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491226 阅读:140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28 19:2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绝缘本体包括基部及自基部延伸形成的对接部,基部包括安装面,对接部包括若干侧壁、侧壁围设而成的收容空间以及对接面,对接面开设有与收容空间相通的对接口;电源端子,电源端子包括收容在收容空间内的接触部、延伸超出安装面的安装部以及设置在接触部与安装部之间用以将电源端子固持于绝缘本体的固持部,绝缘本体设有延伸穿过对接面并与收容空间连通的散热孔,从而电连接器与对接连接器配合后,从对接面贯穿整个收容空间的散热路径没有受到影响,可以提高电连接器的散热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安装到电路板上的电连接器。
技术介绍
2009年11月25日公开的中国专利技术专利申请公布第CN101587995A号公开了一种电源连接器。该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及收容在绝缘本体内的若干电源端子。所述绝缘本体包括用以与对接电源连接器配合的对接面、用以安装到外部电路板的安装面、连接于对接面与安装面之间的若干侧壁以及所述侧壁围设而成的收容空间。所述绝缘本体的顶部侧壁上设有若干贯穿顶壁并与收容空间相通的散热孔。所述散热孔设置在顶部的侧壁上并在上下方向上贯穿顶部的侧壁,当对接电源连接器与其配合后,热流从对接面流过收容空间并从该散热孔流出的通道将被隔断,从而影响电源连接器的散热效果。鉴于上述问题,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电源连接器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提高散热效果的电连接 器。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所述绝缘本体包括基部及自基部延伸形成的对接部, 所述基部包括安装面,所述对接部包括若干侧壁、侧壁围设而成的收容空间以及对接面,所述对接面开设有与所述收容空间相通的对接口 ;电源端子,所述电源端子包括收容在收容空间内的接触部、延伸超出安装面的安装部以及设置在接触部与安装部之间用以将电源端子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的固持部,所述绝缘本体设有延伸穿过对接面并与收容空间连通的散热孔。进一步地,所述散热孔在对接面上的开口与对接口间隔设置。进一步地,所述若干侧壁包括顶壁、与顶壁相对设置的底壁、连接顶壁与底壁的一对侧壁,所述顶壁与底壁上均设有收容端子并与所述收容空间相通的电源端子槽,所述电源端子分成两排分别收容在顶壁与底壁的电源端子槽中。进一步地,所述散热孔包括自对接面穿过顶壁与电源端子槽相通的上散热孔以及自对接面穿过底壁与电源端子槽相通的下散热孔。进一步地,所述顶壁与底壁上均设有若干间隔设置的肋条以加强对接部的强度, 所述各肋条相对设置于每对相邻的散热孔之间。进一步地,所述绝缘本体设有位于基部与对接部连接处的散热通孔,所述顶壁与底壁上均设有若干间隔设置的肋条以加强对接部的强度,所述散热通孔位于相邻的一对肋条之间。进一步地,所述基部上设有凸出安装面的凸台,以支撑所述绝缘本体并形成散热通道。进一步地,所述绝缘本体设有间隔壁,所述间隔壁将所述收容空间分成两个收容空间。进一步地,所述电连接器还包括一组导电端子用以传输信号,所述导电端子收容于所述两个收容空间之一。进一步地,所述绝缘本体基部与对接部之间形成有台阶面。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所述电连接器的绝缘本体设有贯穿对接面的散热孔,从而电连接器与对接连接器配合后,从对接面贯穿整个收容空间的散热路径没有受到影响,从而可以提高电连接器的散热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电连接器一具体实施方式中的立体图。图2为图1中电连接器的另一视角立体图。图3为图1中电连接器的主视图。图4为图1中电连接器的分解图。图5为图1中电连接器的另一视角的分解图。图6为图3中电连接器沿V1-VI方向的剖视图。图7为图3中电连接器沿VI1-VII方向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描述。请参阅图1与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电连接器100包括绝缘本体10、收容在绝缘本体10内的若干电源端子20以及收容在绝缘本体10内的若干导电端子30。在本实施方式中, 电连接器100具有九对电源端子20、十二对导电端子30。所述导电端子30全部设置在电源端子20的一侧,但是电源端子20、导电端子30的数量以及电源端子20与导电端子30之间的排列方式不加以局限,可以根据需要设计为不同数目及不同的排列方式。请参阅图3、图4并结合图1与图2所示,所述绝缘本体10包括基部11及自基部 11延伸的对接部12。所述基部11包括用以安装到外部设备(比如电路板等)的安装面110、 可供若干电源端子20从安装面110安装到绝缘本体10的若干电源端子安装孔111、与各电源端子安装孔111相通并开口于安装面110的通孔112、可供若干导电端子30从安装面 110安装到绝缘本体10的若干导电端子安装孔113。所述基部10上设有一对凸出安装面 110的凸台114,当所述电连接器100安装到外部设备后,安装面110与外部设备之间形成间隙,从而热气流从通孔112通过间隙散发到外部。请参阅图3所示,所述对接部12包括顶壁120、与顶壁120间隔设置的底壁121、 连接顶壁120与底壁121的一对侧壁122以及可供对接连接器配合的对接面124。所述顶壁120、底壁121及一对侧壁122共同围设成收容对接连接器的收容空间123。请参阅图5所示,所述对接面124上开设有贯穿对接面并与收容空间123相通的对接口 125,所述对接口 125呈狭长型。所述绝缘本体10设有间隔壁13将收容空间123 分成收容电源端子20的电源端子收容空间123a及收容导电端子30的导电端子收容空间123b。请一并参阅图3至图5所示,所述绝缘本体10对接部11的顶壁120及底壁121上均设有若干收容电源端子20的电源端子槽128,所述电源端子槽128开口于收容空间123。 所述绝缘本体10设有若干开口于对接面124并与收容空间123连通的散热孔126。所述散热孔126在对接面124上的开口与对接口 125间隔设置,即所述散热孔126与对接口 125 并非直接连通。所述散热孔126包括自对接面124穿过顶壁120与电源端子槽128相通的上散热孔126a、及自对接面124穿过底壁121与电源端子槽128相通的下散热孔126b。所述上散热孔126a沿顶壁120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列,所述下散热孔126b沿底壁121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列。所述散热孔126的宽度大于电源端子槽128的宽度。可以理解地,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散热孔126可以相互贯通成一个孔槽。所述绝缘本体10顶壁120的外侧设有若干间隔设置的肋条127。所述绝缘本体10 底壁121的外侧也设有若干间隔设置的肋条127。所述肋条127可加强对接部11的强度, 从而防止热应力导致对接部11的变形。所述肋条127自基部10沿对接部11的延伸方向一直延伸到对接面124,且肋条127的厚度沿其延伸方向线性变小。所述各肋条127均呈楔形。肋条127可以根据需要可以设计成沿其他方向延伸,或者具有其他的形状。所述各肋条127分别设置在相邻的一对散热孔126之间,所述肋条127的宽度小于各散热孔126的宽度。所述散热孔126、电源端子槽128、收容空间123、通孔112及安装面110与外部设备之间的间隙形成可供空气流通的通道,从而可以对电源端子20进行散热。请参阅图3所示,所述绝缘本体10设有位于基部10与对接部11连接处的散热通孔129。所述基部10的横截面大于对接部11的横截面,因此基部10与对接部11的顶壁 120及底壁121之间形成有台阶面14。所述散热通孔129贯穿台阶面14并与通孔112相通。空气可在散热 通孔129流经通孔112及安装面110与外部设备之间的间隙形成流通, 从而可以进一步对电源端子20进行散热。所述各散热通孔129设置在一对相邻的肋条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所述绝缘本体包括基部及自基部延伸形成的对接部,所述基部包括安装面,所述对接部包括若干侧壁、侧壁围设而成的收容空间以及对接面,所述对接面开设有与所述收容空间相通的对接口;电源端子,所述电源端子包括收容在收容空间内的接触部、延伸超出安装面的安装部以及设置在接触部与安装部之间用以将电源端子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的固持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设有延伸穿过对接面并与收容空间连通的散热孔。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游万益刘阔正
申请(专利权)人:凡甲电子苏州有限公司凡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