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控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513696 阅读:145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30 12: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触控装置,该触控装置包含复数个压电感应单元,排列于一基板的一触控区内;以及复数条讯号导线,位于该基板上,电连接该复数个压电感应单元。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触控装置可将机械形变转化为电信号,不需要额外的驱动电压就可检测触控装置上的信号,藉此,提供一低能耗节能型的触控装置。(*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触控装置
本技术提供一种触控装置,尤指一种压电式触控装置,可藉由排列于基板上 的复数个压电感应单元,检测单点或多点触碰的位置。
技术介绍
市场上对于电子产品的尺寸的要求朝轻薄短小的方向发展,因此许多电子产品 已不再设计占据大量空间的键盘输入装置,而尝试以其他输入机制取代键盘,其中将触控 装置整合至电子产品的作法更是目前最热门的输入技术,因此触控装置被广泛应用于各 类电子产品中,例如手机、个人数位助理与卫星定位系统等。目前,常见的触控面板主要仍以多点触控的电容式与单点触控的电阻式为主流。 然而,无论是电容式还是电阻式触控面板在检测触控装置上的触碰位置时,都需给触控装 置提供一驱动电压。一般地,电阻式触控面板通常具有两层导电层,当其上盖板被触碰时,两导电层相 互接触,弓I起电流和电压的变化,控制电路检测到电流和电压的变化,并根据其确定触碰位 置。然而,由于物体按压电阻式触控面板的上盖板时,上盖板产生变形且需较长时间内恢复 原状,且电阻式触控面板仅能检测单点触控。虽然电容式触控面板不存在上述电阻式触控 面板所存在的缺陷,但是由于电容式触控面板检测的是触碰物体如手指与触控装置之间形 成的电容,因此触碰物体必须是导体,若触碰物体是绝缘体,则触控装置无法检测到发生的 触碰动作。因此,急需开发一种新的触控装置,其既能检测不同类型触碰物体的多点触控,又 不会产生长时间的变形。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触控装置,将压电片与触控模组一体化,也就是直接形成具 有定位效果的压电感应元件,并达到检测不同类型的触控物体多点触控的目的。为达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触控装置,包含复数个压电感应单元,排列 于一基板的一触控区内;以及复数条讯号导线,位于该基板上,电连接该复数个压电感应 单元。本技术提供的触控装置,其特色在于该触控装置具有排列于基板之上的复 数个压电感应单元,可直接判定触压的位置,并且本技术的触控装置可将机械形变转 化为电信号,不需要额外的驱动电压就可检测触控装置上的信号,藉此,提供一低能耗节能 型且可以实现多点触控的触控装置。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触控装置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剖面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触控装置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上视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触控装置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剖面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触控装置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剖面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触控装置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上视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触控装置的第二实施例的另一实施态样结构剖面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触控装置的第二实施例的另一实施态样结构上视示意图。图8是本技术触控装置的第二实施例的另一实施态样。图9是本技术触控装置的第三实施例的结构上视示意图。图10是本技术触控装置的第三实施例的结构剖面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在说明书及后续的申请专利范围当中使用了某些词汇来指称特定的元件。所属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应可理解,制造商可能会用不同的名词来称呼同样的元件。本说明书及后续的申请专利范围并不以名称的差异作为区别元件的方式,而是以元件在功能上的差异作为区别的基准。在通篇说明书及后续的请求项当中所提及的「包含」系为一开放式的用语,故应解释成「包含但不限定于」,在此容先叙明。第I图绘示本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结构剖 面示意图,请参考第I图。首先,触控装置100包含有一基板110,可以是包括平面或非平面基板,例如玻璃或是可挠性透明材质等。基板Iio上设有至少一触控区120。接着,在基板110的触控区120上先形成一图案化的共通层124,接着于共通层124上形成图案化的一压电材料层126以及图案化的一讯号层128,其中讯号层128包括复数个相互独立的电极单元,各电极单元将分别与一条讯号导线(图未示)电性连接,且压电材料层126包括复数个相互独立的压电块,进而组成复数个压电感应单元122。也就是说,本实施例中,触控区120内包含复数个压电感应单元122,每一压电感应单元122皆由共通层124,一个独立的压电块以及一个独立的电极单元所组成。其中,压电材料层126系位于共通层124以及讯号层128之间。根据一实施例,当本技术的触控装置作为触控面板使用时,共通层124以及讯号层128可由透明导电材料所组成,例如,氧化铟锡(indium tin oxide, ITO)、氧化铟锋(indium zinc oxide, IZO)、氧化镉锡(cadmiumtin oxide, CTO)、氧化招锋(aluminum zinc oxide, ΑΖ0)、氧化铟锋锡(indiumtin zinc oxide, ΙΤΖ0)、氧化锡(tin oxide)、氧化锋(zinc oxide)、氧化镉(cadmium oxide)、氧化铪(hafnium oxide, HfO)、氧化铟嫁锋 (indium gallium zinc oxide, InGaZnO)、氧化铟嫁锋续(indium gallium zinc magnesium oxide, InGaZnMgO)、氧化铟嫁续(indium gallium magnesium oxide, InGaMgO)、氧化铟嫁招(indium gallium aluminum oxide, InGaAlO)、纳米碳管(Carbon Nano Tube, CNT)、 银纳米碳管或铜纳米碳管等,或是其他透明导电材质与金属或非金属的合成物。而压电材料层126可包含单晶材料、高分子材料、薄膜材料、陶瓷材料、复合材料等,例如,氧化锋(zinc oxide, ZnO)、错钦酸铅(lead zirconate titanate, PZT)、错钦酸铅镧(lead lanthanum zirconate titanate, PLZT)、钦酸钡(barium titanate, BaTi03)、聚偏氟乙烯(polyvinylidene fluoride, PVDF)、聚氟乙烯(polyvinyl fluoride, PVF)、聚氯乙烯 (polyvinylchloride, PVC),以及石英等,但不限于此,此外,当本技术应用在非显示器的触控模组时,讯号层128材料就不限于透明导电材质,可以为各种金属或合金,金属例如银(Ag)、铜(Cu)、金(Au)、铝(Al)、钥(Mo)、钨(W)、镍(Ni)、铁(Fe)、钼(Pt)、锡(Sn)、铅 (Pb),或合金例如银铜、镉铜、铬铜、铍铜、锆铜、铝镁硅、铝镁、铝镁铁、铝锆等,但不限于此。 以上所述的透明导电材料、金属、合金及压电材料的选用更可依实际需求而有所不同,在此并非为本技术所限制。之后,于基板110上形成复数条讯号导线136,各条讯号导线136皆与压电感应单元122电连接,其中,各讯号导线136的一端系电连接至各讯号层128,而其另一端与一位于触控区120外部的微处理器(图未示)电连接。另外,本实施例的另一特点共通层 124为图案化图形,利用图案化技术,使其与导线136相邻的侧壁与该压电材料层126以及讯号层128的侧壁切齐,采用此图案化技术的目的,可绝缘讯号导线136与共通层124, 避免互相导通而形成干扰。在此提及本技术触控装置的检测方法,为使表达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复数个压电感应单元,排列于一基板的一触控区内;以及?复数条讯号导线,位于该基板上,电连接该复数个压电感应单元。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戈卡尔普貝拉默戈魯王燕儒
申请(专利权)人:宸鸿科技厦门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