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贾庭玉专利>正文

多功能光电转换变色鱼漂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457586 阅读:4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22 14:01
多功能光电转换变色鱼漂,涉及一种钓鱼设备,具体涉及一种多功能光电转换变色鱼漂,解决现有鱼漂在夜间使用时需要靠灯光照射鱼漂,来判断鱼是否咬钩,并且给钓鱼者带来不便的同时存在使用时间短的问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主要由下漂、上漂、漂尾、电池、电路板和发光二极管组成,下漂与上漂螺纹连接,所述上漂或漂尾处涂有荧光粉,上漂上设有第一感应点,该第一感应点通过导线或导电碳浆漆与电路板连接,漂尾粘接在上漂的上端,漂尾上或上漂的上端部设有第二感应点,该第二感应点通过导线与发光二极管连接,电路板位于上漂内,发光二极管与电路板焊接。本新型鱼漂不但耗能低,面对垂钓者可在任何使用过程中都能可视到光电转换变色鱼漂的所处位置。(*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多功能光电转换变色鱼漂
本技术涉及一种钓鱼设备,具体涉及一种多功能光电转换变色鱼漂。
技术介绍
我国地域辽阔,江河湖泊及水库占有较大的面积。这就给钓鱼爱好者创造了方便的条件。但是,根据鱼的属性,其白天喜欢在深水中游玩,夜晚潜出水面及浅水中捕食,所以,钓鱼的最佳时间是在夜晚,然而夜晚需要灯光照射鱼漂,来判断鱼是否咬钩,这就给钓鱼者带来了不便。目前,国内市场上常见的是靠荧光体发光的鱼漂,此种鱼漂也需要靠灯光照射,方能维持半小时左右。此种鱼漂使用时需要灯光的配合,极其不方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为解决现有鱼漂在夜间使用时需要靠灯光照射鱼漂,来判断鱼是否咬钩,并且给钓鱼者带来不便的同时存在使用时间短的问题,提供一种多功能光电转换变色鱼漂,其结构简单,耗能低,面对垂钓者可在任何使用过程中都能可视到光电转换变色鱼Vtk ο多功能光电转换变色鱼漂,主要由下漂、上漂、漂尾、电池、电路板和发光二极管组成,下漂与上漂螺纹连接,所述上漂或漂尾处涂有荧光粉,上漂上设有第一感应点,该第一感应点通过导线或导电碳浆漆与电路板连接,漂尾粘接在上漂的上端,漂尾上或上漂的上端部设有第二感应点,该第二感应点通过导线与发光二极管连接,电路板位于上漂内,发光二极管与电路板焊接。本专利技术的工作原理本专利技术所述的鱼漂在入水或者鱼咬钩时,拉动鱼漂,使鱼漂上的感应触点触水,导通电源发光的同时,浸涂在鱼漂上漂的荧光粉或注塑在漂体及生产制作LED发光管时,将夜光原料加入其中的夜光漂体和夜光发光管在吸光和蓄光工作,当鱼漂的发光感应点离开水面电子发光功能停止时,漂体上的夜光部位因受到电能光的充分蓄光,可接替发出夜明光,这两种发光交替转换的使用目的耗能低。当使用鱼漂入水发光功能待钓时,荧光粉吸光过程长、蓄光更充足,鱼漂离开水面后电子发光功能停止工作,上漂中的夜光部位在一定时间可发出强的夜明光,这种转换发光功能使用的目的,不但耗能低,面对垂钓者可在任何使用过程中都能可视到光电转换变色鱼漂的所处位置。当使用鱼漂的咬钩发光功能待钓时,荧光粉发出的夜明光是供垂钓都可视的参照光,鱼咬钩时拉动浮漂,使电子功能感应触点触水导通电源,发出更强的电能光、多种色彩呈现,达到了鱼咬钩时多彩变色的目的。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多功能光转换变色鱼漂结构简单,配有多种规格的漂尾,可与同一种下漂随意组合,昼夜两用,使用方便;电池用完后,垂钓者可自行更换电池;所述的鱼漂靠水导电,电源接通而发光,出水时自行断电无须开关控制,节约电能;二、鱼漂发光管可选多种颜色,垂钓者可根据需要自行选配,当使用多支鱼漂时,水域内可呈现多种颜色,既便于使用时准确判断鱼儿是否咬钩,又给人们一种色彩绚丽、美的艺术享受。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所述的多功能光电转换变色鱼漂的上漂为柱形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所述的多功能光电转换变色鱼漂的上漂为流线型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流线型多功能光电转换变色鱼漂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的流线型多功能光电转换变色鱼漂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球型多功能光电转换变色鱼漂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多功能光电转换变色鱼漂的电路原理图;图7是本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球型多功能光电转换变色鱼漂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下漂,2、上漂,3、漂尾,4、电池夹,5、电池,6、电路板,7、发光二极管,8、密封圈,a、第一感应点,b、第二感应点。具体实施方式如图I至图5所示,本技术的多功能光电转换变色鱼漂,主要由下漂I、上漂 2、漂尾3、电池夹4、电池5、电路板6、发光二极管7和密封圈8组成,下漂I与上漂2螺纹连接,所述上漂2或漂尾3处涂有荧光粉9,上漂2上设有第一感应点a,该第一感应点a通过导线或导电碳浆漆与电路板6连接,漂尾3粘接在上漂2的上端,其可以是导光纤维或透明塑料制成,漂尾3上或上漂2的上端部设有第二感应点b,该第二感应点b通过导线与发光二极管7连接,电池5位于电池夹4内,电池夹4与电路板6焊接,电路板6位于上漂2 内,发光二极管7与电路板6焊接,密封圈8套在上漂2的下端,位于下漂I与上漂2的连接处,用于下漂I与上漂2之间的密封连接,保护电路板6及电池5,延长电子器件的使用寿命O上述电路板6插入上漂2的下端内部,并与其粘接;电池夹4露于上漂2下端的外部,便于更换电池夹4内部的电池5。上漂2与下漂I也可以一体成形制造。如图3至图5所示,本技术的多功能光电转换变色鱼漂,其中图3和图4中上漂2的上表面涂有荧光粉,图5中的变色鱼漂中上漂2和漂尾3处涂有荧光粉,其沿漂尾3 向上漂2的方向看,第二感应点b的位置高于第一感应点a的位置。结合图6所示的电路图,该电路由第一三极管Tl、第二三极管T2、电源S和发光二极管D组成,电源S即为钓鱼漂结构中的电池5,发光二极管D即为钓鱼漂结构中的发光二极管7,钓鱼漂结构中的第一感应点a与第二三极管T2电连接,第二感应点b与发光二极管D电连接。在钓鱼漂不使用时,或者在钓鱼漂没有进入水面时,第一感应点a与第二感应点b 之间是开路的,第一三极管Tl与第二三极管T2均处于截止状态,发光二极管D不发光。当钓鱼漂投入水面后,根据风浪大小的影响,通过调节钓鱼竿铅坠的重量,可以使第一感应点 a单独进入水面以下,也可以使第一感应点a与第二感应点b同时进入水面以下。前者在鱼儿咬钩时,第二感应点b进入水面以下,两个感应点通过水导电后,使第一三极管Tl与第二三极管T2均导通,点亮发光二极管D ;后者因两个感应点同时入水导通,使发光二极管D 处于长明状态,当鱼儿咬钩时清晰可见。由于前者的使用方法只有在鱼儿咬钩时,发光二极管D才点亮发光,所以,前者比后者耗电低,且对鱼儿是否咬钩判断准确快捷。本技术的上漂2有多种结构形式,如流线型、柱型等,流线型漂尾的规格有粗细之分,例如,图2中漂尾的规格为直径I. 5mm,图3中漂尾的规格为直径2. 5 mm ;下漂I也有多种结构形式,如图3中的流线型,图5中的球型等。其中,任一种结构形式的上漂2可与流线型的下漂I进行随意组合,柱型的上漂2还可与球型的下漂I进行组合,如图5的结构。本技术的多功能光电转换变色鱼漂,可以满足使用者随意组合使用的要求, 使用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不同形状的上漂,比如,在风浪比较小的情况下,可以选择图2所示的外形美观小巧的流线型上漂;进行海钓时,由于风浪比较大,可以选择图4所示的体积大、重量大的鱼漂,其可以抵挡海浪导致的鱼漂摇摆。通常情况下,图I至图3所示的鱼漂适于水库或小型养鱼池中使用,图4至图6所示的鱼漂适于江河湖海中使用。如图7所示,本技术的多功能光电转换变色鱼漂,其为一体成形制造,在下漂 I的内部设有多组电路板,在上漂2的内部设有多个发光二极管7,二极管可以是不同颜色或相同颜色的,使用时,可以使亮度增大,色彩鲜明,易于判断鱼儿是否咬钩。总之,本技术的多功能光电转换变色鱼漂是一种亮度大、色彩鲜明、配有多种规格漂尾且可以随意组合的昼夜两用的电子发光钓鱼漂,其在使用时,可以是鱼儿咬钩就发光,也可以是下水后就一直发光,其结构形式不限于上述实施例中所列举的结构。权利要求1.多功能光电转换变色鱼漂,所述鱼漂主要由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多功能光电转换变色鱼漂,所述鱼漂主要由下漂(1)、上漂(2)、漂尾(3)、电池(5)、电路板(6)和发光二极管(7)组成,所述下漂(1)与上漂(2)螺纹连接,其特征是,所述上漂(2)或漂尾(3)处涂有荧光粉(9),上漂(2)上设有第一感应点(a),所述第一感应点(a)通过导线或导电碳浆漆与电路板(6)连接,漂尾(3)粘接在上漂(2)的上端,在漂尾(3)的上端或者上漂(2)的上端部设有第二感应点(b),所述第二感应点(b)通过导线与发光二极管(7)连接,电池(5)位于电池夹(4)内,电池夹(4)与电路板(6)焊接,电路板(6)位于上漂(2)内,发光二极管(7)与电路板(6)焊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贾庭玉
申请(专利权)人:贾庭玉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