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向成像装置及电子设备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580389 阅读:159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4-15 04: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双向成像装置及电子设备,该双向成像装置包括第一镜头、第二镜头、反射镜、反射镜轴和感光单元,所述反射镜轴设置在所述第一镜头和第二镜头之间,所述反射镜可绕所述反射镜轴转动,所述反射镜处于第一位置时将进入第一镜头的光反射至所述感光单元上,所述反射镜处于第二位置时将进入第二镜头的光反射至所述感光单元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双向成像装置利用可旋转的反射镜,第一镜头和第二镜头可以共用一个感光单元,大大节省了制造成本的同时,能够节省双向成像装置的空间;同时在一个镜头工作时,另一个镜头进入的光对该镜头的成像影响很小,从而提高了成像质量。(*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图像成像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向成像装置及电子设备
技术介绍
目前,有些电子设备,例如某些手机,其正面和背面均有一个摄像头,每个摄像头配备有各自的感光元件,即每个摄像头均有各自的成像光学系统,而感光元件的价格往往较为昂贵。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降低双向成像装置的制造成本,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双向成像装置及电子设备。一种双向成像装置,包括第一镜头、第二镜头、反射镜、反射镜轴和感光单元,所述反射镜轴设置在所述第一镜头和第二镜头之间,所述反射镜可绕所述反射镜轴转动,所述反射镜处于第一位置时将进入第一镜头的光反射至所述感光单元上,所述反射镜处于第二位置时将进入第二镜头的光反射至所述感光单元上。在更优的方案中,所述双向成像装置还包括壳体,所述壳体设有壳体腔、第一镜头孔、第二镜头孔,所述第一镜头和第二镜头分别安装在第一镜头孔和第二镜头孔内,所述反射镜在所述壳体腔内,当所述反射镜处于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时均将所述壳体腔分隔成两个不相连通的子壳体腔。在更优的方案中,所述壳体腔内壁上第一镜头孔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所述壳体腔内壁上第二镜头孔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三挡板和第四挡板,当反射镜处于第一位置时,反射镜的第一旋转末端和第二旋转末端分别与第三挡板和第一挡板接触,当反射镜处于第二位置时,反射镜的第一旋转末端和第二旋转末端分别与第四挡板和第二挡板接触。在更优的方案中,所述反射镜的反光面的背面呈黑色。在更优的方案中,所述壳体腔的内壁呈黑色。在更优的方案中,在所述第一位置的反射镜旋转90°到达所述第二位置。一种电子设备,采用所述的双向成像装置。在更优的方案中,所述电子设备上设有通孔,该通孔安装所述双向成像装置。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的双向成像装置利用可旋转的反射镜,第一镜头和第二镜头可以共用一个感光单元,大大节省了制造成本的同时,能够节省双向成像装置的空间;同时在一个镜头工作时,另一个镜头进入的光对该镜头的成像影响很小,从而提高了成像质量。附图说明图1是一种实施例的双向成像装置的一种工作状态下的侧面剖视示意图;图2是图1的双向成像装置的另一种工作状态下的侧面剖视示意图;图3是图1的正视示意图;图4是一种实施例的双向成像装置的一种工作状态下的剖面侧视示意图;图5是图4的双向成像装置的另一种工作状态下的剖面侧视示意图;图6是一种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如图1所示,一种实施例的双向成像装置1,包括第一镜头11、第二镜头12、反射镜15、反射镜轴19和感光单元18,反射镜轴19设置在第一镜头11和第二镜头12之间,反射镜15可绕反射镜轴19转动,当反射镜15旋转至如图1所示的第二位置时,反射镜15的反射面朝向第二镜头12,进入第二镜头12的光到达反射镜15后被反射至感光单元18上,即可以传送给处理器进行后续的识别处理;当反射镜15旋转至如图2所示的第一位置时,反射镜15的反射面朝向第一镜头11,进入第一镜头11的光到达反射镜15后被反射至感光单元18上。为了减小杂光对双向成像装置I的影响而使得其成像质量更好,可以将一镜头11、第二镜头12和反射镜15封装在壳体10内,如图1至3所示,壳体10设有壳体腔17、第一镜头孔13、第二镜头孔14,第一镜头11和第二镜头12分别安装在第一镜头孔13和第二镜头孔14内,反射镜15和反射镜轴19安装在壳体腔17内。这样,当反射镜15旋转至第一位置时,其恰好将壳体腔7分隔成两个不相连通的子壳体腔,从第一镜头11透进来的光被反射镜15反射至感光单元18上,而即使没有利用遮盖物将第二镜头12遮挡住,从第二镜头12透进来的光也无法进入感光单元18上;同理,当反射镜15旋转至第二位置时,其也将壳体腔7分隔成两个不相连通的子壳体腔,从第二镜头12透进来的光被反射镜15反射至感光单元18上。这样,即可以避免当一个镜头工作时,受到来自另一个镜头的杂光的影响,而不用通过额外增设遮挡物对另外一个镜头进行遮挡。如何使得反射镜15在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时能将壳体腔17分隔成两个不相连通的子壳体腔,有多种办法。一种做法是壳体腔17的内壁上且在第一镜头孔13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一挡板161和第二挡板162,壳体腔17内壁上且在第二镜头孔14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三挡板163和第四挡板164,当反射镜15处于第一位置时,反射镜15的第一旋转末端151和第二旋转末端152分别与第三挡板163和第一挡板161接触;当反射镜15处于第二位置时,反射镜15的第一旋转末端151和第二旋转末端152分别与第四挡板164和第二挡板162接触。另外一种做法是反射镜15足够长,在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时,第一旋转末端151和第二旋转末端152均能够紧贴在壳体腔17的内壁上,从而将壳体腔17分隔成两个不相通的空间。反射镜15的反射面的背面呈黑色,这样,当反射镜15处于第二位置时,从第一镜头11透进的光很难经过该背面反射至壳体腔17的内壁后再反射至感光单元18内、而导致出现杂光;另外,壳体腔17的内壁也呈黑色也能减小一部分漫反射给感光单元18带来的杂光。如图3所示,反射镜轴19可以由安装在壳体10内驱动机构191驱动而旋转,进而带动反射镜15旋转。在第一位置的反射镜15旋转90°即可以到达第二位置。在感光单元18和反射镜15之间设有分色滤色片101,分色滤色片101固定在壳体腔17的内壁上。将该双向成像装置应用在电子设备中,比如手机上,可以大大节省手机的制造成本。如图4和5所示,若作为反射镜15的替代,采用类似棱镜形状的反射结构153,其具有第一反射面154和第二反射面155,将反射结构153平移以实现的第一镜头11和第二镜头12的工作切换,当反射结构153移动至如图4所示的位置时,第一反射面154将从第二镜头154透进来的光反射到感光单元18上,当反射结构153移动至如图5所示的位置时,第二反射面155将从第一镜头11透进来的光反射到感光单元18上。在保证第一反射面154和第二反射面155—定面积以能够对所有透进来的光进行反射的基础上,和保证相同成像质量基础上,平移反射结构153所需要的腔体空间比旋转的反射镜15所需的空间更大,而且当第一反射面154工作时,第二反射面155的反射光极容易进入感光单元18而影响成像质量。如图6所示,一种实施例的电子设备2,其装备有所述的双向成像装置I,其可以安装在电子设备2的任意位置,而最好在电子设备2开设通孔21以安装所述的双向成像装置1,这样,电子设备不仅能够低成本的实现双向摄像的功能,而且安装也很方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双向成像装置,其特征是:包括第一镜头、第二镜头、反射镜、反射镜轴和感光单元,所述反射镜轴设置在所述第一镜头和第二镜头之间,所述反射镜可绕所述反射镜轴转动,所述反射镜处于第一位置时将进入第一镜头的光反射至所述感光单元上,所述反射镜处于第二位置时将进入第二镜头的光反射至所述感光单元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向成像装置,其特征是包括第一镜头、第二镜头、反射镜、反射镜轴和感光单元,所述反射镜轴设置在所述第一镜头和第二镜头之间,所述反射镜可绕所述反射镜轴转动,所述反射镜处于第一位置时将进入第一镜头的光反射至所述感光单元上,所述反射镜处于第二位置时将进入第二镜头的光反射至所述感光单元上。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成像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双向成像装置还包括壳体,所述壳体设有壳体腔、第一镜头孔、第二镜头孔,所述第一镜头和第二镜头分别安装在第一镜头孔和第二镜头孔内,所述反射镜在所述壳体腔内,当所述反射镜处于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时均将所述壳体腔分隔成两个不相连通的子壳体腔。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向成像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壳体腔内壁上第一镜头孔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一挡板和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肖博穆思难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