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钻头,具有一本体,于本体上螺旋地设置有一第一排屑槽与一第二排屑槽,本体的一端设置有一第一横刃,第一横刃令本体具有一第一后隙面与一第二后隙面,第一排屑槽与第二排屑槽分别与第一后隙面与第二后隙面具有一第一边缘、一第二边缘、一第三边缘与一第四边缘。其中,第一边缘与第四边缘间形成的一刃带部大于第二边缘与第三边缘间形成的另一刃带部,且第一边缘与第三边缘分别形成一切削刃,第二边缘与第四边缘并不发挥切削作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兼顾钻头的强度,进一步提升切削与排屑的效能,减少钻头制作的困难与成本。(*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幸占
本技术关于一种钻头,特别是一种在本体上设有不同大小的刃带部,且钻头同时设置有具切削作用与不具切削作用的边缘。
技术介绍
在传统的钻头技术中,由于钻头的直径通常较大,为了加工方便,以及考虑到钻头钻转的平衡与排屑性能等其它因素,大多将钻头设制成对称的结构,即钻头的横刃、切削刃与排屑槽的设置均互为对称。例如在常见具有对称二切削刃钻头的切刃的二边,沿着钻头的轴向,以螺旋的方式旋绕设置有两对称的排屑槽,排屑槽并分别将其对应的横刃与切削刃所切削的废屑向外排出,使钻孔作业可以顺利进行。这样的结构不但使得钻头的制作较为容易,也使得钻头在进行切削作业时也能兼顾钻转作业时的平衡。并且,在较大直径的钻头下,横刃、切削刃与排屑槽对称的设置,也较易兼顾钻削与排屑的效率。后来随着钻头技术的发展与钻削作业的需求,例如较小体积产品或是较精密的加工等,钻头的直径有逐渐缩小的趋势,但是随着钻头直径的缩减,使得在进行钻削作业时,钻头结构的强度要求也越来越高,否则即容易发生钻头的横刃断裂或毁损的情形。更兼,因为钻头直径的缩减,使得排屑槽的设置空间也随之减小,造成在钻孔作业时,废屑的排出效率也受到极大的影响。并且,因为钻头直径的缩减,所需要的精密度要求也随之提升,进一步使得钻头的制造加工上更为不易。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以上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钻头,从而解决惯用钻头结构在缩减钻头的直径后,面对相关钻削作业时所面临的困难与不便等问题。本技术的钻头具有一本体、一第一排屑槽与一第二排屑槽,第一排屑槽与第二排屑槽螺旋地设置于本体上,在本体的一端设置有一第一横刃,且第一横刃令本体的一端形成有一第一后隙面与一第二后隙面,其中第一排屑槽分别与第一后隙面与第二后隙面形成有一第一边缘与一第二边缘,且第二排屑槽分别与第一后隙面与第二后隙面形成有一第三边缘与一第四边缘,其特征在于,第一边缘与第四边缘间在第一后隙面所形成的一刃带部大于第二边缘与第三边缘间在第二后隙面所形成的另一刃带部,且第一边缘与第三边缘分别形成一切削刃,而第二边缘与第四边缘并不发挥切削作用。本技术的钻头,其中第一排屑槽的深度实质上较第二排屑槽的深度要浅。本技术技术的钻头,其中第一排屑槽的长度实质上大于第二排屑槽的长度。本技术技术的钻头,其中第一边缘与第四边缘间形成的刃带部进一步具有一成形面,且第二边缘与第三边缘间形成的另一刃带部进一步具有另一成形面。本技术技术的钻头,其中本体的一端进一步设置有一第二横刃,第二横刃与第一横刃交错于钻头的一旋转中心。本技术技术的钻头,其中第一边缘与第四边缘间形成的刃带部与钻头的一旋转中心所形成的角度为90度至180度间。本技术技术的钻头,其中第一排屑槽与本体间的壁面的形状的一部份或整体,与第二排屑槽与本体间的壁面的形状的一部份或整体相同。本技术是直接针对钻头本身的结构加以改良,通过不同大小刃带部的设置,改变传统钻头的对称结构设计,使得第一横刃分别在第一排屑槽侧与第二排屑槽侧对应分配有不同的长度,而且第一横刃依据钻头的一旋转中心,在第一排屑槽侧与第二排屑槽侧所分配的长度进一步在钻头的结构上分别对应相当的支撑结构,在缩减钻头直径的前提下,进一步同时兼顾钻头横刃进行切削的强度。 本技术为了进一步提升切削效率,在第一排屑槽与第二排屑槽的边缘自第一横刃分别延伸出具有切削作用的边缘,以提升钻头切削的效能。本技术的钻头进一步的在本体的一端设置有一第二横刃,第二横刃与第一横刃交错于钻头的一旋转中心,以进一步提升钻头切削的效能。本技术为了提升排屑效率,本技术的钻头进一步的将第一排屑槽与第二排屑槽设置有不同的深度以及不同的延伸长度,令第一排屑槽与第二排屑槽可以分别对应不同长度的第一横刃与切削刃将钻削的废屑排出。本技术为了提升钻头制作加工的便利与减少相关成本,本技术的钻头的第一排屑槽和本体间的壁面的形状的一部份或整体,与第二排屑槽和本体间的壁面的形状的一部份或整体相同,如此便可以减少钻头制作成形的复杂程度,使得钻头可以更容易有效率地制作,并减少相关的成本。有关本技术的特征、实作与功效,兹配合图式作最佳实施例详细说明如下。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第一实施态样的钻头的平面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第二实施态样的钻头的平面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第三实施态样的钻头的平面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第三实施态样的钻头的立体图。图5为本技术第四实施态样的钻头的立体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10、20、30、40 钻头100 本体110第一横刃IlOa第一排屑槽侧的第一横刃120第一后隙面IlOb第二排屑槽侧的第一横刃130第二后隙面140、150成形面160第二横刃200第一排屑槽300第二排屑槽210第一边缘220第二边缘310第三边缘320第四边缘dl、d2深度O钻头旋转中心230第一排屑槽和本体间的壁面330第二排屑槽和本体间的壁面具体实施方式请参照图1所示的本技术第一实施态样的钻头10的平面示意图,本技术第一实施态样的钻头10进行钻削工作时是以逆时钟方向旋转,但并不以此为限。本技术的钻头10包括有一本体100、一第一排屑槽200与一第二排屑槽300,第一排屑槽200与第二排屑槽300螺旋地设置于本体100,本体100的一端设置有一第一横刃110,第一横刃110令本体的一端具有一第一后隙面120与一第二后隙面130,其中第一排屑槽200分别与第一后隙面120与第二后隙面130具有一第一边缘210与一第二边缘 220,且第二排屑槽300分别与第一后隙面120与第二后隙面130具有一第三边缘310与一第四边缘320。本技术的钻头10的重要特征在于,第一边缘210与第四边缘320间在第一后隙面120形成的一刃带部400大于第二边缘220与第三边缘310间在第二后隙面130形成的另一刃带部500,且第一边缘210与第三边缘310分别形成一切削刃,第二边缘220与第四边缘320皆形成不发挥切削作用。本技术的各实施态样是直接针对钻头10本身的结构加以改良,通过不同大小的刃带部的设置,改变传统钻头的对称结构设计,使得第一横刃110依据钻头的一旋转中心0,分别在第一排屑槽200侧与第二排屑槽300侧对应分配有不同的长度,而且第一横刃110在第一排屑槽200侧与第二排屑槽300侧所分配的长度,进一步在钻头结构上分别对应相当的支撑结构。其中,第一横刃110依据钻头的一旋转中心O在第一排屑槽200侧分配的横刃IlOa具有较大的刃带部400,从而做为钻头10在进行钻削作业时的支撑,而第一横刃110依据钻头的一旋转中心O在第二排屑槽200侧分配的横刃IlOb则具有第二后隙面130的结构,从而做为钻头10在进行钻削作业时的支撑,因此在缩减钻头直径的前提下,进一步同时兼顾钻头横刃进行切削的强度。本技术的钻头10为了进一步地提升切削效率,在第一排屑槽200与第二排屑槽300自第一横刃110的位置分别延伸出具有切削作用的边缘,以提升钻头切削的效能。其中,第一边缘210与第三边缘310因为正对着钻头10钻削旋转的方向,因此分别形成一切削刃,以提升钻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钻头,所述钻头具有一本体、一第一排屑槽与一第二排屑槽,所述第一排屑槽与所述第二排屑槽螺旋地设置于所述的本体,所述本体的一端设置有一第一横刃,所述第一横刃令所述本体的一端具有一第一后隙面与一第二后隙面,其中第一排屑槽分别与所述第一后隙面与所述第二后隙面具有一第一边缘与一第二边缘,且所述第二排屑槽分别与所述第一后隙面与所述第二后隙面具有一第三边缘与一第四边缘,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边缘与所述第四边缘间在所述第一后隙面形成的一刃带部大于所述第二边缘与所述第三边缘间在所述第二后隙面形成的另一刃带部,且所述第一边缘与所述第三边缘分别形成一切削刃,所述第二边缘与所述第四边缘分别不发挥切削作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招阳,
申请(专利权)人:尖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