电压下降,导致三极管Q2导通,加大三极管Q3的基极电流,从而使三极管Q3进一步导通,这一过程为雪崩导通过程,形成一个很陡的前沿。电阻R5、电容C3、发光二极管Dl和二极管D2组成C3的充电电路。当不产生激光期间,激光电源电压通过R5、D2向C3充电到V2电压,当激光启动脉冲STR加上时,Q3迅速导通,C3通过R4和发光二极管Dl放电,其放电电流由 V2、R4决定(I放=V2/R4),放电时间由R4、C3的时间常数决定,调整V2、R4、C3的大小可以满足激光电流和脉冲宽度的需要。本技术结构简单独特,电路设计简单、灵活,集成化程度高,使用方便,成本低,精度高,可以灵活的选择激光电流和激光脉冲宽度,而与输出的启动脉冲宽度无关,经实践,本技术可以驱动瞬间功率达到75W的激光管,而脉冲宽度可以达到20ns以下,有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窄脉冲激光发生器,包括壳体及壳体内的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路是,启动脉冲STR输入端经并联的电阻R1和电容C1接三极管Q1的基极B,三极管Q1的集电极C为第一输出端V1,三极管Q1的发射极E接电阻R2的一端、电阻R3的一端和电容C2的一端,电阻R2的另一端接地,电阻R3的另一端与电容C2的另一端并联接三极管Q2的集电极C和三极管Q3的基极B,三极管Q3的集电极C接三极管Q2的基极B和电阻R4的一端,电阻R4的另一端接三极管Q2的发射极E、电阻R5的一端和电容C3的一端,电阻R5的另一端为第二输出端V2,电容C3的另一端接发光二极管D1的负极和二极管D2的正极,二极管D2的负极、发光二极管D1的正极和三极管Q3的发射极E并联接地。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窄脉冲激光发生器,包括壳体及壳体内的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路是,启动脉冲STR输入端经并联的电阻Rl和电容Cl接三极管Ql的基极B,三极管Ql的集电极C为第一输出端VI,三极管Ql的发射极E接电阻R2的一端、电阻R3的一端和电容C2的一端,电阻R2的另一端接地,电阻R3的另一端与电容C2的另一端并联接三极管Q2的集电极C和三极管Q3的基极B,三极管Q3的集电极C接三极管Q2的基极B和电阻R4的一端,电阻R4的另一端接三极管Q2的发射极E、电阻R5的一端和电容C3的一端,电阻R5的另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琳
申请(专利权)人:刘琳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