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引线,从显示区域延伸而形成,使显示区域内的视频信号线或扫描信号线、与驱动电路或被输入来自驱动电路的输出的端子部之间电连接;绝缘膜,形成在引线的上层并覆盖引线;导电膜,形成在绝缘膜的上层,其中,所述引线包含多条第一引线与多条第二引线,该第一引线从驱动电路或端子部开始到达扫描信号线或视频信号线,该第二引线的布线电阻小于第一引线的布线电阻,其中,至少第一引线隔着绝缘膜与导电膜重叠配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显示装置,尤其涉及一种被形成在显示区域的周边部上的引线。
技术介绍
现有的液晶显示装置,在隔着液晶层相对配置的一对透明基板中的一个透明基板的液晶面侧形成多条视频信号线与多条扫描信号线,该视频信号线提供视频信号,该扫描信号线被形成为与该视频信号线交差并提供扫描信号。并且,在由视频信号线与扫描信号线包围的区域内形成有多个像素。在形成有多个像素的显示区域的周边部配置有提供视频信号的视频信号驱动电路与提供扫描信号的扫描信号驱动电路。视频信号线与视频信号驱动电路之间以及扫描信号线与扫描信号驱动电路之间采用如下结构由被称为形成在显示区域的周边部上的引线的信号线分别电连接,对各像素提供视频信号与扫描信号。另外,存在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其采用如下结构在透明基板的边部上形成连接端子部,电连接该连接端子部与引线,通过连接端子部从透明基板的外部提供扫描信号或视 频信号。作为由该结构形成的液晶显示装置,例如有日本特开2007-272255号公报中记载的液晶显示装置,该日本特开2007-272255号公报中记载的液晶显示装置采用如下结构在引线的上层经由绝缘膜形成导电层,以覆盖形成有来自扫描信号线的引线的区域、即成为显示区域与连接端子部之间的区域的整个表面,并由该导电层抑制来自引线的电场施加于相对配置的透明基板的电位波动。
技术实现思路
在液晶显示装置的显示图像的重写中,采用如下结构对排列在第一方向上的各像素行,将与扫描信号同步地保持在各像素上的电压依次重写为被输出到视频信号线内的电压。此时,为了向连接在同一扫描信号线上的像素正确写入视频信号,向视频信号线输出视频信号与向扫描信号线输出扫描信号同步进行。然而,日本特开2007-272255号公报中记载的液晶显示装置采用如下结构从显示区域内的一端侧到另一端侧排列多条扫描信号线或视频信号线。因此,扫描信号线或视频信号线的形成位置与驱动电路的搭载位置靠近的区域内的引线形成的较短,较远区域内的引线形成的较长。另一方面,在引线的布线长度不同的情况下,布线电阻或寄生电容等与布线长度成比例地增大。因此,即使在各视频信号或扫描信号同步地从驱动电路中输出的情况下,也会发生与引线的布线长度对应的信号延迟,因此被输出至视频信号线的视频信号和被输出至扫描信号线的扫描信号也可能会发生延迟。在引线的布线长度较长的区域中该影响显著,发生亮度不均等问题。为了防止这种伴随引线的布线长度差的信号延迟,现有的液晶显示装置形成为在扫描信号线或视频信号线的形成位置与驱动电路的搭载位置靠近的区域内的引线上设置弯曲并延长布线长度,以缩短与较远区域内的引线的布线长度差。另一方面,近年来,随着逐步高清晰化,扫描信号线和视频信号线增多,同时由于窄边化致使扫描信号线或视频信号线的布线宽度或布线区域缩小。因此,很难在引线上设置弯曲,同时根据曝光装置的精度的不同很难形成充分的布线长度的弯曲。因此,期待一种解决因引线的布线长度的不同带来的信号延迟引起的亮度不均的方法。本专利技术是鉴于这些问题点而完成的,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防止由于引线的布线长度差引起的亮度不均的发生的显示装置。1、为了解决所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显示装置,其具有沿X方向延伸、沿Y方向排列的多条扫描信号线;以及沿Y方向延伸、沿X方向排列的多条视频信号线,并且,由相邻的两条所述扫描信号线与视频信号线包围的区域构成一个像素区域,多个像素沿着所述扫描信号线和所述视频信号线,在显示区域内被配置成矩阵状,该显示装置包括引线,其从所述显示区域延伸而形成,并且,使所述显示区域内的视频信号线或扫描信号线、与驱动电路或被输入来自驱动电路的输出的端子部之间电连接;绝缘膜,其形成在所述引线的上层并覆盖所述引线;以及导电膜,其形成在所述绝缘膜的上层,其中,所述引线包含多条第一引线与多条第二引线,该第一引线从所述驱动电路或所述端子部开始到达所述扫描信号线或所述视频信号线,该第二引线的布线电阻小于所述第一引线的布线电阻,至少所述第一引线隔着所述绝缘膜与所述导电膜重叠配置。2、为了解决所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显示装置,其具有沿X方向延伸、沿Y方向排列的多条扫描信号线;以及沿Y方向延伸、沿X方向排列的多条视频信号线,并且,由相邻的两条所述扫描信号线与视频信号线包围的区域构成一个像素区域,多个像素沿着所述扫描信号线和所述视频信号线,在显示区域内被配置成矩阵状,该显示装置包括引线,其从所述显示区域延伸而形成,使所述显示区域内的视频信号线或扫描信号线、与驱动电路或被输入来自驱动电路的输出的端子部之间电连接;绝缘膜,其形成在所述引线的上层并覆盖所述引线;以及导电膜,其形成在所述绝缘膜的上层,其中,所述引线包含第一引线与第二引线,该第一引线隔着所述绝缘膜与所述导电膜重叠,该第二引线不与所述导电膜重叠,所述第一引线中的从所述驱动电路或所述端子部到所述扫描信号线或所述视频信号线为止的布线电阻小于所述第二引线的布线电阻。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防止由于引线的布线长度不同引起的亮度不均的发生。本专利技术的其他效果从整个说明书的记载中变得明了。附图说明图1A是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I的显示装置即液晶显示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图。图1B是图1A中的虚线框IB的等效电路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I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周边部的放大图。图3是图2所示的II1-1II线的剖面图。图4是图2所示的IV-1V线的剖面图。图5是用于说明现有液晶显示装置的周边部的引出布线的图。图6是图5所示的V1-VI线的剖面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2的显示装置即液晶显示装置的周边部的放大图。图8是图7所示的VII1-VIII线的剖面图。图9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2的显示装置即其他液晶显示装置的周边部的放大图。图10是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3的显示装置即液晶显示装置的引线的概略结构的图。图11是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4的显示装置即液晶显示装置的引线的概略结构的图。图12是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5的显示装置即液晶显示装置的俯视图。图13是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6的显示装置即液晶显示装置的概略结构的俯视图。图14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6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周边部的放大图。图15是图14所示的XV-XV线的剖面图。图16是用于说明现有液晶显示装置的周边部的引出布线的图。图17是图16所示的XVI1-XVII线的剖面图。图18是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7的显示装置即液晶显示装置的结构的周边部的放大图。图19是图18所示的XIX-XIX线的剖面图。附图标记SUBl 第一基板SUB2 第二基板SDR扫描信号驱动电路DL漏极线GL栅极线CL公共线PX像素电极CT公共电极TFT薄膜晶体管SL密封材料AR显示区域SIG、SIGl SIG4、SIGla SIG4a 引线JC延伸部EC、ECl EC4 导电膜MIT、MITI 导电膜CS屏蔽电极PAS1、PAS2 绝缘膜DR驱动电路CH接触孔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参照附图对应用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是,在下面的说明中,对相同的构成要素添加相同的符号,省略重复说明。并且,X、Y、Z分别表示X轴、Y轴、Z轴。<整体结构>图1A是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I的显示装置即液晶显示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图。下面,基于图1A,对实施方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显示装置,其具有沿X方向延伸、沿Y方向排列的多条扫描信号线;以及沿Y方向延伸、沿X方向排列的多条视频信号线,并且,由相邻的两条所述扫描信号线与视频信号线包围的区域构成一个像素区域,多个像素沿着所述扫描信号线和所述视频信号线,在显示区域内被配置成矩阵状,该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引线,其从所述显示区域延伸而形成,并且,使所述显示区域内的视频信号线或扫描信号线、与驱动电路或被输入来自驱动电路的输出的端子部之间电连接;绝缘膜,其形成在所述引线的上层并覆盖所述引线;以及导电膜,其形成在所述绝缘膜的上层,其中,所述引线包含多条第一引线与多条第二引线,该第一引线从所述驱动电路或所述端子部开始到达所述扫描信号线或所述视频信号线,该第二引线的布线电阻小于所述第一引线的布线电阻,至少所述第一引线隔着所述绝缘膜与所述导电膜重叠配置。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西野知范,柳泽昌,齐藤将也,青木义典,石毛信幸,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日本显示器东,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