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成像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538066 阅读:179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4-04 23:5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摄影时的操作者向被检体的接近良好的磁共振成像装置。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磁共振成像装置包括机架(100)、和包含顶板(201)而成的床部(200),机架(100)具备覆盖隧道状的静磁场空间外周的外周板(120)、和具有静磁场空间的开口部(101)的前板(110),该前板(110)包括从开口部(101)的上部经由两侧而到达接地面的拱形的外板(111)、和设置在该拱形的外板(111)的内侧的内板(112),外板(111)和内板(112)的连结部(113)构成向前方伸出的顶面(102),内板(112)具备凹曲面,以从顶面(102)达到开口部(101)的凹形状形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利用核磁共振现象(以下简称为NMR)对被检体的任意剖面进行图像显示的磁共振成像(以下简称为MRI)装置,尤其涉及摄影时操作者能够很好地接近被检体的MRI装置。
技术介绍
MRI装置的机架形状根据磁场方式有形成隧道状的水平静磁场空间的机架形状、有在上下的磁铁单元之间形成垂直静磁场空间的机架形状等,在任意形状的场合下,都在成为静磁场空间的机架的开口部插入被检体来进行检查。 一般地,机架形状为水平磁场方式的隧道型MRI装置的场合,由于供被检体插入的空间大小较狭窄,因此存在让被检体有闭塞感的问题。为了减轻该问题,在机架的前面开口的供被检体插入的摄影开口部的入口附近由柔和的圆形状形成。典型的机架入口附近的形状采用在圆形摄影开口部的入口部分形成圆锥状的凹部,将向前方伸出的机架的前面的外周面、和隧道状的摄影开口部经由圆锥状的凹部而平滑连续的形态。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 — 124942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2008 - 5999号公报专利文献3 :外观注册第1265497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在MRI装置中,在对被检体进行摄像的情况下,让被检体躺在与机架邻接的床部,在该状态下,向摄像空间的隧道内移动,开始摄影。此时,需要在处于躺卧状态的被检体上安装用于接收来自被检体的NMR信号的接收线圈。现有技术中,在机架的附近在被检体上安装接收线圈、或者更改配置的作业性方面存在如下问题。即、床部配置为其长度方向的一端与机架的隧道状的摄影开口部接触。因此,被检体躺在该床部的顶板上,连同顶板一起向隧道状的机架内移动。因此,操作者在摄影开口部的入口附近进行将接收线圈安装在被检体上、或者更改配置的作业。但是,在该入口附近,尽管形成有用于减轻被检体的闭塞感的圆锥状的凹部,但是由于圆锥状的凹部的外周部分向前方伸出,该伸出部分阻碍操作者的腰的动作空间及下肢空间而使操作者处于不舒服的姿势。特别是,在摄影开口部的下部具有用于固定床部的台座,该台座使操作者的下肢空间变得狭窄。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摄影时操作者向被检体的接近良好的MRI装置。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在本专利技术的MRI装置中,具备包含用于形成静磁场空间的静磁场发生源的机架;以及具有用于载置被检体并将该被检体插入静磁场空间的顶板的床部,该磁共振成像装置的特征在于,机架的连结或固定床部的前面的、包含上述静磁场空间的开口部附近的部分形成凹形状。具体地说,机架包含具备静磁场空间的开口部的前板,前板的开口部附近的至少一部分形成凹形状。例如,前板具有从开口部的上部经由两侧达到接地面的拱形的外板、和设置在该拱形的外板的内侧的内板,外板和内板的连结部构成向前方伸出的顶面,内板由具备从顶面达到开口部的凹曲面的凹形状形成。或者,前板具有夹着静磁场空间配置的上下一对前板,静磁场空间的成为开口部的上部的前板的部分及成为开口部的下部的前板的部分以从与前板的连结部下凹的凹形状形成。本专利技术的效果如下。根据本专利技术,从成为机架前面的开口部的周围至接地面,形成凹状的凹陷部,能够 将该凹陷部用于摄影时的操作者向被检体的接近。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MRI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的图,Ca)是整体外观图,(b)是从上面观察一部分的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MRI装置的框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MRI装置的机架和床部的主视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MRI装置的机架和床部的后视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MRI装置的机架和床部的左侧视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的MRI装置的机架和床部的俯视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的MRI装置的机架和床部的主要部分纵剖视图。图8是机架和床部的连结部的说明图,Ca)是表不连结如的图,(b)是表不连结后的状态的图,(C)是表示水平方向的剖面的图。图9是表示机架和床部的安装状态的说明图,Ca)是表示顶板上升的状态,(b)表示顶板下降的状态。图10是使用状态的说明图,(a)是从侧面观察到的图,(b)是从上面观察的图,(C)是表示操作者的动作空间的图。图1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MRI装置的其它实施例的图,(a)是外观图,(b)是主体剖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例1以下参照图1至图10对本专利技术的MRI装置的一个实施例进行说明。此外,在所有图中,具有相同功能的部件附注相同符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首先,参照图1,对该实施例的MRI装置的概略结构进行说明。图1 (a)是本专利技术的MRI装置的机架100和床部200概略结构图,(b)是从上面观察该MRI装置的一部分的图,表示接近被检体I的操作者50。该实施例的MRI装置具备在与躺在床上的被检体I的体轴方向平行的方向上产生静磁场的水平磁场方式的结构。在图1中,该MRI装置包括收放用于对被检体I诱发NMR现象并接收NMR信号的各种装置的机架100 ;具备载置被检体I的顶板201的床部200 ;收纳对机架100内的各种装置进行驱动的电源及进行控制的各种控制装置的未图示的控制机箱;以及对接收的NMR信号进行处理再构成被检体的断层图像的处理装置,分别由未图示的电源、信号线连接。在机架100的正面(前面)设有用于对控制装置及处理装置进行操作的操作面板151、用于显示装置状态、患者状态等的状态显示部152。机架100和床部200配置在遮蔽高频电磁波和静磁场的未图示的屏蔽室内,控制机箱和处理装置配置在屏蔽室外。因此,操作者50进行操作的照度、顶板201的移动等的操作及其确认通过配置在机架100的开口部101的正面左右的操作面板151和配置在正面上部的状态显示部152来进行。在该MRI装置中,在机架100的大致中央设有隧道状的开口部101,被检体I以躺在床的顶板201上的状态被插入该开口部101内的静磁场空间。 另外,在该实施例中,床部200具备自由车轮202,是在被检体I乘载在顶板201上的状态下能够移动的可动式床部。因此,在该MRI装置上设有连结部300,该连结部300用于将床部200连结至机架100上并固定。连结部300由机架侧连结部310和床侧连结部350构成。根据该实施例,例如,通过使在屏蔽室的外部乘载在床部200上的被检体I连同床部200 —起移动到屏蔽室,并通过将该床部200连结固定在机架100的规定位置,从而能够进行摄影。另外,在该实施例中,能够在用于连结床部200的机架100的相反一侧安装支撑装置,该支撑装置将床部200的顶板201向开口部101拉入并支撑顶板201。该实施例的MRI装置的大的特征之一为如下这点,在开口部101的入口附近形成凹状的开口入口部103,该凹状的开口入口部103经由平缓的曲面,从向周围的前方伸出的顶面102逐渐后退而与隧道状的开口部101连续,形成于从该顶面102后退的位置上的凹状的开口入口部103延长至机架100的正面下部而形成。S卩、在现有的MRI装置中,为了减轻给被检体I带来形成于机架100的正面前部的隧道状的开口部101的闭塞感,将隧道状的开口部101的入口部分做成以较大的圆形切出的形状。也就是,在现有例中,在隧道状的开口部101的周围形成有向前方伸出的缘部。因此,在将床部200连结在开口部101时,在开口部101的附近难以获取操作者50向被检体I安装接收线圈、或进行配置更改作业的作业空间。特别是,顶板201的上部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0.09.30 JP 2010-2221541.一种磁共振成像装置,具备包含用于形成静磁场空间的静磁场发生源的机架;以及具有用于载置被检体并将该被检体插入上述静磁场空间的顶板的床部,该磁共振成像装置的特征在于, 上述机架包含具备上述静磁场空间的开口部的前板, 上述前板的开口部附近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为凹形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共振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前板包含从上述开口部的上部经由两侧至接地面的拱形的外板;以及设置在该拱形的外板的内侧的内板, 上述外板和上述内板的连结部构成向前方伸出的顶面, 上述内板具备凹曲面,以从上述顶面到达上述开口部的凹形状形成。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共振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床部具备顶板基座部,该顶板基座部在其上部具备能够滑动移动的顶板, 该顶板基座部中与上述机架连结的端部的幅宽形成为与上述顶板的幅宽相同或其以下。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磁共振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床部具备基座框体,该基座框体具备移动车轮, 具备能够将该床部相对于上述机架装卸的连结部, 上述连结部包括设置在从上述顶面向后方后退的上述内板的下端部中央的机架侧连结部、以及设置在上述床部的长度方向的一端侧的床侧连结部, 上述床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二乃宫笃横山仁柳濑和幸柳本学八尾武大关弘行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日立医疗器械
类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