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体激光光源的放电腔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581896 阅读:171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4-15 05: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气体放电腔,包括风机、导流片、热交换器、电极、导流吸尘板和均匀丝网。该气体放电腔采用轴流风机、导流吸尘板和均匀丝网等,降低了噪音和激波的产生,减少了声场对放电腔的影响,并使放电区域流速更大、流场更均匀。布置在放电腔体内部的导流吸尘板除导流作用外,能对全部工作气体清洁除尘,同时能达到预电离效果且不会产生热积累和流速损失。(*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气体激光
,具体涉及一种气体激光光源的放电腔
技术介绍
气体放电激光光源的核心关键部件就是放电腔。放电腔具有一定腔型,维持其内部工作气体的正常放电和系统稳定出光。放电腔一般由腔体结构、风机系统、放电系统和冷却系统组成。放电腔在每次放电之后都会产生放电尘埃,影响下一次的放电效果。风机系统能将放电尘埃带走,并通过除尘装置清洁放电腔内部的循环工作气体。放电系统一般由主放电系统和预电离系统组成。 目前在风机系统中一般使用贯流叶轮。出风口轴向风速不均匀是贯流叶轮的很大缺点。此外,当放电腔工作在更高重复频率时要求阴阳电极间有更高的气体流速,也即要求贯流叶轮工作在更高转速或贯流叶轮有更大直径;这会带来贯流叶轮在高速下转动时不平衡的问题,以及转速或直径增大后叶轮的周向叶片处的失速问题,从而产生激波和噪音,影响放电腔的放电和出光。目前使用的除尘装置一般外挂在放电腔上,通过小孔导入部分工作气体,采用静电吸附的方式净化清洁这部分工作气体。这只能清洁一小部分工作气体,绝大部分放电尘埃还存在于放电腔内随着工作气体在腔内循环流动。这样会影响放电腔的使用寿命。目前使用的预电离系统一般紧挨着主电极。主电极和预电离电极之间的工作气体在高压下首先发生电离,产生的电子运动到两主电极之间,协助阴阳主电极放电。为保证电子在两主电极之间运动畅通,在主电极迎风或背风面需留有间隙,这样会产生一部分压力损失降低放电区域流速。另外,预电离区域会产生很大一部分热量,影响放电腔放电和出光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一 )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本技术的气体放电腔主要解决以下技术问题降低噪音和激波的产生,减少声场对放电腔的影响;使放电区域流速更大、流场更均匀,满足放电腔更高重复频率的使用要求;提高放电腔的使用寿命;减小产生热积累和流速损失。 ( 二 )技术方案本技术提供一种气体放电腔,包括风机、导流片、热交换器、电极、导流吸尘板和均匀丝网,所述风机为双转子风机,所述双转子风机依靠一个电机驱动实现双转子的正反方向旋转。根据本技术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在光轴方向上布置多个风机,通过调节不同风机的转速,达到阴阳电极间工作气体光轴方向流速的均匀性要求。根据本技术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述导流吸尘板是由多组薄板组成,使放电区域流场更均匀。根据本技术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述导流吸尘板间隔交错分别与该气体放电腔的上下基板相连,可以在上下基板上分别加载不同电压,在薄板间流过的工作气体中的放电杂质被静电吸附在薄板上,达到净化全部工作气体的目的。根据本技术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述导流吸尘板加载电压后形成平板电容阵,可以部分电离工作气体。根据本技术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述双转子的每个转子上都有扇叶,安装于一个转子上的扇叶为一组扇叶,安装于另一个转子上的扇叶为另一组扇叶,通过不同的扇叶面型及安装方式,使正反方向旋转的两组扇叶在同一方向上驱动气体流动。根据本技术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电机为陶瓷电机。根据本技术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通过外部遥控操作电机。根据本技术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远离电机端的转子上安装有整流头,且该整流头通过连接轴与电机输出轴相连;连接轴上固定有外齿轮,与连接轴及远离电机端的转子一起转动;外齿轮驱动圆心固定的4组行星齿轮运转;行星齿轮驱动内齿轮运转;内齿轮与靠近电机端的转子固定在一起。根据本技术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述气体放电腔内壁布置吸声材料。根据本技术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述气体放电腔为方形流道截面,每边都相同布置有风机、热交换器、电极、导流吸尘板和均匀丝网,导流片布置在方形四角上。根据本技术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通过调整四组阴阳电极的加电时序来调整四个阴阳电极间放电区域的放电和出光时间。根据本技术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述风机为多级风机。根据本技术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述每级风机的多个风机的转速为从光轴中央到两端递增。根据本技术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述导流片布置在放电腔截面弯曲程度较大的地方,减少流阻,减少气体流速损失。根据本技术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热交换器热采用翅片管束形式。根据本技术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热交换器的内孔通有冷却水流,内孔为圆形、椭圆形、方形;外部翅片采用流线型以减小热交换器的流阻;热交换器的材料导热性能良好,且与放电腔内工作气体不相互反应;同一区域放置的热交换器组由多根热交换器交错排列形成。(三)有益效果本技术提供的新型气体放电腔采用轴流风机、导流吸尘板和均匀丝网等,降低了噪音和激波的产生,减少了声场对放电腔的影响,并使放电区域流速更大、流场更均匀。除导流作用外,布置在放电腔体内部的导流吸尘板能对全部工作气体清洁除尘,同时能达到预电离效果且不会产生热积累和流速损失。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气体放电腔的截面图;图2a是本技术气体放电腔的双转子风机图;图2b是本技术气体放电腔的双转子风机的正视风扇方向的截面图;图3是本技术气体放电腔的风机光轴方向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气体放电腔的导流吸尘板光轴方向示意图;图5a是本技术气体放电腔的热交换器的轴截面图;图5b是本技术气体放电腔的热交换器的横截面图;图6是本技术气体放电腔截面扩展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新型气体放电腔的截面如图1所示。该新型气体放电腔包括风机、导流片、热交换器、电极、导流吸尘板和均匀丝网。所述风机为轴流风机,所述风机为多转子风机,优选的,为双转子风机。如但不限如的举例,一种双转子风机如图2a所示,远离电机端的转子上安装有整流头,且该整流头通过连接轴与电机输出轴相连;连接轴上固定有外齿轮,与连接轴及远离电机端的转子一起转动;外齿轮驱动圆心固定的4组行星齿轮运转;行星齿轮驱动内齿轮运转;内齿轮与靠近电机端的转子固定在一起。为实现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所述内齿轮、外齿轮与行星齿轮可以有多种位置关系和旋转方向,本技术图2b示出了所述多种位置关系和旋转方向中的一种。图2b示出了内齿轮、外齿轮和4组行星齿轮间的位置关系和旋转方向。如图2b所示,最外圈转的是内齿轮,最内圈转的是外齿轮,中间的4个转轮就是4组行星齿轮(图2b只通过圆圈简单示意内齿轮、外齿轮和4组行星齿轮,没有画出齿)。这样所述双转子风机依靠一个电机驱动实现双转子的正反方向旋转。所述双转子的每个转子上都有扇叶,每个转子上的扇叶可以为单扇叶或多扇叶,安装于一个转子上的扇叶为一组扇叶,安装于另一个转子上的扇叶为另一组扇叶,通过设计不同的扇叶面型及安装方式,可以使反向旋转的两组扇叶在同一个方向上驱动气体流动。通过设计不同的扇叶面型及安装方式使反向旋转的两组扇叶在同一方向上驱动气体流动,这属于气体动力学里对翼型的研究领域,这一研究在流体力学中已经非常成熟,属于本领域的现有技术,在此不做赘述。这样的反向旋转不但可以增大气体的流动速度,而且可以降低噪音和激波的产生,减少声场对放电腔的影响。如但不限如的举例,所选用的电机为陶瓷电机,在放电腔外部遥控操作电机。—般来说,在光轴方向上风场的长度要远大于风扇扇叶的直径,这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气体激光光源的放电腔,包括风机、导流片、热交换器、电极、导流吸尘板和均匀丝网,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为双转子风机,所述双转子风机依靠一个电机驱动实现双转子的正反方向旋转。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气体激光光源的放电腔,包括风机、导流片、热交换器、电极、导流吸尘板和均匀丝网,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为双转子风机,所述双转子风机依靠一个电机驱动实现双转子的正反方向旋转。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体激光光源的放电腔,其特征还在于,在光轴方向上布置多个风机,通过调节不同风机的转速,达到阴阳电极间工作气体光轴方向流速的均匀性要求。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体激光光源的放电腔,其特征还在于,所述导流吸尘板是由多组薄板组成,使放电区域流场更均匀。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气体激光光源的放电腔,其特征还在于,所述导流吸尘板间隔交错分别与该气体放电腔的上下基板相连,可以在上下基板上分别加载不同电压,在薄板间流过的工作气体中的放电杂质被静电吸附在薄板上,达到净化全部工作气体的目的。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气体激光光源的放电腔,其特征还在于,所述导流吸尘板加载电压后形成平板电容阵,可以部分电离工作气体。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体激光光源的放电腔,其特征还在于,所述双转子的每个转子上都有扇叶,安装于一个转子上的扇叶为一组扇叶,安装于另一个转子上的扇叶为另一组扇叶,通过不同的扇叶面型及安装方式,使正反方向旋转的两组扇叶在同一方向上驱动气体流动。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体激光光源的放电腔,其特征还在于,所述电机为陶瓷电机。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体激光光源的放电腔,其特征还在于,通过外部遥控操作电机。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体激光光源的放电腔,其特征还在于,远离电机端的转子上安装有整流头,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进新王宇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光电研究院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