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板式换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579266 阅读:145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4-15 03:3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板式换热器,包括一组换热板(1)依次叠加形成换热板组(3),换热板组(3)通过钎焊形成密封的换热流道(4),所述换热板组(3)的换热板(1)上设有波纹(2),波纹的深度大于1.0毫米且小于或等于1.4毫米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一种板式换热器,换热板波纹深度和法向节距的改变,使得板片相叠加后,通过钎焊等方式连接在一起,其焊接触点会相比与以往的板片多,这样可以增大板换的承压能力,这样就降了成本,提高了效率。(*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换热器域,尤其是ー种板式换热器
技术介绍
在许多换热器应用中,希望实现高的或非常高的设计压力,即能够允许流过板空隙的一种或两种介质的最高压力。而在现有的板式换热器的板片,板片的波纹深度较深,节距较大,波纹处的接触点就会变少,导致板片的承压能力减弱,这样就需要在外部提供加固构建的情况下才可以达到通过板空隙的最高压力,这样操作复杂,増加了成本,而且效率较低。同时,如专利CN 102016480 A所公开的技术,由于其板片的波纹深度小于1mm,在日常エ况使用中对水质的要求太高,在作为冷凝器使用时,由于水受热后容易结垢,会将流道堵塞,造成板换报废。因此在现在我国的自来水质条件下,此技术存在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ー种板式换热器。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解决的其技术方案是ー种板式换热器,包括ー组换热板依次叠加形成换热板组,换热板组通过钎焊形成密封的换热流道,所述换热板上设有波纹,波纹的深度大于1. 0毫米且小于或等于1. 4毫米。换热板波纹随着深度的改变,从而改变了板式换热器的強度。当波纹法向节距小于5_时,相邻的板片与板片叠加时,就会在板片波纹接触处出现大量的触点d的连接处,且触点d在钎焊过程中会形成牢固的连接点,将两张板片连接在一起,这样就可増大板换的承压能力。根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所述,波纹的深度大于1. 0毫米但小于或等于1. 2毫米。根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所述,波纹的深度大于1. 2毫米但小于或等于1. 4毫米。根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所述,组成换热板组的换热板在成形前的金属板厚度t为大于0. 22毫米且小于0. 38毫米。根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所述,组成换热板组的换热板在成形前的金属板厚度为0. 31毫米。根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所述,组成换热板组的换热板在成形前的金属板厚度为0. 28毫米。根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所述,组成换热板组的换热板的波纹的法向节距大于2且小于5毫米。根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所述,组成换热板组的换热板材料为奥氏体不锈钢。根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所述,组成换热板组的换热板材料为sus304或AISI304。根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所述,组成换热板组的板片材料为sus316L或AISI316L。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换热板波纹深度和法向节距的改变,使得板片相叠加后,通过钎焊等方式连接在一起,其焊接触点d会相比与以往的板片多,这样可以增大板换的承压能力,这样就降了成本,提高了效率。附图说明本技术将通过例子并參照附图的方式说明,其中图1是是本技术的主视图。 附图标记为1为换热板,2为波纹,3为换热板组,4为换热流道,a为深度,t为厚度,b为节距,d为触点。具体实施方式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所有特征,或公开的所有方法或过程中的步骤,除了互相排斥的特征和/或步骤以外,均可以以任何方式组合。本说明书(包括任何附加权利要求、摘要和附图)中公开的任一特征,除非特别叙述,均可被其他等效或具有类似目的的替代特征加以替换。即,除非特别叙述,每个特征只是ー系列等效或类似特征中的ー个例子而已。由图1所示的ー种板式换热器,包括一组换热板I依次叠加形成换热板组3,换热板组3通过钎焊形成密封的换热流道4,所述换热板I上设有波纹2,相邻换热板I相叠时波纹与波纹相接触处会形成的触点d,且触点d在钎焊过程中会形成牢固的连接点,将两张板片连接在一起,这样就可增大板换的承压能力。所述换热板组3包括两换热板I,换热板I上设有波纹2,波纹2的深度a大于1. 0毫米且小于或等于1. 4毫米。换热板波纹随着深度的改变,从 而改变了板式换热器的強度。当波纹法向节距小于5_时,板片与板片叠加吋,就会在板片上出现大量的触点d的连接处,这样就可増大板换的承压能力。换热板I波纹2的深度a大于1. 0毫米但小于或等于1. 2毫米。换热板I波纹2的深度a大于1. 2毫米但小于或等于1. 4毫米。组成换热板组3的换热板I在成形前的金属板厚度t为大于0. 22毫米且小于0. 38毫米。组成换热板组3的换热板I在成形前的金属板厚度为0. 31毫米。组成换热板组3的换热板I在成形前的金属板厚度为0. 28毫米。组成换热板组3的换热板I的波纹2的法向节距b大于2且小于5毫米。组成换热板组3的换热板I材料为奥氏体不锈钢。组成换热板组3的换热板I材料为sus304或AISI304。组成换热板组3的换热板I材料为suS3316L或AISI316L。换热板波纹深度和法向节距的改变,使得板片相叠加后,通过钎焊等方式连接在一起,其焊接触点d会相比与以往的板片多,这样可以增大板换的承压能力,这样就降了成本,提高了效率。本技术并不局限于前述的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扩展到任何在本说明书中披露的新特征或任何新的组合,以及披露的任一新的方法或过程的步骤或任何新的组ムロ o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板式换热器,包括换热板组(3),换热板组(3)依次叠加,换热板组(3)的节点(d)处通过钎焊形成密封的换热流道(4),所述换热板组(3)包括两对称设置的换热板(1),换热板(1)上设有波纹(2),其特征是,波纹(2)的深度(a)大于1.0毫米且小于或等于1.4毫米。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板式换热器,包括换热板组(3),换热板组(3)依次叠加,换热板组(3)的节点(d)处通过钎焊形成密封的换热流道(4),所述换热板组(3)包括两对称设置的换热板(I),换热板(I)上设有波纹(2),其特征是,波纹(2)的深度(a)大于1. O毫米且小于或等于1. 4毫米。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板式换热器,其特征是,波纹(2)的深度(a)大于1.O毫米但小于或等于1. 2毫米。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板式换热器,其特征是,波纹(2)的深度(a)大于1.2毫米但小于或等于1. 4毫米。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板式换热器,其特征是,组成换热板组(3)的换热板(I)在成形前的金属板厚度(t)为大于O. 22毫米且小于O. 38毫米。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板式换热器,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缪君明周浩军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宝得换热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