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适用于移动终端领域,提供了一种屏幕旋转方法、装置以及移动终端,所述方法包括:获取两个眼睛的位置信息,根据所述位置信息,得到所述两个眼睛处于的正视线,根据所述正视线调整屏幕显示画面的显示方向;在使用移动终端时,本发明专利技术实现了将移动终端的屏幕显示画面调整到用户眼睛正视线的方向,以便于用户浏览,预防眼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移动终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屏幕旋转方法、装置以及移动终端。
技术介绍
近年来,重力传感器在移动终端的应用相当广泛。重力传感器在移动终端的应用是移动终端的屏幕显示画面,随着移动终端受到地心引力的方向改变,而随时调整为适合使用者观看的画面角度;然而,在应用存在如下问题当移动终端处于其它非重力加速度方向的运动下时,则无法准确将屏幕显示画面旋转至重力方向观看屏幕显示画面的角度。适合移动终端用户观看的屏幕显示画面方向不一定是与地心引力方向有绝对关 系,例如当用户躺着使用移动终端时,适合用户观看的画面角度便与地心引力无关;在该种情况下,最适合用户观看的屏幕显示画面角度应是眼睛正视的方向。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屏幕旋转方法,以解决使用移动终端时,如何实现将移动终端的屏幕显示画面调整到眼睛正视的问题。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屏幕旋转方法,所述方法包括获取两个眼睛的位置信息;根据所述位置信息,得到所述两个眼睛处于的正视线;根据所述正视线调整屏幕显示画面的显示方向。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屏幕旋转装置,所述装置包括位置信息获取单元,用于获取两个眼睛的位置信息;正视单元,用于根据所述位置信息,得到所述两个眼睛处于的正视线;显示调整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正视线调整屏幕显示画面的显示方向。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移动终端,所述移动终端包括上述的屏幕旋转装置。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屏幕旋转方法、装置以及移动终端,本专利技术通过获取两个眼睛的位置信息,根据所述位置信息,得到所述两个眼睛处于的正视线,根据所述正视线调整屏幕显示画面的显示方向;在使用移动终端时,本专利技术实现了将移动终端的屏幕显示画面调整到用户眼睛正视线的方向,以便于用户浏览,预防眼病。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屏幕旋转方法的实现流程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二提供的屏幕旋转装置的组成结构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为了说明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来进行说明。实施例一:图1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屏幕旋转实现流程,其过程详述如下步骤S101,获取两个眼睛的位置信息。 移动终端获取两个眼睛的位置信息的方式可以为采用移动终端的摄像头或摄像机等方式进行获取。当采用摄像头或摄像机获取到脸部图片(例如采用移动终端中的前置摄像头获取到脸部图片)时,通过图像处理技术从所述脸部图片中查找到两个眼睛,并通过平面坐标系确定所述两个眼睛的位置信息。所述位置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两个眼睛的坐标信息。步骤S102,根据所述位置信息,得到所述两个眼睛处于的正视线。所述正视线可以为将两个眼睛所在的两点连成矢量线,所述矢量线的角度为两眼正视时的角度。作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所述根据所述位置信息,得到所述两个眼睛处于的正视线的步骤,可以为根据所述位置信息,得到所述两个眼睛处于的正视线和正视角度,所述正视角度为所述正视线的角度。通过两个眼睛的位置点连成正视线,当所述正视线处于水平坐标系中时,获取所述正视角度,所述正视线为矢量线。优选的是,在根据位置信息,得到所述两个眼睛处于的正视线和正视角度,所述正视角度为所述正视线的角度的步骤之前,还可以包括建立平面坐标系;根据所述平面坐标系,确定所述当前屏幕显示画面的水平线和水平角度,所述水平角度为所述水平线的角度。所述平面坐标系可以为普通的平面坐标系;通常情况下,所述平面坐标系采用平面直角坐标系。所述当前屏幕显示画面的水平线为,对当前屏幕显示画面从正视角进行观看时,所述当前屏幕显示画面的横坐标。所述水平线为矢量线。预先确定好平面坐标系后,在所述平面坐标系中确定当前屏幕显示画面的水平线,并同时确定所述水平角度。优选的是,在根据所述位置信息,得到所述两个眼睛处于的正视线和正视角度,所述正视角度为所述正视线的角度的步骤,可以为根据所述两个眼睛在所述平面坐标系中的位置信息,得到所述两个眼睛处于的所述正视线和所述正视角度。在所述水平坐标系中确定好所述当前屏幕显示画面的所述水平线和所述水平角度后,在所述水平坐标系同确定两个眼睛的坐标点,根据两个眼睛的坐标点以及眼睛的正视角度,将所述两个眼睛的坐标点连成正视线,并同时获取正视角度,所述正视线为矢量线。步骤S103,根据所述正视线调整屏幕显示画面的显示方向。根据所述正视线将所述屏幕显示画面调整为用户正视观看的屏幕显示画面。作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所述根据所述正视线调整屏幕显示画面的显示方向的步骤,可以为 判断当前屏幕显示画面的水平线是否与所述正视线是否方向相同,若否,则根据所述正视角度调整所述水平线到与所述正视线相同方向。当所述水平线与所述正视线平行且方向相同时,则可以确定所述当前显示画面的水平线与所述正视线为同一方向的矢量线,则不对屏幕显示画面的显示角度做任何角度调MiF. O通常情况下,我们只需判断所述屏幕显示画面适合横向显示还是竖向显示,如果所述当前屏幕显示适合的方向与所述当前屏幕显示的方向不一致,则将当前屏幕显示的方向调整为所述当前屏幕显示适合的方向,如果所述当前屏幕显示适合的方向与所述当前屏幕显示的方向一致,则不作任何调整,所述当前屏幕显示适合的方向和所述当前屏幕显示的方向可以为横向显示或竖向显示;例如当对屏幕显示做了调整后,如果当前屏幕显示的方向为横向显示,若当前屏幕显示适合的方向也为横向显示,则不作调整,若当前屏幕显示适合的方向为竖向显示,则调整为竖向显示。优选的是,在判断当前屏幕显示画面的水平线是否与所述正视线是否相同,若否,则根据所述正视角度调整所述水平线到与所述正视线平行的步骤,可以为判断当前屏幕显示画面的所述水平线与所述正视线是否平行且所述水平角度与所述正视角度是否相同,若所述水平角度与所述正视角度不相同,则将所述正视角度和所述正视线分别作为当前屏幕显示画面的新水平角度和新水平线,或根据所述水平角度和所述正视角度,将所述水平线的方向调整到所述正视线的方向。在平面坐标系中,当所述水平线与所述正视线平行或所述水平角度与所述正视角度相同中的任一条件不满足时,则认为所述水平线与所述正视线不为同一方向的矢量线,可以采用两种方式将当前屏幕显示画面的所述水平线的方向调整为所述正视线的方向在平面坐标系中,直接以所述正视角度和所述正视线将屏幕显示画面进行显示,即将所述正视角度和所述正视线分别作为当前屏幕显示画面的新水平角度和新水平线;在平面坐标系中,根据所述水平角度和所述正视角度以获取所述正视角度和所述水平角度的角度差值,根据所述角度差值,将所述水平线的方向调整到所述正视线的方向。本实施例提供了屏幕旋转方法,通过获取两个眼睛的位置信息,根据所述位置信息,得到所述两个眼睛处于的正视线和正视角度,所述正视角度为所述正视线的角度,判断当前屏幕显示画面的水平线是否与所述正视线是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屏幕旋转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获取两个眼睛的位置信息;根据所述位置信息,得到所述两个眼睛处于的正视线;根据所述正视线调整屏幕显示画面的显示方向。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屏幕旋转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两个眼睛的位置信息; 根据所述位置信息,得到所述两个眼睛处于的正视线; 根据所述正视线调整屏幕显示画面的显示方向。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位置信息,得到所述两个眼睛处于的正视线的步骤,具体为 根据所述位置信息,得到所述两个眼睛处于的正视线和正视角度,所述正视角度为所述正视线的角度; 所述根据所述正视线调整屏幕显示画面的显示方向的步骤,具体为 判断当前屏幕显示画面的水平线是否与所述正视线是否方向相同,若否,则根据所述正视角度调整所述水平线到与所述正视线相同方向。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根据所述位置信息,得到所述两个眼睛处于的正视线和正视角度,所述正视角度为所述正视线的角度的步骤之前,还包括 建立平面坐标系; 根据所述平面坐标系,确定所述当前屏幕显示画面的水平线和所述水平角度,所述水平角度为所述水平线的角度。根据所述位置信息,得到所述两个眼睛处于的正视线和正视角度,所述正视角度为所述正视线的角度的步骤,具体为 根据所述两个眼睛在所述平面坐标系中的位置信息,得到所述两个眼睛处于的所述正视线和所述正视角度。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判断当前屏幕显示画面的水平线是否与所述正视线是否相同,若否,则根据所述正视角度调整所述水平线到与所述正视线平行的步骤,具体为 判断当前屏幕显示画面的所述水平线与所述正视线是否平行且所述水平角度与所述正视角度是否相同, 若所述水平角度与所述正视角度不相同,则将所述正视角度和所述正视线分别作为当前屏幕显示画面的新水平角度和新水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于浩,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