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中的数控编程方法的特征在于,具有:加工单元编辑步骤,在该步骤中,按照输入对构成第1加工程序的多个加工单元中的至少一个加工单元进行编辑,生成编辑加工单元,所述第1加工程序是基于第1原材料形状模型和产品形状模型而生成的;第2非编辑加工单元生成步骤,在该步骤中,基于构成所述第1加工程序的多个加工单元中的除了所述编辑加工单元以外的加工单元即第1非编辑加工单元,生成第2非编辑加工单元,其中,第2非编辑加工单元所对应的加工形状模型与所述编辑加工单元所对应的加工形状模型不重复;以及第2加工程序生成步骤,在该步骤中,生成具有所述编辑加工单元和所述第2非编辑加工单元的第2加工程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自动生成对工作机械进行控制的数控装置所执行的加工程序的数控编程方法、数控编程装置、用于执行数控编程方法的程序、及执行该程序的数控装置。
技术介绍
在使用工作机械将工件加工成产品形状的情况下,首先,作业者使用CAD(Computer Aided Design:计算机辅助设计)装置,生成表示目标产品形状的CAD数据。接着,作业者根据CAD数据确定各加工部分的加工步骤,通过手动或CAM (ComputerAidedManufacturing :计算机辅助制造)装置,生成加工程序。接着,作业者将加工程序输入至数控装置,将工件设置在工作机械上。另外,作业者利用数控装置进行要使用的刀具的预置或刀具偏移量等的设定,将刀具安装在工作机械上。然后,作业者通过使数控装置开始执行加工程序,从而数控装置对工作机械进行控制,将工件加工成产品形状。近年来,尽可 能地实现上述各工序的自动化,并且尝试将作业者积蓄的技术技巧反映在加工中。作为现有的制造数据生成方法,存在下述方法,S卩,在求出可合并为一个的加工特征之后,求出合并后的加工特征下的加工步骤,然后,按照求出的加工步骤,变换为制造数据(例如,专利文献I)。另外,作为现有的加工路径生成方法,存在下述方法,即,在根据部件的3维CAD数据提取出全部的加工部位之后,基于提取出的加工部位的形状特征,对加工特征及加工方向进行编辑及优化,确定加工步骤,然后,根据所确定的加工步骤生成加工路径(例如,专利文献2)。专利文献I :日本特开2008 - 9806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2002 - 268718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但是,在专利文献I或专利文献2公开的技术中,由于只是对加工特征或加工方向的编辑进行辅助,因此,对于已编辑的加工特征以外的加工特征不进行任何处理,而生成加工路径。由此,存在生成像加工区域不必要地重复这样的加工效率差的加工路径的问题。本专利技术中的数控编程方法的特征在于,具有加工单元编辑步骤,在该步骤中,按照输入对构成第I加工程序的多个加工单元中的至少一个加工单元进行编辑,生成编辑加工单元,所述第I加工程序是基于第I原材料形状模型和产品形状模型而生成的;第2非编辑加工单元生成步骤,在该步骤中,基于构成所述第I加工程序的多个加工单元中的除了所述编辑加工单元以外的加工单元即第I非编辑加工单元,生成第2非编辑加工单元,其中,第2非编辑加工单元所对应的加工形状模型与所述编辑加工单元所对应的加工形状模型不重复;以及第2加工程序生成步骤,在该步骤中,生成具有所述编辑加工单元和所述第2非编辑加工单元的第2加工程序。本专利技术中的数控编程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输入部;加工单元编辑部,其按照来自所述输入部的输入,对构成第I加工程序的多个加工单元中的至少一个加工单元进行编辑,生成编辑加工单元,所述第I加工程序是基于第I原材料形状模型和产品形状模型而生成的;第2非编辑加工单元生成部,其基于构成所述第I加工程序的多个加工单元中的除了所述编辑加工单元以外的加工单元即第I非编辑加工单元,生成第2非编辑加工单元,其中,第2非编辑加工单元所对应的加工形状模型与所述编辑加工单元所对应的加工形状模型不重复;以及第2加工程序生成部,其生成具有所述编辑加工单元和所述第2非编辑加工单元的第2加工程序。本专利技术中的数控程序的特征在于,使计算机处理以下步骤加工单元编辑步骤,在该步骤中,按照输入对构成第I加工程序的多个加工单元中的至少一个加工单元进行编辑,生成编辑加工单元,所述第I加工程序是基于第I原材料形状模型和产品形状模型而生成的;第2非编辑加工单元生成步骤,在该步骤中,基于构成所述第I加工程序的多个加工单元中的除了所述编辑加工单元以外的加工单元即第I非编辑加工单元,生成第2非编辑加工单元,其中,第2非编辑加工单元所对应的加工形状模型与所述编辑加工单元所对应的加工形状模型不重复;以及第2加工程序生成步骤,在该步骤中,生成具有所述编辑加工单元和所述第2非编辑加工单元的第2加工程序。本专利技术中的数控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存储部,其存储上述数控程序,该数控装置通过执行所述数控程序而对外部的工作机械进行控制。专利技术的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即使在作业者对加工单元进行了编辑的情况下,也可以生成加工效率高的加工程序,而不会出现加工区域不必要地重复的情况。附图说明图I表示使用实施方式I中的数控装置编程装置I而成的加工系统的框图。图2是用于说明原材料形状40、产品形状41及加工形状42a、42b的例子的图。图3是加工单元的框图。图4是表示加工单元的数据内容的图。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I中的数控编程装置I的结构的框图。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I中的数控编程装置I的处理概要的流程图。图7是实施方式I中的产品形状的实体模型300的斜视图。图8是实施方式I中的原材料形状的实体模型301的斜视图。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I中的原材料形状生成部209的处理的流程图。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I中的产品形状配置部206的处理的流程图。图11是实施方式I中的产品形状的实体模型300及原材料形状的实体模型301的剖视图。图12是表示实施方式I中的加工剖面形状生成部214的处理的流程图。图13是用于说明从产品形状的实体模型300生成车削包含形状的实体模型322的过程的图。图14是用于说明从车削包含形状的实体模型322生成车削加工剖面形状332的过程的图。图15是用于说明从车削加工剖面形状的平面模型332生成车削正面加工剖面形状的平面模型340、车削背面加工剖面形状的平面模型341、第I工序车削外径加工剖面形状的平面模型344、第2工序车削外径加工剖面形状的平面模型345、第I工序车削内径加工剖面形状的平面模型346、及第2工序车削内径加工剖面形状的平面模型347的过程的图。图16是用于说明从原材料形状的实体模型301生成加工形状的实体模型350及铣削加工形状的实体模型351的过程的图。图17是表示加工剖面形状生成部214在图12的S407中进行的处理的流程图。图18是表示加工剖面形状生成部214在图12的S408中进行的处理的流程图。图19是用于说明从车削外径加工剖面形状的平面模型342生成第I工序车削外径加工剖面形状的平面模型344和第2工序车削外径加工剖面形状的平面模型345的过程的图。图20是表示加工剖面形状生成部214在图12的S409中进行的处理的流程图。图21是用于说明从车削内径加工剖面形状的平面模型343生成第I工序车削内径加工剖面形状的平面模型346和第2工序车削内径加工剖面形状的平面模型347的过程的图。图22是表示实施方式I中的加工单元生成部216的处理的流程图,相当于图6的S 106。图23是用于说明生成第I工序的车削正面加工单元352和第2工序的车削背面加工单元354的过程的图。图24是用于说明生成第I工序的车削棒材外径加工单元356、第2工序的车削棒材外径加工单元358、第I工序的车削棒材内径加工单元360、及第2工序的车削棒材内径加工单元362的过程的图。图25是用于说明生成第I工序的孔加工单元378a至378d、第2工序的孔加工单元378e至378 j、及第2工序的面加工单元383a至383h的过程的图。图26是表示实施方式I中的加工程序生成部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松原晋,岩崎隆至,入口健二,松浦真人,田坂壮史,
申请(专利权)人: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类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