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于供电技术中的恒压恒流控制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489387 阅读:182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28 08:02
本发明专利技术是有关于应用于供电技术中的恒压恒流控制电路,包括:应用于供电技术中的电压控制环路、应用于供电技术中的电流控制环路以及光耦合器;所述电压控制环路和所述电流控制环路串联,且所述光耦合器的一输入端与所述电压控制环路的电压输出端连接,另一输入端与所述电流控制环路的电压输出端连接;所述电压控制环路的一个输入端为供电技术中的电压反馈采样输入端,另一个输入端为基准电压输入端;所述电流控制环路的一个输入端为供电技术中的电流反馈采样输入端,另一个输入端为基准电压输入端。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不仅能够使开关电源及充电装置提供恒压且恒流的电源,而且还能够实现远程控制并节能,提高了供电安全性,非常适于实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供电技术,特别是涉及一种应用于供电技术中如应用于开关电源 以及充电装置(尤其是大功率充电机和充电器等)等中的能够实现外部控制(如远程控 制)的恒压恒流控制电路。
技术介绍
目前,开关电源控制大多采用负反馈控制技术,即在反馈网络的基础上实现对开 关电源的控制。专利技术人在实现本专利技术过程中发现负反馈控制技术在反馈网络断开的情况下,开 关电源的输出电压或输出电流处于失控状态,从而可能会对开关电源以及开关电源的后级 用电设备造成损害。有鉴于上述现有的反馈控制技术存在的缺陷,本专利技术人基于从事此类产品设计制 造多年丰富的实务经验及专业知识,配合学理的运用,积极加以研究创新,以期创设一种新 型结构的应用于供电技术中的恒压恒流控制电路,能够克服现有的反馈控制技术存在的问 题,使其更具有实用性。经过不断的研究、设计,并经过反复试作样品及改进后,终于创设出 确具实用价值的本专利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的负反馈控制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新型结 构的应用于供电技术中的恒压恒流控制电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避免开关电源或者 充电装置等的输出电压或输出电流处于失控状态,以提高供电安全性,非常适于实用。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以及解决其技术问题可以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依据本专利技术提出的应用于供电技术中的恒压恒流控制电路,该控制电路包括所 述控制电路包括应用于供电技术中的电压控制环路、应用于供电技术中的电流控制环路 以及光耦合器;所述电压控制环路和所述电流控制环路串联,且所述光耦合器的一输入端 与所述电压控制环路的电压输出端连接,另一输入端与所述电流控制环路的电压输出端连 接;所述电压控制环路的一个输入端为供电技术中的的电压反馈采样输入端,另一个输入 端为基准电压输入端;所述电流控制环路的一个输入端为供电技术中的的电流反馈采样输 入端,另一个输入端为基准电压输入端。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以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以采用以下的技术措施来进一步实现。较佳的,前述的应用于供电技术中的恒压恒流控制电路,其中电压反馈采样输入 端与所述电压控制环路中的运算放大器的正输入端连接,所述电流反馈采样输入端与所述 电流控制环路中的运算放大器的负输入端连接。较佳的,前述的应用于供电技术中的恒压恒流控制电路,其中电压反馈采样输入 端与所述电压控制环路中的运算放大器的负输入端连接,所述电流反馈采样输入端与所述 电流控制环路中的运算放大器的正输入端连接。较佳的,前述的应用于供电技术中的恒压恒流控制电路,其中所述光耦合器为光 电三极管型光耦合器,且所述光耦合器中的光敏三极管的集电极接参考电压,发射极输出 电压。。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的应用于供电技术中的恒压恒流控制电路至少具有下 列优点及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通过将电压控制环路和电流控制环路串联,并将电压控制环路 以及电流控制环路分别与光耦合器的输入端连接,使恒压恒流控制电路无论是在电压异常 或者电流异常的情况下都能够停止电源供给,不但实现了外部信号远程控制,并能够实现 在无控制信号时完全关断电源输出,使电源处于节能模式(如控制开关电源主控制芯片无 脉宽调制PWM输出,这样,开关电源主功率电路达到零损耗),从而在增强了开关电源以及 充电装置等远程可控性的基础上,使开关电源或者充电装置(尤其是大功率充电机或者充 电器)等能够对外提供恒压恒流的电源供给,有效避免了电源异常给开关电源或者充电器 或者后级用电设备造成的不利影响,提高了控制电路的稳压稳流精度,进而本专利技术提高了 用电安全性,非常适于实用。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在技术上有显著的进步,并具有明显的积极技术效果,诚为一新 颖、进步、实用的新设计。上述说明仅是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手段, 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以及优点能 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应用于供电技术中的恒压恒流控制电路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更进一步阐述本专利技术为达成预定专利技术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 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专利技术提出的应用于供电技术中的恒压恒流控制电路其具体实 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功效,详细说明如后。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例的一种应用于供电技术中的恒压恒流控制电路包括应用于供 电技术中的电压控制环路、应用于供电技术中的电流控制环路以及光耦合器。其中,电压控 制环路和电流控制环路串联连接,且光耦合器的一输入端与电压控制环路的电压输出端连 接,光耦合器的另一输入端与电流控制环路的电压输出端连接。电压控制环路的一个输入 端为供电技术中的电压反馈采样输入端,另一个输入端为基准电压输入端;电流控制环路 的一个输入端为供电技术中的电流反馈采样输入端,另一个输入端为基准电压输入端。上述电压反馈采样输入端和电流反馈采样输入端的设置方式可以有如下两种第一种设置方式电压反馈采样输入端与电压控制环路中的运算放大器的正输入 端连接,电压控制环路中的运算放大器的负输入端与基准电压输入端连接;电流反馈采样 输入端与电流控制环路中的运算放大器的负输入端连接,电流控制环路中的运算放大器的 正输入端与基准电压输入端连接。第二种设置方式电压反馈采样输入端与电压控制环路中的运算放大器的负输入 端连接,电压控制环路中的运算放大器的正输入端与基准电压输入端连接;电流反馈采样输入端与电流控制环路中的运算放大器的正输入端连接,电流控制环路中的运算放大器的 负输入端与基准电压输入端连接。 本实施例中的光耦合器包括发光元件和受光元件。其中的发光元件可以为光电二 极管,受光元件可以为光敏三极管。在该光耦合器为光电三极管型光耦合器的情况下,该光耦合器中的光敏三极管的 基极感光,集电极接参考电压(即Vref),发射极输出电源电压。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应用于供电技术中的恒压恒流控制电路的一个具体实施电路图。图1中示出的电路的左侧为光耦合器,右侧包括电流控制环路和电压控制环路。 在右侧的最上端的Itl (Vtl+)连接采样电流(即IcXVtl+)为电流反馈采样输入端),且右侧的最 下端的Vf(Itl)连接采样电压(即Vf(Itl)为电压反馈采样输入端)时,图1中的右侧的上半 部分电路为电流控制环路,且右侧的下半部分为电压控制环路。在右侧的最上端的Itl(Vtl+) 连接采样电压(即Itl (Vtl+)为电压反馈采样输入端),且右侧的最下端的Vf(Itl)连接采样 电流(即Vf(Itl)为电流反馈采样输入端)时,图1中的右侧的上半部分电路为电压控制环 路,且右侧的下半部分为电流控制环路。图1示出的控制电路在IcXVtl+)连接采样电流、且Vf(Itl)连接采样电压的情况下, 采样电流与上侧运算放大器的负输入端(即6端)连接,基准电压(即VREF-2)与上侧运 算放大器的正输入端(即5端)连接,采样电压与下侧运算放大器的正输入端(即3端) 连接,基准电压(即VREF-1)与下侧运算放大器的负输入端(即2端)连接,此时,只有在 上侧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即7端)为高且下侧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即I端)为低时, 光耦合器正常工作,输出电源电压,否则,光耦合器停止工作,没有电源电压输出。即在任何 一个基准端无电压信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应用于供电技术中的恒压恒流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电路包括:应用于供电技术中的电压控制环路、应用于供电技术中的电流控制环路以及光耦合器;所述电压控制环路和所述电流控制环路串联,且所述光耦合器的一输入端与所述电压控制环路的电压输出端连接,另一输入端与所述电流控制环路的电压输出端连接;所述电压控制环路的一个输入端为供电技术中的的电压反馈采样输入端,另一个输入端为基准电压输入端;所述电流控制环路的一个输入端为供电技术中的的电流反馈采样输入端,另一个输入端为基准电压输入端。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家书
申请(专利权)人:洛阳嘉盛电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