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变器及其散热通风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8475906 阅读:1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24 21: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逆变器及其散热通风系统,逆变器散热通风系统包括风道隔板以及设置在该逆变器的机柜上的出风口与入风口,出风口包括设置在机柜顶壁的第一出风口与第二出风口,入风口包括分别设置在机柜相对两侧壁上的第一入风口以及若干第二入风口,风道隔板的一端固定在逆变器的电抗模块上,而另一端固定在机柜的侧壁将相应侧壁上的若干第二入风口分割成上、下两部分,该若干第二入风口的上部分、第一出风口位于风道隔板的同一侧并与风道隔板形成电抗模块通风风道,该若干第二入风口的下部分、第一入风口、第二出风口位于风道隔板的另一侧并与风道隔板形成逆变模块通风风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保证逆变器始终在较高的效率下工作。(*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逆变器及其散热通风系统
本技术涉及一种逆变器及其散热通风系统。
技术介绍
散热效果是影响光伏逆变器效率的一个重要指标,尤其对于高功率密度的大功率光伏逆变器,散热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逆变器的功率器件性能,进而影响到逆变器的工作效率。目前现有的光伏逆变器为了提高散热效果,以增大机柜外形尺寸为代价;对逆变器内部发热器件并没有进行单独风道设计,容易引起热源的二次效应,造成风冷效果不够理本巨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针对大功率光伏逆变器设计开发出了相应的散热通风系统,从风道设计,进风口分配,发热元器件风量需求分析等方面改善大功率光伏逆变器散热效果,从而在保证整机外形尺寸较小的情况下,改善发热器件的热情况,保证逆变器始终在较高的效率下工作。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逆变器散热通风系统,其包括风道隔板以及设置在该逆变器的机柜上的出风口与入风口,该出风口包括设置在该机柜顶壁的至少一个第一出风口与至少一个第二出风口,该入风口包括分别设置在该机柜相对两侧壁上的至少一个第一入风口以及若干第二入风口,该风道隔板的一端固定在该逆变器的电抗模块上,而另一端固定在该机柜的侧壁将相应侧壁上的该若干第二入风口分割成上、下两部分,该若干第二入风口的上部分、该至少一个第一出风口位于该风道隔板的同一侧并与该风道隔板形成一个电抗模块通风风道,该若干第二入风口的下部分、该至少一个第一入风口、该至少一个第二出风口位于该风道隔板的另一侧并与该风道隔板形成一个逆变模块通风风道。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该散热通风系统还包括设置在该至少一个第一出风口处的至少一个电抗模块风机,该至少一个电抗模块风机处于该电抗模块通风风道中。本技术还提供逆变器,其包括机柜、固定在该机柜内的电抗模块、逆变模块以及设置在该机柜上的散热通风系统,该散热通风系统包括风道隔板以及设置在该机柜上的出风口与入风口,该出风口包括设置在该机柜顶壁的至少一个第一出风口与至少一个第二出风口,该入风口包括分别设置在该机柜相对两侧壁上的至少一个第一入风口以及若干第二入风口,该风道隔板的一端固定在该电抗模块上,而另一端固定在该机柜的侧壁将相应侧壁上的该若干第二入风口分割成上、下两部分,该若干第二入风口的上部分、该至少一个第一出风口位于该风道隔板的同一侧并与该风道隔板形成一个电抗模块通风风道,该若干第二入风口的下部分、该至少一个第一入风口、该至少一个第二出风口位于该风道隔板的另一侧并与该风道隔板形成一个逆变模块通风风道,该电抗模块固定于该电抗模块通风风道中,该逆变模块固定于该逆变模块通风风道中。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该电抗模块和该逆变模块沿平行于该机柜的顶壁的方向并行排列。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该散热通风系统还包括设置在该至少一个第一出风口处的至少一个电抗模块风机,该至少一个电抗模块风机处于该电抗模块通风风道中。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逆变模块包括至少一个逆变单元,所述逆变单元包括依次相通的逆变单元进风口、逆变模块风机、散热器、引风罩和逆变单元出风口,该逆变单元的进风口与第一入风口和所述第二入风口的下部相通,该逆变单元的出风口通过集风罩连接所述第二出风口。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该电抗模块包括若干电抗单元,每个电抗单元由至少一个电抗封装形成,该若干电抗单兀沿垂直于该机柜的顶壁的方向垂直排列。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每个电抗单元配有电抗罩与罩盖,该罩盖封合该电抗罩,该电抗单元收容在该电抗罩内。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该至少一个电抗模块风机固定在垂直排列的若干电抗单元中的位于顶部的电抗单元上。本技术的优点在于针对逆变器内部的主要发热器件进行模块布置并分别对其设计了风道,发热器件风道的单独设计保证了各器件的良好散热效果,保证了各器件的连续工作时间和效率;根据不同发热器件发热量的大小,将两风道共用进风口进行分割,这样不仅可以更好的分配风量,还可以避免由于功率模块所用风机风量大将电抗模块产生的热量回吸到功率模块,这样会严重影响功率模块的散热效果;由于功率模块是主要的发热器件,故增加了功率模块风道的进风口以保证进风量,功率模块可以从机柜前门和后门上开得进风口得到所需要的风量。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较佳实施方式提供的逆变器散热通风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I中逆变器散热通风系统的左视图。图3为图I中逆变器散热通风系统的右视图。图4为图I中逆变器散热通风系统的俯视图。主要符号说明逆变模块I、机柜10、第一出风口 81、第二出风口 91、第一入风口 6、第二入风口 7、电抗模块风机8、风道隔板5、集风罩2。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本技术的逆变器散热通风系统设计方案,利用该方案设计的风道散热系统能够很好的对逆变器中的主要热源进行散热,能够保证器件在合适的温度下稳定工作,进而保证逆变器的工作效率。请一并参阅图I、图2、图3及图4,其为本技术较佳实施方式提供的逆变器散热通风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I为本技术实施例逆变器散热通风系统的内部风道图。 对与本技术相关度很小的空开模块、滤波模块和输出模块进行了隐藏,这些模块位于机柜10的下部。图I中显示的是机柜10上部分的内部结构图即本技术涉及到的两风道系统一电抗模块风道和逆变模块风道。逆变器包括机柜10以及设置在该机柜10上的逆变器散热通风系统。该散热通风系统包括开设在机柜10的顶壁的至少一个第一出风口 81与至少一个第二出风口 91,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出风口 81与第二出风口 91均以两个为例进行举例说明;分别开设在该机柜10相对两侧壁上的至少一个第一入风口 6以及若干第二入风口 7,在本实施方式中, 第一入风口 6以两个为例进行举例说明,第二入风口 7以六个为例进行举例说明;分别设置在两个第一出风口 81处的两个电抗模块风机8 ;风道隔板5,风道隔板5的一端固定在该逆变器的电抗模块上,而另一端固定在该机柜10的侧壁将相应侧壁上的六个第二入风口 7分割成上下两部分,上部分的第二入风口 7的数量为两个,下部分的第二入风口 7的数量为四个。上部分的两个第二入风口 7、两个第一出风口 81以及两个电抗模块风机8位于该风道隔板5的同一侧并形成一个电抗模块通风风道,当然,两个电抗模块风机8也可以不设置,其用于加强通风力度;上部分的两个第二入风口 7作为电抗模块通风风道的整体进风口,两个第一出风口 81作为电抗模块通风风道的整体出风口。下部分的四个第二入风口 7、两个第一入风口 6、两个第二出风口 91形成一个逆变模块通风风道;下部分的四个第二入风口 7、两个第一入风口 6作为逆变模块通风风道的整体进风口,两个第二出风口 91作为逆变模块通风风道的整体出风口。机柜10内收容有逆变模块I,该逆变模块I固定在该逆变模块通风风道中,所述逆变器包括收容在机柜10内的电抗模块和逆变模块I,所述电抗模块和逆变模块I沿平行于该机柜10的顶壁的方向并行排列,所述电抗模块固定于电抗模块通风风道中,所述逆变模块I固定于所述逆变模块通风风道中。所述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逆变器散热通风系统,其包括设置在该逆变器的机柜上的出风口与入风口,其特征在于,该出风口包括设置在该机柜顶壁的至少一个第一出风口与至少一个第二出风口,该入风口包括分别设置在该机柜相对两侧壁上的至少一个第一入风口以及若干第二入风口,该散热通风系统还包括风道隔板,该风道隔板的一端固定在该逆变器的电抗模块上,而另一端固定在该机柜的侧壁将相应侧壁上的该若干第二入风口分割成上、下两部分,该若干第二入风口的上部分、该至少一个第一出风口位于该风道隔板的同一侧并与该风道隔板形成一个电抗模块通风风道,该若干第二入风口的下部分、该至少一个第一入风口、该至少一个第二出风口位于该风道隔板的另一侧并与该风道隔板形成一个逆变模块通风风道。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陶高周张国旗牛孝先周杰
申请(专利权)人: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