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核电站主泵冷却水系统贯穿件隔离阀密封性试验方法,包括步骤:(a)首先,通过操作使第一贯穿件(201)和第二贯穿件(202)成为一个通路;(b)将试验设备连接在第一接头(1)处,在第二接头(2)处连接一块压力表,确保通路;(c)通过试验设备在第一接头(1)处充压,通过试验设备上流量计的读数,从而检测出第六阀门(023)、第七阀门(007)、第八阀门(002)的密封性。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减少设备搬运次数,减少连接管线的接头,降低跑水风险,防止放射性污染扩散,缩短试验工时、增加效益,降低辐射安全和工业安全的风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核电站检测领域,具体是指一种。
技术介绍
(以下简称贯穿件试验)是验证第三道安全屏障完整性的重要手段,是与质量和核安全相关的重要试验,因此电站及相关方极为重视。主泵冷却水系统(以下简称RRI系统)的隔离阀密封性试验属于贯穿件试验的一部分。试验过程中,因工作量大,试验现场空间狭窄、地理位置以及环境剂量等客观因素,用传统试验方法,势必增加了试验工作人员的疲劳、受照水平升高、试验效率下降,甚至直接影响试验质量的风险。为此,三所核电技术部通过仔细核对图纸、试验现场,技术评测,拟定了核电站核岛主泵冷却水系统贯穿件试验方法的改进预案,该改进措施可以降低试验强度、 减少人员受照水平、提高试验效率、确保试验质量的预期。在核电站的运行经验表明,核电站机械贯穿件隔离阀泄漏是安全壳泄漏的主要途径。要保证安全壳的整体密封性能,须对安全壳机械贯穿件定期进行性能试验,验证它的系统和部件的泄漏不超过技术规格书规定的允许泄漏率;同时进行定期监督以便在核电站寿期内能给予适当的维护和检修,以保证核电站的安全,可靠,稳定运行。传统的存在以下缺点1、试验强度较大,易出现试验人员疲劳作业风险如大亚湾核电站,该核电站的机组有3台主泵,分别对应3个循环回路的RRI系统,有 6个机械贯穿件,这6个机械贯穿件每年必须进行贯穿件隔离阀密封性试验,特点是①、6个机械贯穿件中两两形成一个循环环路;②、其中一部分贯穿件试验的充压接头均16米平台,并且对称均匀分布在16米的核岛内,而被试验的阀门全部分布在O米平台;③、由于系统的隔离边界特性,6个贯穿件要在同一时间段内完成;④、重达将近100公斤(满水)的 试验水罐需要从O米平台搬运到11米平台(因为试验平台与充压接头之间的层高必须攀爬竖梯),或者将试验放在O米平台,把试验管线在16米布置好后,再放到O米,这样试验管线要将近100米才够,中间要连接几次,就布置试验设备和试验管线已经是一项强度很大的工作。下面以其中一组形成循环回路的贯穿件的密封性试验为例,其结构示意图如图1 所示,其中,第一接头1、第二接头2、第三接头3位于O米平台上,第四接头4位于16米平台上;第一贯穿件201要试验的阀门有第八阀门002、第十阀门003、第i^一阀门001 ;第二贯穿件202要试验的阀门有第六阀门023、第七阀门007、阀门组005。传统的试验方法是 将环路中间的阀门隔离关闭,在试验第一贯穿件201的第八阀门002时,从O米平台的第二接头2处充压;试验第十阀门003和第i^一阀门001时,从O米平台的第三接头3处充压;试验第二贯穿件202的阀门组005时,需从16米平台的第四接头4处充压,试验第六阀门 023和第七阀门007时,从O米平台的第一接头I处充压。从以上描述可以看出,工作过程既繁琐又繁重,这样整个试验时间就要持续9个小时左右,因此存在人员疲劳作业风险。2、试验人员受照水平相对较高,并存在跑水和沾污等安全风险2.1、因被试验阀门和试验接口大多分布在核岛RX厂房O米环廊,该区域辐射热点较多,环境剂量较高(照射量率在300μ Sv/h-ΙΟΟΟμ Sv/h之间)。而试验人员需要多次进出该房间内进行试验管线的插拔、转换、试验结果的验证以及对压力表的观测,故试验人员的受照水平相对较高(整个试验过程人均吸收剂量约300 μ Sv)。2. 2、因多次插拔试验管线,存在跑水,引起污染扩散的风险,甚至可能造成人员、 设备受到沾污的风险。3、存在试验质量事故风险因长时间的连续试验过程,试验人员极易出现疲劳导致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引起试验过程中对规程执行不到位、越点执行、对流量计显示数据观测不准确等违反质量计划要求或违反试验程序要求的操作,从而降低试验质量水平。主泵冷却水系统也是贯穿件试验的一部分,用传统方法试验存在以下缺点1.系统设备比较分散,O米、5米、11米、16米都有;2.基本用水作为介质来试验,除非检修排空,盛装水的试验水罐本身较重,核岛内空间位置又比较狭窄,搬运不便;3.连接试验管线较长,容易出现跑水,管线泄漏,引起沾污的风险;4.人员反复上、下楼梯,极易出现疲劳,导致出现工业安全风险;5.工作时间长,人员的受照剂量增多。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减少设备搬运次数,减少连接管线的接头,降低跑水风险,防止放射性污染扩散,缩短试验工时、增加效益,降低辐射安全和工业安全的风险的。本专利技术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包括以下步骤Ca)首先,通过操作使第一贯穿件 和第二贯穿件成为一个通路;(b)将试验设备连接在第一接头处,在第二接头处连接一块压力表;(C)通过试验设备在第一接头处充压,通过试验设备上流量计的读数,从而检测出第六阀门、第七阀门、第八阀门的密封性。本专利技术的基本思路为将传统的一个循环环路内的两个贯穿件分开来进行密封性试验的方法,改进为将循环环路中间设置为连通的,在一个贯穿件的接头处充压,另一个贯穿件隔离阀也充上压力了,这样就可以同时试验另外一个贯穿件隔离阀的密封性。上述步骤(a)、(b)、(C)可完成第六阀门、第七阀门、第八阀门的密封性检测,第十阀门、第十一阀门和阀门组的密封性采用相同方法进行检测,只是加压点在第三接头处。第六阀门、第七阀门、第八阀门的密封性检测顺序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且不同的检测顺序均不会影响第六阀门、第七阀门、第八阀门的检测结果。上述试验设备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其结构和工作原理。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一种优选,本专利技术优先选择的检测顺序为先检测第六阀门 的密封性,然后再检测第七阀门和第八阀门的密封性,其对应的步骤(C)的具体过程为(Cl)首先,关闭第六阀门开启第九阀门和阀门组,通过试验设备在第一接头处充压,通 过试验设备上的流量计读数来检测阀门的密封性,如流量计读数为零,则第六阀门密封性 完好,如流量计读数不为零,则第六阀门存在泄漏;(c2)然后,开启第六阀门,关闭第七阀门和第八阀门,通过试验设备在第一接头处充 压,第二接头处的压力表对压力进行检测,如检测到的压力与试验设备的充压值相同,表明 第八阀门已经加上压力。通过试验检测试验设备上流量计的读数,如流量计读数为零,则第 七阀门和第八阀门密封性完好;如流量计读数不为零,则第七阀门和第八阀门中至少一个 阀门存在泄漏。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优化方案,该优选方案在步骤(a)、(b)和(C)的基础上,插拔 一次试验设备接头就可以一次性将两个贯穿件隔离阀的密封性检查出来,即在检测完第六 阀门、第七阀门、第八阀门的密封性后,利用相同的构思进一步检测第十阀门、第十一阀门、 阀门组的密封性,具体是在所述步骤(C)结束后,进行以下步骤(d)通过试验设备在第三接头处充压,通过试验设备上流量计的读数,从而检测出第十 阀门、第十一阀门、阀门组的密封性。作为上述优化方案的一种优选,检测顺序为先检测第十阀门的密封性,然后再检 测第十一阀门、阀门组的密封性,其对应的步骤(d)的具体过程为(dl)首先,关闭第十阀门,开启第八阀门,通过试验设备在第三接头处充压,通过试验 设备上流量计读数来检测第十阀门的密封性,如流量计读数为零,则第十阀门密封性完好; 如流量计读数不为零,则第十阀门存在泄漏;(d2)然后,开启第十阀门,关闭第十一阀门和阀门组,通过试验设备在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核电站主泵冷却水系统贯穿件隔离阀密封性试验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a)首先,通过操作使第一贯穿件(201)和第二贯穿件(202)成为一个通路;(b)将试验设备连接在第一接头(1)处,在第二接头(2)处连接一块压力表;(c)通过试验设备在第一接头(1)处充压,通过试验设备上流量计的读数,从而检测出第六阀门(023)、第七阀门(007)、第八阀门(002)的密封性。
【技术特征摘要】
1.核电站主泵冷却水系统贯穿件隔离阀密封性试验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a)首先,通过操作使第一贯穿件(201)和第二贯穿件(202)成为一个通路; (b)将试验设备连接在第一接头(I)处,在第二接头(2)处连接一块压力表; (c)通过试验设备在第一接头(I)处充压,通过试验设备上流量计的读数,从而检测出第六阀门(023 )、第七阀门(007 )、第八阀门(002 )的密封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核电站主泵冷却水系统贯穿件隔离阀密封性试验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c)的具体过程为 (cI)首先,关闭第六阀门(023 ),开启第九阀门(004)和阀门组(005 ),通过试验设备在第一接头(I)处充压,通过观察试验设备上流量计是否有读数来检测第六阀门(023)的密封性,如流量计读数为零,则第六阀门(023)密封性完好,如流量计有读数,则第六阀门(023)存在泄漏; (c2)然后,开启第六阀门(023),关闭第七阀门(007)和第八阀门(002),通过试验设备在第一接头(I)处充压,第二接头(2)处的压力表对压力进行检测,确保第八阀门(002)加上压力,通过观察试验设备上流量计是否有读数来检测第七阀门(007)和第八阀门(002)密封性,如果流量计读数为0,则第七阀门(007)和第八阀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匡永胜,宋立会,赖兵,杨成梁,禹亚平,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第三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