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明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493803 阅读:152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29 06:17
提供一种照明装置,其抑制配置在规定位置上的被照射面中的照度不均的产生。在该照明装置中,出射面部(102)包括:第一出射面部(102a),其是在与被照射面(801a)正交而且与包含照明用透镜(100)的中心轴的剖面之间的交线即母线的、对于剖面的角度θ的第一角度区域(-θ1≤θ≤θ1)中,将所述中心轴作为旋转轴而使所述母线旋转形成的面;第二出射面部(102b),其形成在所述角度θ的第二角度区域(θ1≤θ≤180°和-180°≤θ≤-θ1),以使得与在出射面部(102)处的所述角度θ的全角度区域(0°θ<360°)形成有第一出射面部(102a)的情况相比,向被照射面(801a)射出的光束多;以及第三出射面部(102c),其由第一出射面部(102a)与第二出射面部(102b)之间的台阶差形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控制从发光元件所射出的光的配光特性的照明装置
技术介绍
以往,在辅助照明、天花板照明或陈列柜用的照明等的用途中,在使用点照明用的发光装置,其通过向特定的方向照射光来对特定的区域进行照明。并且,近年来,作为点照明用的发光装置的光源,在使用白色发光二极管(白色LED)。白色发光二极管具有如下特征小型且功率利用系数高;发出颜色鲜艳的光;由于是半导体元件而不会存在保险丝烧断等担心;初始驱动特性优异;耐振动、耐开关灯的重复;等等。当前的白色发光二极管的主流是使用了荧光体的方式,这种白色发光二极管一般被称作黄蓝色系近白色发光二极管。另外,作为显示装置用的面光源装置,公知的是使用圆筒形状的照明用透镜来控制从发光二极管所射出的光的配光特性的装置(例如,专利文献I)。但是,在使用了专利文献I的照明用透镜的情况下,存在因重量重而难以处理的问题,并且存在因尺寸大导致金属模昂贵,制造成本增大的问题。作为解决这种问题的手段,存在如下的方案针对发光二极管的光轴使用多个对称形状的照明用透镜,控制从发光二极管射出的光的配光特性(例如,专利文献2)。在专利文献2中,在发光二极管的射出侧排列多个照明用透镜,使从发光二极管射出的光向着被照射面侧汇聚。图1是表示使用了相对于专利文献2的发光二极管的光轴形成为对称形状的照明用透镜10的照明装置I的图。如图1所示,照明装置I包括矩形形状的被照射面部11,该被照射面部11具有记载了广告牌的图形或文字等的相互对置的被照射面Ila和被照射面lib。在照明装置I中,从未图示的发光二极管所射出的光入射到照明用透镜10,由照明用透镜10控制配光特性而照射到被照射面部11上。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9 - 289506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专利特开2007 - 5218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但是,在专利文献2中,为了将从发光二极管所射出的光充分地到达被照射面的整体、特别是远离发光二极管的位置,需要使配光变窄,这就存在会在相邻的发光二极管的中间附近产生照度不均的问题。即,在图1的rl区域处产生照度不均。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照明装置,其将发光元件与使所入射的光向被照射面均衡地分开射出的多个光束控制部件相组合并以规定的方向排列,从而能够抑制在配置于规定的位置上的被照射面处产生照度不均。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本专利技术的照明装置采用如下结构,即多个发光装置,其包括发光元件以及控制从该发光元件所射出的光的行进方向的光束控制部件,并且以规定的间隔排列;被照射面部,其被从所述光束控制部件所射出的光所照明;以及对置被照射面部,其被配置成与所述被照射面部对置,其中,所述发光装置的所述光束控制部件和所述发光元件被配置成,所述光束控制部件的中心轴与所述发光元件的光轴相一致,所述被照射面部被配置成,从所述光束控制部件射出的光中相对于所述光轴的射出角度越大的光,射入所述被照射面部的入射角越小,所述光束控制部件包括入射部,使从所述发光元件射出的光入射;全反射面部,其对从所述入射部所入射的光的一部分进行全反射;以及出射面部,其将由所述全反射面部所反射的光和从所述入射部直接到达的光控制成具有所期望的配光特性的光而将其射 出,所述入射部包括第一入射面部,其形成在将所述光束控制部件的与所述发光元件对置的底面凹入内部而成的凹处的内顶面上;以及第二入射面部,位于从该第一入射面部的外边缘到所述凹处的开口边缘之间,所述全反射面部以包围所述光轴的方式形成在所述底面和所述出射面部之间,且使主要从所述入射部中的所述第二入射面部入射的光向所述出射面部进行全反射,所述出射面部包括第一出射面部,其是在角度Θ的第一角度区域、即-Θ1< Θ ( ΘI中,以所述中心轴为旋转轴使母线旋转而形成的面,其中,所述母线是所述出射面部与正交于所述被照射面部且包含所述中心轴的剖面的交线,所述角度Θ是所述母线相对于所述剖面的角度;第二出射面部,其形成在所述角度Θ的第二角度区域、即Θ1< Θ <180°和-180° ( Θ s-θ 1,从而与所述第一出射面部形成在所述出射面部处的所述角度Θ的全角度区域、即0° ( Θ < 360°的情况相比,使向所述被照射面部与对置被照射面部中的所述第一出射面部侧的一方射出的光束更多;以及第三出射面部,其由所述第一出射面部与所述第二出射面部之间的台阶差形成。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将发光兀件与使所入射的光向被照射面均衡地分开射出的多个光束控制部件相组合并以规定的方向排列,从而能够抑制在配置于规定的位置上的被照射面处产生照度不均。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使用了相对于专利文献2的发光二极管的光轴形成为对称形状的透镜的照明装置的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中的光束控制部件的立体图。图3Α是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中的光束控制部件的俯视图。图3Β是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中的光束控制部件的侧面图。图3C是图3Α的A — A线剖面图。图3D是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中的光束控制部件的主视图。图3Ε是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中的光束控制部件的仰视图。图4是表示使用了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中的光束控制部件时的来自发光装置的射出光的行进路径的图。图5是表示使用了以往的照明用透镜时的光的行进路径的、图4的各测量点处的位置的图。图6是表示在使用了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中的光束控制部件的情况下,在Y轴+侧配置了第一出射面部时的光的行进路径的、在图4的各测量点处的位置的图。图7是表示在使用了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中的光束控制部件的情况下,在Y轴+侧配置了第二出射面部时的光的行进路径的、在图4的各测量点处的位置的图。图8是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照明装置的主视图。图9是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照明装置的俯视图。图10是俯视观察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中的被照射面与出射面部而得到的图。图11是容纳了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中的光束控制部件的保持件的侧剖面图。图12是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照明装置的被照射面处的照度的各测量点的图。图13是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照明装置的被照射面和对置被照射面处的照度的各测量点的测量结果的图。图14是表示使用了以往的照明用透镜时的相对照度的图。图15是表示使用了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照明用透镜时的第一出射面部侧的被照射面的相对照度的图。图16是表示使用了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照明用透镜时的第二出射面部侧的对置被照射面的相对照度的图。图17是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中的被照射面(对置被照射面)与X轴、Z轴的关系的图。图18是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中的第一出射面部侧的被照射面处的、与使用了以往的黑色保持件的情况进行了比较的照度上升率的图。图19是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中的第二出射面部侧的对置被照射面处的、与使用了以往的黑色保持件的情况进行了比较的照度上升率的图。附图标记说明100-1 100-5照明用透镜102a第一出射面部102b第二出射面部102c第三出射面部200-1 200-5 发光元件850-1 850-5 发光装置800照明装置801被照射面部801a被照射面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实施方式)(光束控制部件的结构)以下详细说明作为光束控制部件的照明用透镜100的结构。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照明用透镜100的立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0.07.14 JP 2010-1598521.一种照明装置,包括多个发光装置,其包括发光元件以及控制从该发光元件所射出的光的行进方向的光束控制部件,并且以规定的间隔排列;被照射面部,其被从所述光束控制部件所射出的光所照明;以及对置被照射面部,其被配置成与所述被照射面部对置,其中,所述发光装置的所述光束控制部件和所述发光元件被配置成,所述光束控制部件的中心轴与所述发光元件的光轴相一致,所述被照射面部被配置成,从所述光束控制部件射出的光中相对于所述光轴的射出角度越大的光,射入所述被照射面部的入射角越小,所述光束控制部件包括入射部,使从所述发光元件射出的光入射;全反射面部,其对从所述入射部所入射的光的一部分进行全反射;以及出射面部,其将由所述全反射面部所反射的光和从所述入射部直接到达的光控制成具有所期望的配光特性的光而将其射出,所述入射部包括第一入射面部,其形成在将所述光束控制部件的与所述发光元件对置的底面凹入内部而成的凹处的内顶面上;以及第二入射面部,位于从该第一入射面部的外边缘到所述凹处的开口边缘之间,所述全反射面部以包围所述光轴的方式形成在所述底面和所述出射面部之间,且使主要从所述入射部中的所述第二入射面部入射的光向所述出射面部进行全反射,所述出射面部包括第一出射面部,其是在角度Θ的第一角度区域、即-ΘI < Θ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鸟洋关晃伸河原纪之
申请(专利权)人:恩普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