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坡道基坑钢管撑换撑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8528266 阅读:437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4-04 09:3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坡道基坑钢管撑换撑施工方法,它包括以下步骤:(1)在坡道外周长度方向打设支护桩,在支护桩内侧连接内撑系统,然后挖基坑;(2)在基坑内铺设坡道处底板并建造位于坡道处底板两侧的坡道内墙和坡道外墙;(3)在坡道外墙内侧施工一道边梁,在边梁上依次间隔预埋多块预埋钢板;(4)在坡道内墙内侧连接与多块预埋钢板一一对应设置的后增埋件钢板;(5)在每一块预埋钢板和后增埋件钢板之间连接钢管撑;(6)在支护桩与所述的坡道外墙之间回填回填土、铺设素混凝土转换板带;(7)拆除内撑系统;(8)浇筑坡道内、外墙混凝土、坡道顶板梁混凝土以及坡道顶板的混凝土。采用本方法使换撑体系受力平衡稳定、具有足够的强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基坑换撑施工方法,尤其涉及。
技术介绍
在高层建筑的深基础施工中,基坑支护工程施工工期长,造价高,是整个工程的重点阶段。基坑支护的设计形式较多,但受工程所处位置和地质条件的限制,既经济又适用的支护形式往往不多。目前混凝土 内支撑体系因其对周边环境要求低、施工方便已越来越多地应用在深基坑支护的工程中,但受基坑支撑体系的限制,工程施工到一定部位时内支撑的拆除是一个必然过程。在地下室汽车坡道施工中,需要对坡道进行特殊换撑技术施工,才能进行基坑内撑拆除,继而进行后续坡道施工时才能保证坡道施工安全。通过检索得知已授权的专利I申请号为CN201220017701. 2的中国专利公开了“基坑围护撑板结构”,本技术公开了基坑围护撑板结构,包括混凝土板本体,和分别预埋在混凝土板本体的上部和下部平行的横向两组钢筋,且所述的横向两组钢筋一端直锚入地下室结构,所述预埋在混凝土板本体的上部和下部的横向两组钢筋在锚入地下室结构之前进行交叉,然后再直锚入地下室结构。2申请号为CN201020676839. 4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坑中坑钢板桩基坑支护结构,一种坑中坑钢板桩基坑支护结构,涉及一种坑中坑钢板桩支护结构,属于岩土工程
本技术包括分别与地表平行的大坑底标高、坑中坑底标高,沿大坑底标高向坑中坑底标高纵向设置钢板桩,钢板桩的上端连接槽钢形成槽钢围檩,槽钢围檩上连接钢管或型钢形成内支撑。第f 2项专利虽然有一系列的优点,但是不能解决在地下室汽车坡道施工中,坡道换撑技术施工等一系列问题,从而进行基坑内撑拆除,继而进行后续坡道施工保证坡道施工安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已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结构牢固、均衡稳定传力的。本专利技术的,它包括以下步骤(I)在坡道外周长度方向打设支护桩,在支护桩内侧连接内撑系统,然后挖基坑;(2)在所述的基坑内铺设坡道处底板并建造位于坡道处底板两侧的坡道内墙和坡道外墙至高于边梁的梁底的标高位置,同时在坡道内墙和坡道外墙的顶端预留出甩筋;(3)在坡道外墙内侧沿坡道长度方向施工一道边梁,在所述的边梁上依次间隔预埋多块预埋钢板;(4)在坡道内墙内侧连接与多块预埋钢板一一对应设置的后增埋件钢板;(5)在每一块预埋钢板和与其对应设置的后增埋件钢板之间连接钢管撑;(6)在支护桩与所述的坡道外墙之间回填第一层回填土,然后在第一层回填土的顶部铺设素混凝土转换板带,在所述的素混凝土转换板带上回填第二层回填土;(7)拆除所述的内撑系统;(8)继续完成坡道内、外墙高度方向的钢筋绑扎,然后绑扎坡道顶板梁和坡道顶板的钢筋,使坡道顶板梁的钢筋和坡道顶板的钢筋与坡道内、外墙钢筋相连;最后浇筑坡道内、外墙混凝土、坡道顶板梁混凝土以及坡道顶板的混凝土。采用本专利技术方法的有益效果是在地下室汽车坡道施工中,坡道处受力复杂,需要对坡道处进行换撑技术施工,才能将基坑内撑拆除,继而进行后续坡道施工时才能保证坡道施工安全。在坡道内墙与坡道外墙内侧上的边梁之间安装钢管撑,在支护桩与坡道外墙之间回填第一层回填土,然后在第一层回填土的顶部铺设第一层素混凝土转换板带,在第一层素混凝土转换板带上回填第二层回填土。这样整个构成了以钢管撑、边梁、回填土、素混凝土转换板带为主的稳定换撑体系。另外钢管撑所受的力会均衡稳定的传给坡道内墙,继而会均衡稳定的传给主体结构的梁板柱。所以采用本方法使换撑体系受力平衡稳定、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确保地下室汽车坡道的换撑施工的均衡传力和刚度稳定安全性。附图说明图1为采用本专利技术的安装平面示意图;图2为采用本专利技术的安装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以详细描述。如附图所示的本专利技术的,它包括以下步骤(I)在坡道外周长度方向打设支护桩6,在支护桩内侧连接内撑系统7,然后挖基坑;(2)在所述的基坑内铺设坡道处底板5并建造位于坡道处底板5两侧的坡道内墙4和坡道外墙3至高于边梁I的梁底的标高位置,同时在坡道内墙4和坡道外墙3的顶端预留出甩筋;(3)在坡道外墙3内侧沿坡道长度方向施工一道边梁1,在所述的边梁I上依次间隔预埋多块预埋钢板;(4)在坡道内墙4内侧连接与多块预埋钢板一一对应设置的后增埋件钢板;(5)在每一块预埋钢板和与其对应设置的后增埋件钢板之间连接钢管撑2 ; (6)在支护桩与所述的坡道外墙之间回填第一层回填土,然后在第一层回填土的顶部铺设素混凝土转换板带,在所述的素混凝土转换板带上回填第二层回填土 ;(7)拆除所述的内撑系统7 ; (8)继续完成坡道内、外墙高度方向的钢筋绑扎,然后绑扎坡道顶板梁和坡道顶板的钢筋,使坡道顶板梁的钢筋和坡道顶板的钢筋与坡道内、外墙钢筋相连;最后浇筑坡道内、外墙混凝土、坡道顶板梁混凝土以及坡道顶板的混凝土。实施例1(I)在坡道外周长度方向打设支护桩6,在支护桩内侧连接内撑系统7,然后挖基坑;(2)在所述的基坑内铺设坡道处底板5并建造位于坡道处底板5两侧的坡道内墙4和坡道外墙3至高于边梁I的梁底的标高位置,同时在坡道内墙4和坡道外墙3的顶端预留出甩筋;(3)在坡道外墙3内侧沿坡道长度方向施工一道边梁1,在所述的边梁I上依次间隔预埋多块预埋钢板;(4)在坡道内墙4内侧连接与多块预埋钢板一一对应设置的后增埋件钢板;(5)在每一块预埋钢板和与其对应设置的后增埋件钢板之间连接钢管撑2 ; (6)在支护桩与所述的外墙之间回填第一层回填土,然后在第一层回填土的顶部铺设素混凝土转换板带,在所述的素混凝土转换板带上回填第二层回填土 ;(7)拆除所述的内撑系统7 ; (8)继续完成坡道内、外墙高度方向的钢筋绑扎,然后绑扎坡道顶板梁和坡道顶板的钢筋,使坡道顶板梁的钢筋和坡道顶板的钢筋与坡道内、外墙钢筋相连;最后浇筑坡道内、外墙混凝土、坡道顶板梁混凝土以及坡道顶板的混凝土。经现场使用换撑体系受力平衡稳定、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确保地下室汽车坡道的换撑施工的均衡传力和刚度稳定安全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坡道基坑钢管撑换撑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以下步骤:(1)在坡道外周长度方向打设支护桩,在支护桩内侧连接内撑系统,然后挖基坑;(2)在所述的基坑内铺设坡道处底板并建造位于坡道处底板两侧的坡道内墙和坡道外墙至高于边梁的梁底的标高位置,同时在坡道内墙和坡道外墙的顶端预留出甩筋;(3)在坡道外墙内侧沿坡道长度方向施工一道边梁,在所述的边梁上依次间隔预埋多块预埋钢板;(4)在坡道内墙内侧连接与多块预埋钢板一一对应设置的后增埋件钢板;(5)在每一块预埋钢板和与其对应设置的后增埋件钢板之间连接钢管撑;(6)在支护桩与所述的坡道外墙之间回填第一层回填土,然后在第一层回填土的顶部铺设素混凝土转换板带,在所述的素混凝土转换板带上回填第二层回填土;(7)拆除所述的内撑系统;(8)继续完成坡道内、外墙高度方向的钢筋绑扎,然后绑扎坡道顶板梁和坡道顶板的钢筋,使坡道顶板梁的钢筋和坡道顶板的钢筋与坡道内、外墙钢筋相连;最后浇筑坡道内、外墙混凝土、坡道顶板梁混凝土以及坡道顶板的混凝土。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坡道基坑钢管撑换撑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以下步骤 (1)在坡道外周长度方向打设支护桩,在支护桩内侧连接内撑系统,然后挖基坑; (2)在所述的基坑内铺设坡道处底板并建造位于坡道处底板两侧的坡道内墙和坡道外墙至高于边梁的梁底的标高位置,同时在坡道内墙和坡道外墙的顶端预留出甩筋; (3)在坡道外墙内侧沿坡道长度方向施工一道边梁,在所述的边梁上依次间隔预埋多块预埋钢板; (4)在坡道内墙内侧连接与多块预埋钢板一一对应设置的后增埋件钢板;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刁晓翔王辉郭君刁宁王端阳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住宅集团建设工程总承包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