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间空调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511030 阅读:143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30 08: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房间空调器,包括壳体,具有上部的第一辅助进风口、第一风口和下部的第二辅助进风口、第二风口;第一导风板组件,包括第一导风板和用于驱动该第一导风板的第一电机;第二导风板组件,包括第二导风板和用于驱动该第二导风板的第二电机;开闭装置,用于开闭第一辅助进风口和第二辅助进风口,包括开闭部件以及驱动该开闭部件的第三电机;第一贯流风机,包括第一贯流风叶和驱动该第一贯流风叶的第四电机;第二贯流风机,包括第二贯流风叶和驱动该第二贯流风叶的第五电机;换热器,设置于壳体内;以及控制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提供的房间空调器制冷、制热由不同位置进风、送风,运行方式灵活、舒适性高。(*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空气调节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房间空调器
技术介绍
现有房间空调器的室内机主要有挂壁式和立柜式两种,这两种室内机均包括壳体、换热器和风机,壳体上设置有一个或两个辅助进风口和一个或两个风口,换热器覆盖在壳体的辅助进风口处,风机用于朝所述风口排出空气。现有空调器的室内机存在的问题是制冷、制热均由同一个进风口进风和同一个出风口出风,进风、出风方式单一,舒适性难以从根本上进行改善,空调性能受限。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房间空调器,该房间空调器制冷、制热由不同位置送风,运行方式灵活、舒适性高。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房间空调器,包括壳体,具有上部的第一辅助进风口、第一风口和下部的第二辅助进风口、第二风Π ;第一导风板组件,用于开闭所述第一风口,包括第一导风板和用于驱动该第一导风板的第一电机;第二导风板组件,用于开闭所述第二风口,包括第二导风板和用于驱动该第二导风板的第二电机;开闭装置,用于开闭所述第一辅助进风口和所述第二辅助进风口,包括开闭部件以及驱动该开闭部件的第三电机;第一贯流风机,用于朝所述第一风口送风,包括第一贯流风叶和驱动该第一贯流风叶的第四电机;第二贯流风机,用于朝所述第二风口送风,包括第二贯流风叶和驱动该第二贯流风叶的第五电机;换热器,设置于所述壳体内;以及控制器,用于控制所述第一电机、所述第二电机、所述第三电机、所述第四电机和所述第五电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开闭部件可上下滑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一辅助进风口和所述第二辅助进风口的内侧,其包括用于开闭所述第一辅助进风口的第一遮挡部和用于开闭所述第二辅助进风口的第二遮挡部。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开闭部件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遮挡部与所述第二遮挡部之间的减重孔。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器包括至少两块相连的换热器组,所述第一辅助进风口和所述第一贯流风叶位于最上一个所述换热器组的上方,所述第二辅助进风口和所述第二贯流风叶位于最下一个所述换热器组的下方。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最下一个所述换热器组的前方设置有辅助电加热装置。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器的下方设置有接水盘。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内腔的上部和下部分别设置有第一风道结构和第 二风道结构,所述第一贯流风叶和所述第二贯流风叶分别安装在该第一风道结构和该第二 风道结构内。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风口和所述第二风口处分别设置有第一扫风叶 片和第二扫风叶片。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器为挂壁式空调器。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的正面与顶面之间以及正面与底面之间分别通过 第一斜面和第二斜面过渡,所述第一风口和所述第二风口分别设置于该第一斜面和该第二 斜面上。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器为立柜式空调器。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的正面与顶面之间通过第三斜面过渡,所述第一 风口设置于该第三斜面上,所述第二风口设置于所述壳体正面的下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所提供的房间空调器制冷、制热由不同位置进风、送 风,即制冷运行时,由空调器下部的第二辅助进风口、第二风口进风,上部的第一风口送出 冷风,使室内空气由上而下降低温度;制热运行时,由空调器上部的第一辅助进风口、第一 风口进风,下部的第二风口送出暖风,使室内空气由下至上升高温度,因此空调器运行方式 灵活,可有效提高空调舒适性。同时,在空调器运行时,只需驱动单一贯流风叶,另一贯流风 叶不需驱动但仍可转动,可用于发电,拓展空调器其他功能。此外,该空调器内部结构紧凑, 操作简便,克服现有贯流风叶使用技术中的不足之处,同时对空调器附加功能的拓展创造 空间。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的房间空调器的主视图;图2为图1所示房间空调器的轴测图;图3为图1所示房间空调器的分解示意图;图4为图1所示房间空调器的左侧剖面图及制冷运行状态时空气流动方向示意图5为图1所示房间空调器的左侧剖面图及制热运行状态时空气流动方向示意 图;图6为本技术另一个实施例中的房间空调器的主视图;图7为图6所示房间空调器的左侧剖面图及制冷运行状态时空气流动方向示意 图;图8为图6所示房间空调器的左侧剖面图及制热运行状态时空气流动方向示意 图。以上各图中,10、壳体,11、后壳,11a、壳体安装结构,lib、第一辅助进风口,11c、第 二辅助进风口,IlcU第一风道结构,lie、第二风道结构,12、面板,12a、第一风口,12b、第二风口,12c、第一斜面,12d、第二斜面,20、开闭部件,21、第一遮挡部,22、第二遮挡部,23、减重孔,30、换热器,40、辅助电加热装置,50、接水盘,61、第一风叶安装座,62、第二风叶安装座,63、第四电机,64、第五电机,65、第一贯流风叶,66、第二贯流风叶,71、第一扫风叶片,72、第二扫风叶片,81、第一导风板,82、第二导风板,90、支撑部件。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以下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图1至图5所示为本技术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的房间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的房间空调器为挂壁式空调器。图1所示为本实施例中的房间空调器的主视图,图2所示为本实施例中的房间空调器的轴测图,从图1、2中可以看出,房间空调器的壳体10由后壳11和面板12组成,后壳11位于壳体10的后部,后壳11为空调器内部零部件提供安装基体,保证外观整体性,后壳11的后侧有安装结构11a,用于将空调器安装固定于墙壁上。面板12位于壳体10的正前方,可增加外观设计,提高空调整体美感。面板12的正面与顶面以及正面与底面之间分别通过第一斜面12c和第二斜面12d过渡,在该第一斜面12c和该第二斜面12d上分别设置有第一风口 12a和第二风口 12b。第一导风板81和第二导风板82分别位于第一风口 12a和第二风口 12b外侧,第一导风板81和第二导风板82分别由第一电机(图上未不出)和第二电机(图上未示出)驱动。空调器不运行时第一导风板81和第二导风板82闭合,空调器运行时第一导风板81和第二导风板82打开,并可绕固定转轴旋转一定角度,进行上下导风,扩大出风范围。图3所示为本实施例中的房间空调器的分解示意图,图4所示为本实施例中的房间空调器的左侧剖面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后壳11背面的上部和下部分别设置有第一辅助进风口 Ilb和第二辅助进风口 11c,第一辅助进风口 Ilb用于在制热时辅助进风,第二辅助进风口 IlC用于在制冷时辅助进风。优选地,第一辅助进风口 Ilb和第二辅助进风口 Ilc的形状为矩形。第一辅助进风口 Ilb和第二辅助进风口 Ilc通过开闭装置选择性地打开和关闭。本实施例中的开闭装置包括开闭部件20以及驱动该开闭部件20的第三电机(图上未示出)。优选地,所述开闭部件20可上下滑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一辅助进风口 Ilb和所述第二辅助进风口 Ilc的内侧,开闭部件20通过传动机构(如齿轮齿条机构)与第三电机连接,本实施例中的开闭部件20包括用于开闭所述第一辅助进风口 Ilb的第一遮挡部21和用于开闭所述第二辅助进风口 Ilc的第二遮挡部22。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房间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具有上部的第一辅助进风口、第一风口和下部的第二辅助进风口、第二风口;第一导风板组件,用于开闭所述第一风口,包括第一导风板和用于驱动该第一导风板的第一电机;第二导风板组件,用于开闭所述第二风口,包括第二导风板和用于驱动该第二导风板的第二电机;开闭装置,用于开闭所述第一辅助进风口和所述第二辅助进风口,包括开闭部件以及驱动该开闭部件的第三电机;第一贯流风机,用于朝所述第一风口送风,包括第一贯流风叶和驱动该第一贯流风叶的第四电机;第二贯流风机,用于朝所述第二风口送风,包括第二贯流风叶和驱动该第二贯流风叶的第五电机;换热器,设置于所述壳体内;以及控制器,用于控制所述第一电机、所述第二电机、所述第三电机、所述第四电机和所述第五电机。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韩义赖桂枝丘晓宏文超陈国豪孟宪运张玉忠朱林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