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分离式电机冲片复合冲模,包括上模座,下模座,安装在上模座上的复合冲头以及安装在下模座上且与所述复合冲头相适配的凹模,所述复合冲头包括用于冲定子槽和燕尾槽的第一冲部以及用于冲电机定、转子之间的气隙的第二冲部,所述复合冲头为分体结构,且所述第一冲部以及所述第二冲部相互分离。该分离式电机冲片复合冲模在制造或使用时产生应力集中的现象得到缓解,造成崩刃的频率较低,从而减少了电机冲片在冲压制造时冲压模具需要投入的费用。此外,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冲槽机,包括上述的分离式电机冲片复合冲模,与之有相同的技术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机制造
,尤其涉及一种分离式电机冲片复合冲模以及一种冲槽机。
技术介绍
电机能够将电能转化为动能,为设备提供动力。现代社会,人类的生产劳动离不开各种各样的电机,电机已广泛应用于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电机冲片制造工艺是众多电机制造工艺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电机冲片是利用冲槽机通过冲压工艺进行加工制造的。制造过程中,需冲压出电机定子槽以及电机定转子间的气隙。目前,在电机冲片制造领域,通常有两种冲压工艺一种是先冲定子槽,然后通过加工获得气隙;另一种是利用复合冲模同时冲定子槽和气隙。随着国内基础工艺及模具制造水平的提高,采用复合冲模同时冲定子槽和气隙的制造工艺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请参照图1一图5,图1所示的为电机冲片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部分的放大图,电机冲片上具有圆周排布的定子槽1,以及环状的电机定、转子之间的气隙2,定子槽I内的两侧上还具有燕尾槽3。冲压工艺中的冲模包括上模座,下模座,安装在上模座上的具有一定形状的冲头以及安装在下模座上且与所述冲头相适配的凹模。请参照图3—图5,图3所示为现有的电机冲片复合冲模的复合冲头的横截面示意图,图4为图3中B部分的放大图。图5为与该复合冲头向适配的凹模的俯视图。该复合冲头为一体式结构,包括用于冲定子槽I的定子槽冲部11、用于冲电机定、转子之间气隙2的第二冲部12以及用于冲定子槽I内的燕尾槽3的燕尾槽冲部13,如图所示,定子槽冲部11与燕尾槽冲部13通过倒圆衔接,燕尾槽冲部13以及第二冲部12之间的衔接处形成衔接槽14,且该衔接槽14与燕尾槽冲部13连接处形成连接尖角141,该衔接槽14与第二冲部12通过倒角142衔接。将此电机冲片复合冲模安装于高速自转的冲槽机上,在复合冲头与凹模(如图5所示)的相互配合下,复合冲头每完成一次冲压就会转动角度c (角度c为预加工的电机冲片的相邻两定子槽I的对称中心线之间的夹角为c,如图2所示),然后再进行下一次冲压,最终冲头转过360° (即转过一周)之后,就会冲压出如图1所示的电机冲片。由于在电机冲片的冲槽过程中,冲槽机处于高速自转状态,整个过程对冲压模具的损耗相当严重。而通过附图我们可以看出,现有的复合冲头由于存在衔接槽14,使得定子槽冲部11与第二冲部13的衔接处具有多个很小的拐角以及倒圆,这些拐角分布较为密集,因此,在此种复合冲头的制造及使用过程中,很容易产生应力聚积,即使采用高强度的硬质合金,复合冲头的崩刃现象依然经常发生。复合冲头发生崩刃后不得不及时更换新的复合冲头,使得花费在复合冲头上的费用较大。由此可知,在电机冲片复合冲头大批量、高强度的使用过程中,如何降低复合冲头的崩刃率,从而减少需要投入到冲槽模具上的费用,是目前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分离式电机冲片复合冲模,以降低冲压制造电机冲片的复合冲头的崩刃率,从而减少需要投入到冲槽模具上的费用。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分离式电机冲片复合冲模,包括上模座,下模座,安装在上模座上的复合冲头以及安装在下模座上且与所述复合冲头相适配的凹模,所述复合冲头包括用于冲定子槽和燕尾槽的第一冲部以及用于冲电机定、转子之间的气隙的第二冲部,所述复合冲头为分体结构,且所述第一冲部以及所述第二冲部相互分离;所述第一冲部包括用于冲定子槽的定子槽冲部以及用于冲燕尾槽的燕尾槽冲部;所述第二冲部包括左翼缘部、右翼缘部、以及衔接所述左翼缘部和所述右翼缘部的圆弧连接部,所述圆弧连接部对应的圆心角a小于180°,且所述圆弧连接部相对于两翼缘部向外凸出;所述第二冲部的对称中心线与所述第一冲部的对称中心线之间的夹角为b,预加工的电机冲片的相邻两定子槽的对称中心线之间的夹角为C,且夹角b为夹角c的整数倍。进一步地,在上述的分离式电机冲片复合冲模中,所述夹角b与所述夹角c相等。进一步地,在上述的分离式电机冲片复合冲模中,所述圆弧连接部通过第一倒圆分别与所述左翼缘部和所述右翼缘部相平滑过渡衔接。进一步地,在上述的分离式电机冲片复合冲模中,所述燕尾槽部冲与所述定子槽冲部通过第二倒圆相平滑过渡衔接。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分离式电机冲片复合冲模,由于采用分体结构,用于冲定子槽与燕尾槽的第一冲部和用于冲间隙的第二冲部相互分离开来。燕尾槽冲部与第二冲部之间就不存在相互衔接关系,也就不会形成衔接槽,整个复合冲头的倒角、倒圆等拐角连接处较为分散,从而缓解了整个复合冲模的应力集中现象,相对于现有的一体式电机冲片复合冲模而言,出现由于应力集中而造成崩刃的频率也有了明显降低,需要投入到冲槽模具上的费用也大大减少。此外,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冲槽机,包括上述的分离式电机冲片复合冲模,具有与上述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分离式电机冲片复合冲模相同的技术效果,在此不作赘述。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电机冲片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部分的放大图;图3为现有的电机冲片复合冲压模具的一体式复合冲头的横截面示意图;图4为图3所示B部分的放大图;图5为与图3所示的一体式结构的复合冲头向适配的凹模的俯视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分离式电机冲片复合冲模的凹模的俯视图7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与图6所示的凹模相适配的复合冲头的横截面示意图;图8为经过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分离式电机冲片复合冲模第一次冲压加工后的物料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图8中C部分的放大图;图10经过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分离式电机冲片复合冲模第二次冲压加工后的物料的结构示意图;图11为经过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分离式电机冲片复合冲模第三次冲压加工后的物料的结构示意图;图12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分离式电机冲片复合冲模的剖视图;图13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分离式电机冲片复合冲模的凹模装配的俯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分离式电机冲片复合冲模,降低了冲压制造电机冲片的复合冲头的崩刃率,从而减少需要投入到冲槽模具上的费用。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考图6—图11以及图12—图13,图6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分离式电机冲片复合冲模的凹模的俯视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与图6所示的凹模相适配的复合冲头的横截面示意图,图12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分离式电机冲片复合冲模的剖视图,图13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分离式电机冲片复合冲模的凹模装配的俯视图。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分离式电机冲片复合冲模,包括上模座,下模座,安装在上模座上的复合冲头,以及安装在下模座上且与所述复合冲头相适配的凹模,所述复合冲头包括用于冲定子槽I和燕尾槽3的第一冲部以及用于冲电机定、转子之间的气隙2的第二冲部22,所述复合冲头为分体结构,且所述第一冲部以及所述第二冲部22相互分离;所述第一冲部包括用于冲定子槽I的定子槽冲部21以及用于冲燕尾槽3的燕尾槽冲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分离式电机冲片复合冲模,包括上模座,下模座,安装在上模座上的复合冲头以及安装在下模座上且与所述复合冲头相适配的凹模,所述复合冲头包括用于冲定子槽(1)和燕尾槽(3)的第一冲部以及用于冲电机定、转子之间的气隙(2)的第二冲部(22),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冲头为分体结构,且所述第一冲部以及所述第二冲部(22)相互分离;所述第一冲部包括用于冲定子槽(1)的定子槽冲部(21)以及用于冲燕尾槽(3)的燕尾槽冲部(23);所述第二冲部(22)包括左翼缘部(221)、右翼缘部(222)、以及衔接所述左翼缘部(221)和所述右翼缘部(222)的圆弧连接部(223),所述圆弧连接部(223)对应的圆心角a小于180°,且所述圆弧连接部(223)相对于两翼缘部向外凸出;所述第二冲部(22)的对称中心线与所述第一冲部的对称中心线之间的夹角为b,预加工的电机冲片的相邻两定子槽(1)的对称中心线之间的夹角为c,且夹角b为夹角c的整数倍。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分离式电机冲片复合冲模,包括上模座,下模座,安装在上模座上的复合冲头以及安装在下模座上且与所述复合冲头相适配的凹模,所述复合冲头包括用于冲定子槽(I) 和燕尾槽(3)的第一冲部以及用于冲电机定、转子之间的气隙(2)的第二冲部(22),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冲头为分体结构,且所述第一冲部以及所述第二冲部(22)相互分离;所述第一冲部包括用于冲定子槽(I)的定子槽冲部(21)以及用于冲燕尾槽(3 )的燕尾槽冲部(23);所述第二冲部(22)包括左翼缘部(221)、右翼缘部(222)、以及衔接所述左翼缘部 (221)和所述右翼缘部(222)的圆弧连接部(223),所述圆弧连接部(223)对应的圆心角a 小于180°,且所述圆弧连接部(223)相对于两翼缘部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贺北平,黄秉一,王春,罗清华,
申请(专利权)人:南车株洲电机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