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二端串联型宽电压自供电高压大功率直流可调稳流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473419 阅读:199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24 17:59
一种二端串联型宽电压自供电高压大功率直流可调稳流装置,它包含4个应用电路模块:功率放大和稳流反馈电路(1),精密稳压电源模块(2),稳流调节电路(3),稳流控制和放大驱动模块(4),它们之间彼此相互连接。该稳流装置结构简单,稳流特性好,不需要单独电源供电。将该装置直接串联接入原无稳压、稳流的直流电源供电系统中,可实现稳流供电,稳定电流值采用轻触键数控可调,并留有微机接口。工作电流由LED数字显示,使用方便。该装置可用于大功率、高压、大电流的工作条件下,特别适用于对原无稳流功能的电源进行改造。(*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二端串联型宽电压自供电高压大功率直流可调稳流装
本技术涉及一种二端串联型宽电压自供电高压大功率直流可调稳流装置(结构框图如图I所示),特别涉及装置中稳压电源模块(2)中采用的精密稳压电源和功率放大部分(I)采用具有垂直芯片表面导电沟道的功率MOSFET(VMOS)器件的多管并联方式应用, 属于稳流、稳压电路结构

技术介绍
通常稳流电源是在稳压电源的基础上实现的,稳压部分一般采用半导体稳压二极管或三端专用稳压器件如78XX系列构成,稳流电源工作时应允许负载短路。稳压二极管的稳压特性较差,构成的稳流电源效果不好。78XX系列稳压器件耐压为40V,用它构成的稳流电源输入电压不能超过40V,只能用于负载电阻较小或稳流电流较小的环境。若要求稳流电源的工作电压达到数百伏,其电路结构复杂,成本高。这类高压稳流电源装置的控制系统一般要单独设计制作稳压电源系统。若需要将普通高压整流电源升级改造成高压大功率稳流电源,如镀膜机电源,采用这类装置会增加改造的复杂性,设计难度和制作成本。本设计二端串联型稳流电路利用功率三极管或场效应晶体管的变阻特性,根据负载或输入电压的变化自动调节输出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二端串联型宽电压自供电高压大功率直流可调稳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含4个应用电路模块:功率放大和稳流反馈电路(1),精密稳压电源模块(2),稳流调节电路(3),稳流控制和放大驱动模块(4),它们之间彼此相互连接;1)二极管D1正端与端口V+相连,负端与功率放大和稳流反馈电路(1)的Td端相连;压敏电阻VR并联在该稳流装置端口V+、V?两端;2)功率放大和稳流反馈电路(1)的Td端与保护二极管D?端相连,输入端Tin与稳流控制和放大驱动模块(4)的输出端Ao相连,Rf+端与稳流控制和放大驱动模块(4)的In?端相连,Rf?端与该稳流装置V?端相连;3)精密稳压电源模块(2)中的输入Win端与...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二端串联型宽电压自供电高压大功率直流可调稳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含4个应用电路模块功率放大和稳流反馈电路(1),精密稳压电源模块(2),稳流调节电路(3),稳流控制和放大驱动模块(4),它们之间彼此相互连接; 1)二极管Dl正端与端口 V+相连,负端与功率放大和稳流反馈电路(1)的Td端相连;压敏电阻VR并联在该稳流装置端口 V+、V-两端; 2)功率放大和稳流反馈电路(1)的Td端与保护二极管D-端相连,输入端Tin与稳流控制和放大驱动模块⑷的输出端Ao相连,Rf+端与稳流控制和放大驱动模块⑷的In-端相连,Rf-端与该稳流装置V-端相连; 3)精密稳压电源模块(2)中的输入Win端与保护二极管负端D-相连,公共端W-与该稳流装置的V-输入端相连,Wo端与稳流调节电路(3)的P+、稳流控制和放大驱动模块(4)的A+端相连; 4)稳流调节电路(3)的P+端与精密稳压电源模块(2)Wo端相连,P-端与稳流控制和放大驱动模块(4)的A-端相连,Pw端与稳流控制和放大驱动模块(4)的IN+端相连; 5)稳流控制和放大驱动模块(4)的正输入端IN+接稳流调节电路(3)中的Pw端,负输入端IN-接功率放大和反馈电路(1)的Rf+端;稳流控制和放大驱动模块(4)的Ao端接功率放大和稳流反馈电路(1)的输入Tin端,A+端接精密稳压电源模块(2)的Wo端,A-端与该稳流装置V-端相连; 该稳流装置仅有两个端口 V+和V-,应用时V+与供电电源“ + ”端相连,V-与负载相连,负载的另一端与供电电源端相连; 所述功率放大和稳流反馈电路(1),以VMOS管T为主要器件,由T、采样电阻Rf、保护电阻R9、R10和均流电阻RS组成;功率调整管T的个数根据需要是I个,2个,……,n个;相应地电阻RS为0个,2个,……,n个;RS的取值与T中流过的最大工作电流值有关,取.0.5^1 Q ;以用二个VMOS管Tl、T2为例,R9的一端作为电路(1)的“ + ”输入端Tin,另一端与R10、T1、T2的栅极G1、G2相连,T1、T2的漏极D1、D2并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闵子建袁慧梅李然
申请(专利权)人:首都师范大学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