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带气囊的多通道多功能面罩,属于救生用品。其面罩部分是由环形气腔和面罩体构成,面罩体上制有四个外壁呈锥度或制有螺纹的开口短管,面罩上部开口短管和下部开口短管分别接排气单向阀座和进气三通管,排气单向阀座内安装有外开的单向阀,进气三通管的上进气管内安装有向内开放的进气单向阀,顶端制有进气接口管,进气接口管的中段制有流量调节阀,其所具的下进气管内安装有向内开放的进气单向阀,下进气管与双层槽管相连接,双层槽管的上半部分制有进气接口管,进气接口管的中段制有流量调节阀,双层槽管的下半部分与气囊的颈部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重量轻,结构简单可靠,佩戴舒适,且四个通道的功能还可依据面罩的用途而定。(*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医疗和救生用品,具体是涉及一种多功能呼吸面罩。
技术介绍
在火灾现场的自救和逃生过程中,有很多人使用以背负式压缩空气瓶为气源的防护面罩,其原理是由压缩气瓶为使用者提供持续不断的气流,供使用者呼吸,使用者呼出的废气,通过面罩上的排气单向阀,排到面罩外。要达到使用者呼吸顺畅、不感到气不够用的效果,气瓶提供的气体量必须超过单位时间内使用者的吸入气量,多余的气体直接从排气阀排出,否则使用者就会感到呼吸困难。这种超过使用者吸气量的气体输出是持续存在的,不论使用者是处于吸气期还是呼气期。在使用者处于吸气期时,气瓶输出的气体基本被人体吸入了。而在使用者处于呼气期时,气瓶输出的气体通过排气阀被排出到环境中,白白浪费掉了。更糟糕的是人的正常呼吸周期的吸呼比多数是1:1. 5 2. 5,也就是说呼气期的时间比吸气期长,浪费的气体比吸入的气体多。这在性命攸关的火灾现场是非常可惜的。许多设计师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尽量想办法解决,要想达到用比较小的气瓶的气体输出量供气,又让使用者不感到呼吸困难,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增加面罩内腔的容积,使暂存在面罩内的气体量增加,足够使用者的一次呼吸,呼气时面罩内的压力减小了,排出的气体量也就少了。这样设计虽然让气瓶的使用时间延长了,但面罩的体积也增大了,另一个坏处是废气的贮存量也增大了。所以,以压缩空气瓶为气源的火灾防护面罩都显得大而笨重。当然,现代电子技术足以制造出按需供气的面罩供气系统,但其价格非普通人群所能承受。况且,复杂的设计和构造在火灾现场出问题的可能性比简单结构大很多。在火灾现场一旦失灵,麻烦就大了。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旨在针对现有的火灾救生面罩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可靠、能为火灾现场用背负式压缩空气瓶系统自救的使用者节省压缩空气的消耗量,延长压缩气瓶的使用时间的带气囊的多通道多功能面罩。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带气囊的多通道多功能面罩,面罩部分是由用软性塑料薄膜制作的可充气的环形气腔和用透明塑料制成的面罩体构成,其特征在于面罩体上制有四个开口短管,开口短管外壁呈锥度或制有螺纹,用于连接标准附件,其中的两侧开口短管A和开口短管B安装有可方便取下的封堵盖A和封堵盖B,面罩中央上部开口短管C外套有四角抓钩,用于钩住固定面罩的松紧带,面罩中央上部开口短管C和下部开口短管D分别接排气单向阀座和进气三通管,排气单向阀座内安装有外开的排气单向阀,进气三通管呈三通形状,进气三通管的两端分别连接上进气管和下进气管,其中上进气管内安装有向内开放的进气单向阀,顶端制有上进气接口管,上进气接口管的中段制有上流量调节阀,下进气管内也安装有向内开放的进气单向阀,下进气管与双层槽管相连接,双层槽管的上半部分制有下进气接口管,下进气接口管的中段也制有下流量调节阀,双层槽管的下半部分与立体气囊颈连接。上述进气三通管并不仅限于整体的进气三通管,也包括普通三通管的两端分别连 接带进气单向阀的进气管,构成组合式的进气三通管。上述双层槽管的两层之间是中空层,中空层的上端封闭,下端对立体气囊开放,双 层槽管的外层制有下进气接口管,数量可以是f 3个,均与中空层相通,气体通过下进气接 口管进入中空层,然后向下进入气囊腔内。上述气囊体成立体形,立体气囊颈制作有增强结构。上述面罩体上的四个开口短管都配有相应的封堵盖,便于变通为其他用途的面罩。上述面罩体两侧的开口短管A和开口短管B上安装有按此短管直径定制的市售普 通防毒面罩上使用的圆饼状过滤器,此过滤器的表面贴敷有便于撕开的铝箔,保持其内的 过滤介质与大气的隔离。本技术的原理是压缩气瓶内的空气通过导管分别进入进气三通的上进气 管和下部的气囊内,再分别经过两个进气单向阀进入面罩内被使用者吸入,使用者呼气时, 面罩内压增大,废气通过面罩中央上部的排气单向阀排出面罩,同时,气囊上部的单向阀关 闭,三通上进气管的单向阀关闭或大部关闭,气瓶输出的气体大部或全部进入气囊内,而不 是排出面罩外,这样就完成了一次呼吸。暂存在气囊内的气体准备用于下次吸气。使用者再 次吸气时,进气三通的两个单向阀在面罩内负压和气瓶压力的双重作用下开放,压缩气瓶 内的气体和气囊内的气体同时供给使用者吸入,这三个单向阀周而复始的协同动作,使得 压缩气瓶仅需较小的气体流量输出,便可让使用者能获得充足的气体量,满足身体的需要, 不浪费宝贵的压缩空气,可延长气瓶的使用时间。使用时,用软性短管分别连接上进气接口管和下进气接口管,此两短管与普通三 通管相连,再与压缩气瓶的空气输出导管相连。将本面罩用松紧带跨过四角抓钩0503后, 固定在枕后,开启压缩气瓶的输气阀门,分别调节上流量调节阀和下流量调节阀,就可控制 进入面罩体和气囊腔内的气体量,以使用者感到舒适的小气量为妥。当压缩气瓶内的气体 耗尽,在预装有定制的圆饼状过滤器的前提下,使用者可撕开圆饼状过滤器表面贴敷的铝 箔,关闭上流量调节阀和下流量调节阀,拔掉进气三通与压缩气瓶的连接管,此时本面罩即 可当成普通过滤面罩使用。本技术以医用麻醉面罩为基础,在与面部皮肤接触的界面,有用软性塑料薄 膜制作的可充气的环形气腔,适当充气后,能适应绝大多数人的脸型,密封性能良好,面罩 中、下部制有4个圆形开口,每个开口均制有一相同口径的短管,短管的外壁制成锥形或制 有螺纹,短管起连接附件的作用。面罩中央上部开口安装有向外开放的排气单向阀,中央下 部开口安装有进气三通,进气三通的两端分别连接带有向内开放的进气单向阀的进气管和 带同样单向阀的气囊组件。面罩两侧的开口短管在通常情况下被封堵盖盖住,也可安装按 此短管直径定制的类似市售的普通防毒面罩上使用的圆饼状过滤器,此过滤器的表面贴敷 有便于撕开的铝箔,保持其内的过滤介质与大气的隔离,其与面罩连接的接口安装有内开 单向阀。本技术体积小,重量轻,密闭性好,尤其适用于比较长时间的佩戴。其舒适性 远超目前常用的防毒面罩。如果使用者不幸陷入火灾现场的时间过久,压缩气瓶内的气体 消耗殆尽,在预装有定制的圆饼状过滤器的前提下,使用者可撕开圆饼状过滤器表面贴敷的铝箔,用此过滤器呼吸。本技术可再次为使用者提供离开火场的机会。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面罩部分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进气三通管的透视图;图4为本技术的双层槽管的垂直剖面图。图中01为环形气腔;02为面罩体;03开口短管A ;0301为封堵盖A ;04为开口短管B ;0401为封堵盖B ;05为开口短管C ;0501为排气单向阀;0502为排气单向阀座;0503为四角抓钩;06为开口短管D ;07为进气三通管;08为上进气接口管;09为上流量调节阀;10为上进气管;1001为进气单向阀;11为下进气接口管;12为下流量调节阀;13为气囊体;14为立体气囊颈;15为下进气管;1501为单向阀;16为双层槽管;17为中空层。具体实施方式结合以上附图,详细讲述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案实施例1一种带气囊的多通道多功能面罩,面罩部分是由用软性塑料薄膜制作的可充气的环形气腔01和用透明塑料制成的面罩体02构成,其特征在于面罩体02上制有四个开口短管,开口短管外壁制有螺纹,用于连接标准附件,其中的两侧开口短管A 0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带气囊的多通道多功能面罩,面罩部分是由环形气腔(01)和面罩体(02)构成,其特征在于:面罩体(02)上制有四个开口短管,开口短管外壁呈锥度或制有螺纹,其中两侧的开口短管A(03)和开口短管B?(04)安装有可方便取下的封堵盖A(0301)和封堵盖B(0401),面罩中央上部开口短管C?(05)外套有四角抓钩(0503),面罩中央上部开口短管C(05)和下部开口短管D(06)分别接排气单向阀座(0502)和进气三通管(07),排气单向阀座(0502)内安装有外开的排气单向阀(0501),进气三通管(07)呈三通形状,进气三通管(07)的两端分别连接上进气管(10)和下进气管(15),其中上进气管(10)内安装有向内开放的进气单向阀(1001),顶端制有上进气接口管(08),上进气接口管(08)的中段制有上流量调节阀(09),下进气管(15)内也安装有向内开放的进气单向阀(1501),下进气管(15)与双层槽管(16)相连接,双层槽管(16)的上半部分制有下进气接口管(11),下进气接口管(11)的中段也制有下流量调节阀(12),双层槽管(16)的下半部分与立体气囊颈(14)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带气囊的多通道多功能面罩,面罩部分是由环形气腔(01)和面罩体(02)构成, 其特征在于面罩体(02)上制有四个开口短管,开口短管外壁呈锥度或制有螺纹,其中两侧的开口短管A (03)和开口短管B (04)安装有可方便取下的封堵盖A (0301)和封堵盖 B (0401),面罩中央上部开口短管C (05)外套有四角抓钩(0503),面罩中央上部开口短管 C (05)和下部开口短管D (06)分别接排气单向阀座(0502)和进气三通管(07),排气单向阀座(0502)内安装有外开的排气单向阀(0501),进气三通管(07)呈三通形状,进气三通管(07)的两端分别连接上进气管(10)和下进气管(15),其中上进气管(10)内安装有向内开放的进气单向阀(1001),顶端制有上进气接口管(08 ),上进气接口管(08 )的中段制有上流量调节阀(09),下进气管(15)内也安装有向内开放的进气单向阀(1501),下进气管(15) 与双层槽管(16)相连接,双层槽管(16)的上半部分制有下进气接口管(11),下进气接口管 (11)的中段也制有下流量调节阀(1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廖景峰,
申请(专利权)人:廖景峰,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