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摩托车的导风结构,从整流罩(30)上的单一的开口部(54)引入至配置在发动机(E)前方的散热器(18)的冷却空气(B)和发动机进气(I),整流罩(30)覆盖头管(3)的前方及散热器(18)的外侧方,开口部(54)的内周面的一部分由内整流罩(52)形成;在散热器(18)的上方配置有引入发动机进气(I)的进气引入口(55);内整流罩(52)向后方延伸,并形成有从外侧方与头管(3)的下部和前叉(8)的下支架(5)相对的延长部分(56);在包含延长部分(56)的内整流罩(52)的侧壁(61)上形成有将行驶风(A)引导至进气引入口(55)的引导部(58)。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从安装在车身前部的整流罩上的开口部引入至配置在发动机前方的散热器的冷却空气和发动机进气的摩托车的导风结构。
技术介绍
对于在车身前部安装有称为全整流罩的大型的整流罩的摩托车,有着通过整流罩的内整流罩将行驶风导入至发动机前方的散热器而冷却散热器,同时在整流罩上设置作为向前方露出的开口部的进气口而引入行驶风,以谋求发动机的吸入空气的填充效率的提高的摩托车(例如,日本特开2002-284074号公报)。但是,在上述日本特开2002-284074号公报中,由于设置有向散热器导入行驶风的开口部和进气口的多个开口部,因此影响整流罩的简单且适合高速的外观。又,减小进气口以谋求外观的改善时,难以向发动机弓丨入充分的进气。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形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减小整流罩的开口部以改善外观,同时能够顺利地引入发动机进气的摩托车的导风结构。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摩托车的导风结构是从安装在车身前部的整流罩上的单一的开口部引入至配置在发动机前方的散热器的冷却空气和发动机进气的摩托车的导风结构,其中,所述整流罩至少覆盖头管的前方及所述散热器的外侧方,所述开口部的内周面的至少一部分由内整流罩形成;在所述散热器的上方配置有引入发动机进气的引入口 ;所述内整流罩向后方延伸,并形成有从外侧方与至少所述头管的下部和前叉的下支架相对的延长部分;在包含所述延长部分的所述内整流罩的侧壁上形成有将行驶风引导至所述引入口的引导部。根据该结构,在整流罩上设置有单一的开口部,通过该开口部引入至散热器的冷却空气和发动机进气,因此不会露出发动机进气口,从而可以改善摩托车的外观。又,引导至开口部的行驶风的一部分通过形成在内整流罩的延长部分上的引导部导入至后方的进气的引入口中,因此抑制进气阻力,可以向发动机顺利地引入进气。这样,外部空气导入至进气的引入口中,其结果是行驶中的进气温度降低,可以提高外部空气填充效率。此外,仅仅是向后方延长内整流罩以设置引导部,因此结构简单。在本专利技术中,优选的是所述引导部具有随着向后方推进而向外侧方膨出的膨出部。根据该结构,可以充分减小开口部,从而进一步改善摩托车的外观。在本专利技术中,优选的是构成车身框架的前半部的主框架具有上下一对的框架片,在两个框架片之间配置所述引入口。根据该结构,在具有具备两个框架片的独特的外观的同时在它们之间形成进气的引入口,以此可以有效利用框架片之间的空间。此外,通过所述引导部可以将进气顺利地导入至位于两个框架片的高位置上的引入口中。在本专利技术中,优选的是所述引入口由配置在所述两个框架片之间以覆盖两个框架片之间的间隙的框架盖形成。根据该结构,通过框架盖覆盖两个框架片的间隙,因此即使在采用没有安装整流罩的裸露型的情况下也较美观。在通过框架盖形成引入口时,优选的是所述框架盖的引入口由多个切口形成。根据该结构,可以防止异物侵入至引入口。在本专利技术中,优选的是所述内整流罩的延长部分的后边缘在侧视下沿着所述散热器的前表面向前倾斜。根据该结构,引导部充分地形成至后方,因此可以将行驶风顺利地引导至引入口中。在本专利技术中,优选的是在所述内整流罩上设置有阻止从安装在所述整流罩上的方向指示器泄漏的光到达至骑手的遮光片。根据该结构,可以阻止在行驶中从方向指示器泄漏的光到达至骑手,从而可以避免骑手的不适感。在权利要求书和/或说明书和/或附图中公开的至少两个结构的任意组合也都包含在本专利技术中。尤其是,权利要求中的各项权利要求的两个以上的任意组合也都包含在本专利技术中。附图说明通过参考附图对以下优选的实施形态进行说明将更明确地理解本专利技术。但是,实施形态及附图仅仅用于图示及说明,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的范围。本专利技术的范围由权利要求确定。对于附图,多个图中的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部分; 图1是示出具备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I实施形态的导风结构的摩托车的侧视 图2是示出上述摩托车的主视 图3是示出上述摩托车的前部的立体 图4是示出上述摩托车的前部的侧视 图5是示出上述摩托车的内整流罩的后方立体 图6是示出上述摩托车的前部的俯视 图7是示出上述摩托车的框架盖的俯视 图8是示出上述框架盖的侧视 图9是图8的IX-1X剖视 图10是图8的X-X剖视图。符号说明 I主框架; la、Ib 框架片; 3头管; 5下支架; 8前叉; 18散热器; 30整流罩; 34方向指示器; 35框架盖; 52内整流罩; 54开口部; 55进气引入口(引入口); 56延长部分; 57切□; 58引导部; 60膨出部; 61侧壁; 66遮光片; A行驶风; B冷却空气; E发动机; FR车身框架; I发动机进气。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优选的实施形态; 图1示出应用本专利技术的摩托车。该摩托车的车身框架FR由构成前半部的主框架1、和与主框架I的后部连接以构成车身框架FR的后半部的后框架2构成。在该主框架I的前端安装有头管3,并通过转动自如地插通于该头管3的转向轴(未图示)安装有上支架4及下支架5,这些上支架4及下支架5支持前叉8。该前叉8的下端部支持前轮9,在前轮9的上方安装有前挡泥板(front fender)15。在前叉8的上端部的上支架4上安装有把手10。在上述主框架I的后端下部设置有摇臂支架11,该摇臂支架11通过插通于前端部的枢轴13上下摇动自如地支持摇臂12。该摇臂12的后端部支持后轮14。在图示的示例中,通过枢轴盖17从外侧方覆盖摇臂支架11。主框架I的中央下部支持并列多汽缸发动机E,该发动机E通过链条等动力传递机构16驱动后轮14。在发动机E的前方配置有通过行驶风A冷却发动机冷却水的散热器18。上述后框架2支持骑手用座椅22和同乘者用座椅24。在主框架I的上部,即在车身上部,在上述把手10和骑手用座椅22之间安装有燃料箱28。在发动机E的上方,且在燃料箱28的下方,配置有净化作为向发动机E供给的发动机进气I而引入的行驶风A的空气滤清器20。又,在车身前部安装有覆盖从上述把手10的前方至车身前部的侧方的部分的树脂制的称为全整流罩的大型的整流罩30,在该整流罩30上安装有前照灯单元32及左右的方向指示器34。在这里,“左侧”及“右侧”是指由乘坐在车辆上的驾驶者观察的左右侧。整流罩30具有覆盖头管3的前方的上整流罩36、从上整流罩36的下边缘向后下方延伸以覆盖车身的侧方上部的左右一对的侧整流罩38、从侧整流罩38的下边缘向下方延伸以覆盖车身的侧方下部、具体是覆盖发动机E的侧方及排气管的一部分的左右一对的下整流罩40。在上整流罩36的前部安装有上述前照灯单元32。在上整流罩36的上部安装有覆盖具有速度计或转速计等的仪表单元(未图示)的前方的仪表盖44,在该仪表盖44的上方安装有挡风玻璃46。侧整流罩38从侧方覆盖上述散热器18及发动机E的汽缸体39,且在其前部安装有方向指示器34。穿过侧整流罩38和下整流罩40形成有排风开口部50,该排风开口部50通过向前方打开的“〕”字形的加强构件48加固。加强构件48是利用树脂形成的一体成型品。如图2所示,在整流罩30的内侧形成有单一的开口部54,引入到该开口部54的行驶风A的一部分成为至散热器18的冷却空气及发动机进气。具体地是,由上整流罩36的前端部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摩托车的导风结构,其特征在于,具备配置在发动机前方的散热器、和安装在车身前部并从单一的开口部引入至所述散热器的冷却空气和发动机进气的整流罩;所述整流罩至少覆盖头管的前方及所述散热器的外侧方,且具有形成所述开口部的内周面的至少一部分的内整流罩;在所述散热器的上方配置有引入发动机进气的引入口;所述内整流罩向后方延伸,并形成有从外侧方与至少所述头管的下部和前叉的下支架相对的延长部分;在包含所述延长部分的所述内整流罩的侧壁上形成有将行驶风引导至所述引入口的引导部。
【技术特征摘要】
2011.10.04 JP 2011-2198491.一种摩托车的导风结构,其特征在于, 具备配置在发动机前方的散热器、和安装在车身前部并从单一的开口部引入至所述散热器的冷却空气和发动机进气的整流罩; 所述整流罩至少覆盖头管的前方及所述散热器的外侧方,且具有形成所述开口部的内周面的至少一部分的内整流罩; 在所述散热器的上方配置有引入发动机进气的引入口 ; 所述内整流罩向后方延伸,并形成有从外侧方与至少所述头管的下部和前叉的下支架相对的延长部分; 在包含所述延长部分的所述内整流罩的侧壁上形成有将行驶风引导至所述引入口的引导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的导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中村晃三,
申请(专利权)人:川崎重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