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齿齿轮的研磨方法及研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48232 阅读:19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提供一种提高外齿齿轮齿面的光洁度,降低伴随啮合产生的噪声的外齿齿轮的研磨方法和研磨装置。相对于外齿齿轮W的齿面,由压板120通过支撑按压薄膜研磨材料110,在此状态下外齿齿轮W相对薄膜研磨材料110在齿形方向上相对回转,同时外齿齿轮W在齿向方向振动,对齿面进行研磨。(*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在内齿齿轮的内侧与该内齿轮内接啮合的内接外齿齿轮的研磨方法以及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适于研磨用于内齿齿轮的中心位于外齿齿轮圆周内侧的齿轮传动装置的外齿轮的齿面的研磨方法和研磨装置。以往,具有在内齿齿轮的内侧与该内齿轮内接啮合的外齿齿轮,并且前述内齿齿轮的中心位于外齿齿轮圆周内侧的齿轮传动装置(相当于国际分类F16H1/32的传动装置)为已知技术。作为这种传动装置的代表性例子,为具有由第1轴、随该第1轴的回转而回转的偏心体、通过轴承安装于该偏心体上并可偏心回转的多个外齿齿轮、通过该外齿齿轮上由销构成的内齿内接啮合的内齿齿轮、通过仅将该外齿齿轮的自转成份取出的内销与前述外齿齿轮连接的第2轴构成的内接啮合行星齿轮构造。这种构造的以往例如图7及图8所示。此以往例通过将前述第1轴作为输入轴,同时,将第2轴作为输出轴,并将内齿齿轮固定,上述构造适用于减速机。在输入轴1上以所定的相位差(此例中为180°)嵌合有偏心体3a、3b。该偏心体3a、3b分别相对于输入轴1(中心O1)仅以偏心量e偏心(中心O2)。在各偏心体3a、3b上通过轴承4a、4b多列地安装有2枚外齿齿轮5a、5b。在这些外齿齿轮5a、5b上设有多个内滚子孔6a、6b,嵌入有内销7及内滚子8。外齿齿轮为两枚(多列)的目的主要是保持传递容量的增大、强度的维持和回转的平衡。在前述外齿齿轮5a、5b的外周上设有次摆线齿形或圆弧齿形的外齿9。这些外齿9与固定于壳体12上的内齿齿轮20内接嵌合。内齿齿轮20由在内周上沿轴线方向具有多个半圆状的销保持孔13的销保持环10、易回转地转动配合于前述销保持孔13中并且从销保持孔13露出的部分形成圆弧状齿形的外销11构成。贯通前述外齿齿轮5a、5b的内销7固定或嵌入输出轴2附近的缘部。输入轴1转1转时偏心体3a、3b转1转。通过这些偏心体3a、3b转1转,外齿齿轮5a、5b在输入轴1的周围进行摇动回转,但由于内齿齿轮20约束了其回转,外齿齿轮5a、5b在与此内齿齿轮20相内接的同时几乎只进行摇动。例如在外齿齿轮5a、5b的齿数为N、内齿齿轮20的齿数为N+1的场合,其齿数差N为1。因此,输入轴1每转1转,外齿齿轮5a、5b相对于固定于壳体12上的内齿齿轮20仅错动1齿(自转)。这意味着输入轴1的1转减速为外齿齿轮5a、5b的1/N转。这些外齿齿轮5a、5b的回转通过内滚子孔6a、6b及内销7(内滚8)的间隙将其摇动成份吸收,仅将自转成份通过该内销7向输出轴2传递。结果是得到最终减速比为-1/N(负数表示反向旋转)的减速。此外,这种内接啮合行星齿轮构造适用于目前各种减速器或增速器。例如,在上述构造中,在第1轴为输入轴,第2轴为输出轴的同时,将内齿齿轮固定,但也可以在第1轴作为输入轴,内齿齿轮作为输出轴的同时,通过将第2轴固定来构成减速器。还可以在这些构造中通过使输出、输入轴相反地转动来构成“增速器”。为使这种内接啮合行星齿轮机构体积小,负荷能力高,在持有啮合部或滑动部的部件中,内齿齿轮20必需具有高强度的特性,外齿齿轮5a、5b、外销11、内滚8、内销7、轴承4a、4b、偏心体3a、3b必需具有高强度及高硬度特性。通常,通过用具有这样特性的金属材料来制造上述部件。但是,由于具有高强度、高硬度特性的金属材料通常有比较高的磨擦系数,在使用了这样的金属材料的滑动接触面上,需要用油或油脂来润滑,由于润滑是通过在接触面上形成油膜来进行,因此需要在传动机构的接触面之间作出间隙。这些间隙是吸收动力传递时的弹性变形及部件的加工误差所必需的。这些间隙造成机构整体的游隙或间隙,造成一侧的回转不能立即成为另一侧的回转。以下将这种回应的延迟称为角度游移。由于这样的角度游移在传动机构作为例如工业机器人的关节等伴有正反回转的位置控制机构使用时,使其控制精度降低,因此前述间隙应该小到没有该角度游移。但是,从保持润滑油方面看该间隙小没有好处,结果,角度游移的降低与润滑性能的提高成为矛盾。另一方面,在滑动部分上形成磷酸盐保护膜等化学转换处理保护膜,降低滑动部分的磨擦系数为公知技术。这种化学转换处理保护膜并不是自身的磨擦系数低,而是由于在微小的凸凹中保持有多量的润滑油使磨擦系数降低。在传动机构的啮合、滑动接触面上可考虑形成上述公知的化学转换处理保护膜,但化学转换处理保护膜也有自身容易磨耗,保护膜在短时间内失效的缺点。在特愿昭60-271649号(特公平2-36825号公报、特许1623717号)中,提出了如下方案,即以提供减小传动机构的接触面的间隙,并能够长期稳定地维持润滑油保持的接触面构造及其制造方法为目的,在现齿形磨削的齿向方向及与该现磨削的齿向方向相交差的面(齿形方向)上形成凸凹面,并提出了以比此凸凹的高度要低的膜厚对保护膜施加化学转换处理的接触面。但是,这些公知的方法均为通过润滑油的存在(保持)来减少外齿齿轮与内齿齿轮的齿形接触面的磨擦系数,以实现高寿命、高效率,没有掌握使接触面平滑的构想。特别是由于化学转换处理保护膜自身不是低磨擦物质,而是通过在具有凸凹的保护膜间保持润滑油来获得低磨擦,如果过于平滑,将无法保持润滑油,因此接触面的表面的光洁度不会很好。在这种以往的传动机构中,由于是以通过润滑油的保持来降低磨擦系数为主要目的,不会积极地提高齿轮的齿面(接触面)的光洁度。因此,会有在外齿齿轮与内齿齿轮的外销啮合部伴随着滑动接触时,由于接触面的粗糙而生产滑动噪声及转动噪声的问题。此外,由于以上理由造成的滑动噪声大,外齿齿轮与内齿齿轮的间隙难以小于目前,这也是前述角度游移增大的原因。考虑到上述情况,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在降低外齿齿轮的齿啮合所产生的噪声的同时,通过所谓的流体润滑来防止接触部分的烧蚀,以降低与之相适应的角度游移的外齿齿轮的研磨方法及在实施这种方法时使用的研磨装置。本专利技术在外齿齿轮的研磨方法中,通过相对外齿齿轮的齿面,以推压部件支撑来按压研磨材料,在此状态下通过外齿齿轮的齿与薄膜研磨材料在齿形方向(齿的排列方向,即外齿齿轮的圆周方向)的相对滑动来解决上述课题。这种摇动内接啮合构造的外齿齿轮一般由包括齿根部分为圆弧形或次摆线齿形那样平滑的齿形形成,采用本专利技术,减少齿面的齿形方向的起伏及粗糙,能增加表面平滑度。由此,在齿与齿啮合情况下伴随滑动转动接触时,能够抑制滑动噪声及转动噪声的发生。此特性作为此种摇动内接啮合机构所要求的特性具有非常大的意义。此外,通过减小表面的粗糙度,在接触面间能够进行流体润滑。因此,不会产生烧蚀,可以减小齿与齿之间的间隙,在减少噪声的同时还可以降低角度游移。此外,在前述外齿齿轮的齿在齿向方向用成形砂轮进行研磨后,可以使用前述薄膜研磨材料进行齿形方向的按压研磨。这样,能够进行更高效率的研磨(权利要求2)。再者,在使用前述薄膜研磨材料进行齿形方向的按压研磨时,可以使前述外齿齿轮的齿相对薄膜研磨材料在齿向方向相对地振动。这样,能够使表面的光洁度进一步提高(权利要求3)。再者,可以将前述推压部件的推压面形成为比前述外齿齿轮的齿形的凹曲面曲率小的凸曲面,由该凸曲面将薄膜研磨材料按压于齿轮的齿面上。这样,特别能够有效地进行齿形的谷部齿面的研磨(权利要求4)。再者,通过使前述薄膜研磨材料相对于前述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外齿齿轮的研磨方法,其特征为:相对外齿齿轮的齿面,通过以推压部件支撑来按压薄膜研磨材料,在此状态下通过外齿齿轮的齿与薄膜研磨材料在齿形方向的相对滑动研磨齿面。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宫前和弘峰岸清次户井田孝石川哲三
申请(专利权)人:住友重机械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