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顶管中继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487212 阅读:402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28 06:0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装配式顶管中继间,中继间外壳体中间装有底板油缸活络定位盒,油缸活络定位盒两端分别接触连接前、后底板,前底板与混凝土管节接触连接在一起,起支撑中继油缸并给中继油缸提供反力;后底板与混凝土管节接触连接;活络定位盒中装有中继油缸。油缸活络定位盒在顶管贯通后方便中继油缸的拆除,避免了管内切割,避免产生大量烟尘,安全防火,拆除后的中继油缸还可重复利用。与现有的传统顶管中继间相比,该装配式顶管中继间结构不同,中继间主要由活络定位盒组合而成,并直接利用混凝土管节的钢套延长制作中继环,无其他附加组件,每只油缸对应一只活络定位盒内,密封装置可在线更换,价格低廉、性能可靠、安拆方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建筑施工用的顶管中继间,尤其是一种装配式顶管中继间
技术介绍
在顶管施工中,顶管中继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特别是在长距离顶管施工中 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长距离顶管工程中,一般都要采用中继间,中继间技术是克服长 距离顶进施工巨大顶推力的关键技术措施之一。顶管施工因其中继间技术的成熟和广泛应 用,顶管法得到了迅速发展,涌现出一大批大直径、长距离的顶管工程。因顶管的不可预见性,影响顶力的随机因素较多,为安全起见,目前中继间的设计 通常都偏保守,设计中继间数目比实际投入使用的要多。现场施工中放置了多个中继间,但 实际真正使用的却很少,利用率不高,中继间的选用型式和设置数目直接影响着整个工程 的投资。中继间是做为施工临时措施,当管道顶通后,中继间的中继油缸、密封装置等均 须拆除,将中继间还原成管道,拆除掉的中继油缸、密封装置等最好能再次重复利用。现有 的大部分中继间都是单独采用全钢结构,不是通过对现有的管节的改造等制作而成,其中 继间制作成本较高,且现有的中继间中继油缸一端一般是焊接在中继间上,中继油缸位置 即已固定不好随便调整。当顶进贯通后,需要用电焊等对中继油缸等进行机械切割拆除,机 械切割会产生火花飞溅,有一定的安全隐患。由于管节内空间狭小,切割产生的大量烟尘还 会严重的污染管道内空气,进而影响切割施工人员的身体健康。此外,由于上述的设计一般 都偏保守,放置的中继间会较多,切割施工速度一般不会很快,要把所有的中继间全部切割 完毕,将耗时耗力,影响整体工期。密封装置保证中继间处管节外泥浆水流等不会在管节向 前移动时渗入管节内,但在中继间的频繁顶进过程中,密封装置特别容易磨损破坏,现有的 大部分顶管中继间密封装置在线更换困难,其更换的便捷性也是制约顶管施工效率的一个 瓶颈。基于此,针对现有的顶管中继间应进行改进设计或开发。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要提供一种装配式顶管中继间,用于解决现有的顶管中继间采用全钢结 构,制作成本较高,中继油缸焊接在中继间上无法随意调整,中继油缸等切割拆除不易,拆 除速度慢影响工期,存在火灾安全隐患并会产生的大量烟尘污染管道内空气,进而影响切 割施工人员的身体健康,密封装置在线更换困难等技术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装配式顶管中继间,包括前、后底板、 油缸活络定位盒、密封装置、配油管路、中继间外壳体,其特征点是中继间外壳体中间装有 底板油缸活络定位盒,油缸活络定位盒两端分别接触连接前、后底板,前底板与混凝土管节 基础连接在一起,起支撑中继油缸并给中继油缸提供反力;后底板与混凝土管节接触连接; 活络定位盒中装有中继油缸。中继间外壳体由混凝土管节上钢套延长而形成。后底板与混凝土管节之间设有密 封装置。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I)该装配式顶管中继间与传统中继间结构不同,活络定位盒是装配式顶管中继间的关键组件,每只中继油缸对应一只活络定位盒内,油缸活络定位盒可根据实际情况移动,起到活动定位的作用,油缸活络定位盒可方便的使中继油缸均匀分布并使各油缸保持同心。 油缸活络定位盒在顶管贯通后方便中继油缸的拆除,安拆方便,避免了管内切割,避免产生大量烟尘,安全防火,中继油缸拆除速度很快,其拆除速度超过传统中继间一倍以上,且拆除后的中继油缸还可重复利用。( 2 )密封装置保证该处管节外泥浆水流等不会在管节向前移动时渗入管节内,止水效果良好,在密封装置磨损破坏时不需要采取特殊的措施在常压下即可更换。(3)中继间外壳体由混凝土管节上钢套延长而形成,无其他附加组件,制作成本低廉,节省工程造价。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结构局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实例,进一步阐述本专利技术。应理解,这些实施实例仅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而不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专利技术讲授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专利技术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的装配式顶管中继间,包括前、后底板1,6、油缸活络定位盒2、 密封装置3、配油管路4、中继间外壳体5等。中继间外壳体5中间装有油缸活络定位盒2,油缸活络定位盒2两端分别接触连接前、后底板1,6,前底板I与 混凝土管节7基础连接在一起,后底板6与混凝土管节8接触连接;活络定位盒2中装有中继油缸。中继间外壳体5由混凝土管节上钢套延长而形成。后底板6与混凝土管节8之间设有密封装置3。底板I与混凝土管节接触连接在一起,起支撑中继油缸并给中继油缸提供反力。 活络定位盒2是装配式顶管中继间关键组件,每只中继油缸对应一只活络定位盒2内,油缸活络定位盒2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移动,起到活动定位的作用,油缸活络定位盒2可方便的使中继油缸均匀分布并使各油缸合力保持同心,在顶管贯通后油缸活络定位盒2拆除极其方便并还可重复利用。密封装置3止水效果良好,当密封装置3磨损破坏时在常压下即可更换。中继间外壳体5由混凝土管节上钢套延长而形成,无其他附加组件,节省工程造价。实施实例工程用Φ4640混凝土顶管施工,管道为国内最大直径顶管,单次顶进长度达 2039. 82m,为同直径最长距离顶管,工程全线皆为双线并行曲线顶进。如此长的距离如此大的口径的混凝土顶管顶进,后座总顶力极其巨大,需要中继间来接力顶进才能保证工程安全顺利的实施,根据设计计算,每70m 140m布置一只中继环,中继环数量较多。通过工程实践证明,在顶进施工过程之中,密封装置止水性能良好,且损坏后的密封装置都是在常压下进行更换,更换极其容易,顶进贯通后密封装置的拆除也极其方便。由 于本工程所采用的装配式顶管中继间采用了油缸活络定位盒,在管道贯通后,中继油缸的 拆除速度极快,具初步估计比传统中继间的拆除时间节省一半以上,且在拆除过程中未用 电焊等进行机械切割,全是人工手动拆除,安全防火可靠,拆除后的中继油缸经检验,都可 再次重复利用。此外,由于中继间是采用管节的钢套延长制作而成,极大的节省了工程造 价。总的来说,通过本工程的实施,本专利技术装配式顶管中继间很好的体现了价格低廉、性能 可靠、安拆方便的特点。权利要求1.一种装配式顶管中继间,包括前、后底板(1,6)、油缸活络定位盒(2)、密封装置(3)、 配油管路(4)、中继间外壳体(5),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继间外壳体(5)中间装有底板(I)油缸活络定位盒(2),油缸活络定位盒(2)两端分别接触连接前、后底板(1,6),前底板(I)与混凝土管节(7)基础连接在一起,起支撑中继油缸并给中继油缸提供反力;后底板(6)与混凝土管节(8)接触连接;活络定位盒(2)中装有中继油缸。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顶管中继间,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继间外壳体(5)由混凝土管节上钢套延长而形成。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顶管中继间,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底板(6)与混凝土管节(8)之间设有密封装置(3)。全文摘要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装配式顶管中继间,中继间外壳体中间装有底板油缸活络定位盒,油缸活络定位盒两端分别接触连接前、后底板,前底板与混凝土管节接触连接在一起,起支撑中继油缸并给中继油缸提供反力;后底板与混凝土管节接触连接;活络定位盒中装有中继油缸。油缸活络定位盒在顶管贯通后方便中继油缸的拆除,避免了管内切割,避免产生大量烟尘,安全防火,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装配式顶管中继间,包括前、后底板(1,6)、油缸活络定位盒(2)、密封装置(3)、配油管路(4)、中继间外壳体(5),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继间外壳体(5)中间装有底板(1)油缸活络定位盒(2),油缸活络定位盒(2)两端分别接触连接前、后底板(1,6),前底板(1)与混凝土管节(7)基础连接在一起,起支撑中继油缸并给中继油缸提供反力;后底板(6)与混凝土管节(8)接触连接;活络定位盒(2)中装有中继油缸。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耀良顾杨黄金明徐玉夏罗云峰张海峰徐冬宝毛海明白占伟陈晓晨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市基础工程有限公司上海市城市排水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