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机动车(6)的可移动的、抗弯刚性的以及至少局部透明的、诸如车顶,特别是圆拱顶的壁元件(4)的开启和/或闭合装置(2),该开启和/或闭合装置(2)具有至少一支撑臂(8)和至少一支撑体(10),所述支撑臂(8)和支撑体(10)分别包括朝向可移动壁元件(4)的、可旋转地可固定或者固定在壁元件(4)上的第一端,以及背离可移动壁元件(4)的、可旋转地可固定或者固定在机动车结构(12)上的第二端,其中,通过旋转所述支撑臂(8)和支撑体(10),壁元件(4)至少由开启的功能位置可转移到闭合的功能位置,在开启的功能位置,可从外部进入和/或退出机动车内部空间并且壁元件(4)设置在机动车前部的区域内,在闭合的功能位置,机动车内部空间通过壁元件(4)朝外部闭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可移动的、抗弯刚性的以及至少局部透明的、诸如车顶,特别 是圆拱顶的壁元件的开启和/或闭合装置。
技术介绍
熟知的拱形玻璃车顶,其基本沿着机动车纵轴移动以开启和关闭。由此,缺点在 于,机动车的轮廓必须实现玻璃车顶的开启和闭合。在敞篷汽车中还已知一种不同于上述类型的开启和闭合装置,其中可折叠的车顶 储存在尾部区域中,用于闭合时就从尾部区域导引到车窗前部的上部区段上并且固定在那 里。在此缺点在于,这种设计结构只能对于可折叠的壁元件提供技术上有意义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用于可移动的、抗弯刚性的以及至少局部透明的壁 元件的开启和/或闭合装置,机动车内部空间通过壁元件可以简单地释放通行并且可再次 关闭。本专利技术的目的通过一种用于机动车的可移动的、抗弯刚性的以及至少局部透明 的、诸如车顶,特别是圆拱顶的壁元件的开启和/或闭合装置来实现,该开启和/或闭合装 置具有至少一支撑臂和至少一支撑体,所述支撑臂和支撑体分别包括朝向可移动壁元件 的、可旋转地能够固定或者固定在壁元件上的第一端,以及背离可移动壁元件的、可旋转地 能够固定或者固定在机动车结构上的第二端,其中,通过旋转所述支撑臂和支撑体,壁元件 至少由开启的功能位置可转移到闭合的功能位置,在开启的功能位置,可从外部进入和/ 或退出机动车内部空间并且壁元件设置在机动车前部的区域内,在闭合的功能位置,机动 车内部空间通过壁元件朝外部闭合。壁元件可例如包括机动车车顶。这个机动车车顶可构造为拱形玻璃车顶或塑料车 顶,并且包括环绕的、透明的车窗玻璃区域。机动车前部的区域可例如设置在客舱和机动车的前端之间。此外,该区域也可以 至少稍稍突出机动车前端。原则上可想到,支撑臂以及支撑体在任意方向上可旋转,以便将壁元件转移到开 启的功能位置或者闭合的功能位置并且固定在该功能位置中。但证明有利的是,至少一个 支撑臂以及至少一个支撑体的旋转在一与机动车纵向平面平行的平面中进行。由于壁元件通过旋转运动可以从开启的功能位置转移到闭合的功能位置,所以开 启和闭合基本上与机动车的轮廓无关。机动车结构可例如包括车身,车身元件或者包括设置在机动车内部空间中的模 块。原则上可想到,支撑臂的第二端以及支撑体的第二端在机动车的纵向方向上看以 相对于机动车前部相同的高度设置。但优选至少一个支撑臂和至少一个支撑体从机动车的 纵向方向上看相互间隔一定距离和/或至少一个支撑臂相对于机动车前部具有比至少一 个支撑体相对于机动车前部更小的间距。此外,支撑臂的第二端以及支撑体的第二端相对于机动车底部具有相同的或者不 同的间距。此外可想到,在壁元件从闭合功能位置转移到开启功能位置或者从开启功能位置 转移到闭合功能位置期间,至少一个支撑臂和至少一个支撑体具有同向的旋转方向或者相 反的旋转方向。至少一个支撑臂和至少一个支撑体在从第一端朝向第二端的方向上具有纵向延 伸尺寸。在此业已证明有利的是,至少一个支撑臂和至少一个支撑体具有相同的或者互相 不同的纵向延伸尺寸和/或至少一个支撑臂比至少一个支撑体具有更小的纵向延伸尺寸。如果支撑臂比至少一个支撑体具有更小的纵向延伸尺寸,并且支撑臂比至少一个 支撑体具有离机动车前部更小的距离,那么壁元件在从闭合功能位置移动到开启功能位置 期间围绕至少一个支撑臂的第一端倾翻。由此,壁元件旋转并且从水平布置朝着垂直布置 的方向旋转。这使得壁元件在开启功能位置不突出或者至少仅稍稍突出于机动车,由此减 少了在壁元件开启和闭合时的空间需求。原则上可想到,壁元件在开启功能位置相对闭合功能位置旋转近90°。但如果旋 转具有介于30°到80°之间,优选35°和70°,更优选为40°到60°的角度,则被证实旋 转是相宜且充分的。由此例如在一个机动车前面还存在其它机动车的机动车停车位置,能够开启以及 再次闭合壁元件,而不会碰到前面的机动车。此外业已证实有利的是,至少一个支撑体至少在壁元件的闭合功能位置组成机动 车的至少一个侧壁部分。此外,至少一个支撑体具有一特别包围空腔的外罩,用于承受作用的力的特别为 金属的支撑结构布置在该外罩中。当壁元件设置在开启功能位置中并且支撑体因此露出之前被覆盖的侧壁部分时, 通过使支撑体组成机动车的至少一个侧壁部分而让进入或退出机动车变得简单。由此进一 步让上车以及下车变得简单。由此,支撑体包括外罩,外罩具有空腔,由此可将支撑体设计得占用较大的空间, 而在此不必使其具有很大的重量。此外,在一种扩展设计方案中规定,至少一个支撑体在其第二端上包括支撑体支 承件,支撑体支承件特别通过滚子轴承组成。另外,至少一个支撑体可在其第二端上包括一 缓冲器件,该缓冲器件用其自由端固定在机动车结构上。开启运动或者闭合运动可以通过缓冲器件缓冲和避震。缓冲器件在这种情况下可 以包括弹簧。由此,通过用户以及弹性或柔性的运动实现壁元件的开启或闭合,这很吸引 人。此外被证实有利的是,壁元件通过至少一个支撑臂和至少一个支撑体被手动或者 被驱动地,特别是无级地从开启功能位置转移到闭合功能位置,和/或,至少一个支撑臂和/或至少一个支撑体通过驱动单元被马达驱动地,特别是电动地驱动。驱动单元可以例如是内燃机或者电动驱动装置。这个电动驱动装置可单独配属于 开启和/或闭合装置,或者使用现有的驱动单元,例如为燃料电池或者机动车电动机的内 燃机的驱动能量。此外被证实适宜的是,壁元件能够固定在通风位置中,在该位置中,在壁元件和机 动车内部空间之间形成缝隙。由此,机动车内部空间可以以简单的方式通风,从而不需要机动车的有待额外设 置的通风装置。在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例中,支撑臂的第二端抗扭地设置在驱动轴上,该驱动 轴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力传送部分,特别是齿轮,通过该齿轮并特别借助三角皮带和/或链 条,将力可从驱动单元的第二力传送部分传递到驱动轴上。原则上也可想到,支撑体可与驱动单元连接。但通过将支撑臂设置在仅仅用于脚 部空间的机动车前部区域内,力就可从驱动单元传送到驱动轴上,而本质上没有减小机动 车内部空间的容积。在最后所述的本专利技术思路的一种扩展设计中被证实有利的是,驱动单元的第二力 传送部分能够与驱动单元脱耦,并且可通过操作元件,例如栓钉来手动操作。由此,壁元件也能被手动地从闭合功能位置转移到开启功能位置,驱动单元应当 例如不传送任何能量到支撑臂上。由此形成了开启和/或闭合装置的冗余。此外被证实有利的是,壁元件在朝向机动车结构的边缘上包括至少一个传感器, 特别的是接触式传感器。至少一个传感器可例如包括防夹伤保护。由此避免开启和/或闭合装置夹住介于 壁元件和机动车结构之间的乘客。此外也可想到,传感器包括开启装置。例如可想到,接触式传感器识别触摸、手指 压力或者汽车使用者的电子钥匙,并且随后壁元件自动从开启功能位置转移到闭和功能位 置或者从闭合功能位置转移到开启功能位置。此外被证实有利的是,壁元件在朝向机动车结构的边缘包括至少一个密封件。然而密封件也可以设置在机动车结构的朝向壁元件的边缘上。此外已证实多余的是,在至少一个支撑臂的第一端和/或至少一个支撑体的第一 端上有可手动操作的解锁装置,其中可手动操作的解锁装置包括锥形部段,其至少部分围 绕解锁部段。由此,壁元件可从支撑臂和/或支撑体上移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机动车(6)的可移动的、抗弯刚性的以及至少局部透明的、诸如车顶,特别是圆拱顶的壁元件(4)的开启和/或闭合装置(2),该开启和/或闭合装置(2)具有至少一支撑臂(8)和至少一支撑体(10),所述支撑臂(8)和支撑体(10)分别包括朝向可移动壁元件(4)的、可旋转地可固定或者固定在壁元件(4)上的第一端,以及背离可移动壁元件(4)的、可旋转地可固定或者固定在机动车结构(12)上的第二端,其中,通过旋转所述支撑臂(8)和支撑体(10),壁元件(4)至少由开启的功能位置可转移到闭合的功能位置,在开启的功能位置,可从外部进入和/或退出机动车内部空间并且壁元件(4)设置在机动车前部的区域内,在闭合的功能位置,机动车内部空间通过壁元件(4)朝外部闭合。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F·恩格勒,C·金,R·肖,
申请(专利权)人: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