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肖伯文专利>正文

育秧盘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457431 阅读:211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22 13: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育秧盘,包括底板和围设在底板四周的侧壁,底板的反面设有第一加强筋,其特征在于,侧壁包括沿长边方向延伸的第一侧壁和沿短边方向延伸的第二侧壁,沿长边方向延伸的第一侧壁和沿短边方向延伸的第二侧壁的交接处设有第一加强件。解决现有技术中育秧盘易变形的技术问题。(*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育秧盘
本技术涉及育秧工具领域,特别地,涉及一种育秧盘。
技术介绍
现有的水稻育秧及移植技术主要采用育秧盘进行育秧,待秧苗长成后,通过抛洒的方式均匀地将秧苗移植在田地里,这种育秧技术可以利用机械育秧,大大降低了人的劳动力度,工作效率大大增强。现有的育秧盘一般分为硬质育秧盘和软质育秧盘。软质育秧盘成本较低,但使用起来不方便;硬质育秧盘结实,使用方便,但是成本偏高。现有的硬质育秧盘一般为矩形盘体,包括矩形底板和围设在矩形底板正面四边的侧壁,底板上分布有若干小孔,供透气透水。由于育秧盘中心的承重较大,现有硬质育秧盘容易变形;现有技术中为了提高育秧盘强度,从而使其能够长久使用,一般采用增加育秧盘的厚度,导致育秧盘的成本偏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育秧盘,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育秧盘易变形的技术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育秧盘,包括底板和围设在底板四周的侧壁,底板的反面设有第一加强筋,其特征在于,侧壁包括沿长边方向延伸的第一侧壁和沿短边方向延伸的第二侧壁,沿长边方向延伸的第一侧壁和沿短边方向延伸的第二侧壁的交接处设有第一加强件。进一步地,第一加强件包括支撑件和第二加强筋,第二加强筋设于侧壁和支撑件之间。进一步地,底板上设有沿长边方向延伸的第一凸棱和沿短边方向延伸的第二凸棱;第一凸棱和第二凸棱的交接处设有小孔。进一步地,第一凸棱和第二凸棱围成的形状为矩形。进一步地,侧壁包括位于其上沿的第一翻边,侧壁上还设置有提高第一翻边强度的第三加强筋。进一步地,第一侧壁还设有第二加强件。进一步地,第一加强筋包括菱形加强筋和矩形加强筋。进一步地,菱形加强筋为双线交错分布;矩形加强筋为单线交错分布。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提供的育秧盘,在沿长边方向延伸的第一侧壁和沿短边方向延伸的第二侧壁的交接处设有第一加强件,加强件能增强育秧盘侧壁的承重能力,解决了育秧盘侧壁易断裂或变形的技术问题。除了上面所描述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之外,本技术还有其它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参照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图图图图图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技术可以由权利要求限定和覆盖的多种不同方式实施。参照图I和图2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育秧盘,优选为硬质育秧盘,整体质量为500g。育秧盘包括底板10和围设在底板四周的侧壁20。底板10和侧壁20围成的置容空间供放置秧苗。所述侧壁20包括沿长边方向延伸的第一侧壁21和沿短边方向延伸的第二侧壁22。所述沿长边方向延伸的第一侧壁21和沿短边方向延伸的第二侧壁22的交接处设有第一加强件30。第一加强件30起到支撑育秧盘的作用。育秧盘需放置在育秧机械上进行育秧,在侧壁20边角处设第一加强件30,使育秧盘的承重能力更大。所述底板10的正面11上设有沿长边方向延伸的第一凸棱111和沿短边方向延伸的第二凸棱112,第一凸棱111和第二凸棱112的交接处设有小孔113。现有技术中,在底盘上直接设有小孔,小孔边缘的底盘非常容易破裂,导致秧苗泄漏,为了增强小孔113边缘的强度,本技术在小孔113位置设置了交错的第一凸棱111和第二凸棱112,使小孔113不容易破裂。底板10 的反面12设有第一加强筋121,第一加强筋121均匀分布在底板10上,分散了底板10的重量,增大了底板10的强度;同时使用第一加强筋121减少了制备育秧盘的原料,减轻了重量又节约了成本。参照图I所示,第一凸棱111和第二凸棱112围成的形状优选为矩形,便于加工制造;同时小孔113的密度更高,分布更均匀,秧苗置于育秧盘后,透气透水效果更好。参照图2和图6所示,第一加强件30包括支撑件31和第二加强筋32,所述第二加强筋32设于侧壁和支撑件31之间。支撑件31起到支撑育秧盘的作用。第二加强筋32设于侧壁20与支撑件31之间,起加固支撑件31的作用。参照图2所示,侧壁20包括位于其上沿的第一翻边23,供用户方便的拿取或放置育秧盘。所述侧壁20上还设置有提高所述第一翻边23强度的第三加强筋24,使侧壁20具有更强的承重能力。侧壁20的第一翻边23宽于底盘10,便于育秧盘的拿取和安放。参照图2、图4和图6所示,侧壁20中第一侧壁21上设有第三加强筋24,第三加强筋24的数量为双数,优选为6个,均勻分布在第一侧壁21上。其中靠近第一侧壁21中间位置的两个第三加强筋24,其中间还设有第二加强件211。由于底板的中心位置的承重4能力较大,第一侧壁21的中间位置若没有固定的支撑,容易产生塌陷。第二加强件211能起到支撑育秧盘的作用,防止底板10的中心位置承重过大,导致育秧盘塌陷的问题。同时在第二加强件211附近设置的第三加强筋24能辅助第二加强件211起到加强育秧盘承重能力的作用。参照图2和图6所示,第一加强筋121包括菱形加强筋121a和矩形加强筋121b。 矩形加强筋121b为单线相互交错分布,单线交错分布是将第一加强筋121按照横向和纵向均匀的分布在底板的反面,形成矩形,起到加固育秧盘底板的作用。菱形加强筋121b为双线相互交错分布,双线交错分布为在矩形加强筋121b内部设有两条斜向分布的第一加强筋121,该斜向分布的第一加强筋121与邻近的斜向第一加强筋121组成菱形得到菱形加强筋121a。菱形加强筋121a可以辅助矩形加强筋121b,起到加强底板承重性能的作用。矩形加强筋121b和菱形加强筋121a均固定在底盘10的反面12,并与侧壁20相连接,保证第一加强筋121的的稳定性。参照图3所示,沿短边方向延伸的第二侧壁22中,第三加强筋24的数量为单数, 优选为5个,由于底板10中间的承重最大,为了加强底板10中间位置的承重能力,在第二侧壁22的中间位置设置一个第三加强筋24,同时在第二侧壁22的左右两端各设置数量相等的第三加强筋24,保证育秧盘两边的承重能力相等,使育秧盘上的重量得到分散,加大了育秧盘的承重能力。5个第三加强筋24能充分满足第二侧壁22的强度需要,若减少加强片则育秧盘承重能力降低。参照图5所示,底板10的正面11的中间部位设有可供标示的标识区40,可标示育秧板的型号、厂家、商标或者秧苗的种类、育秧日期等信息,为区分育秧盘提供方便。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技术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根据本技术的育秧盘,在沿长边方向延伸的第一侧壁21和沿短边方向延伸的第二侧壁22的交接处设有第一加强件30,第一加强件30能增强育秧盘侧壁20交接处的承重能力,解决了侧壁20交接处易变形或断裂的问题。同时在第一侧壁21的中间位置设有第二加强件211,由于长边方向的第一侧壁21受力更大,第二加强件211增强了第一侧壁 21的强度。第一侧壁21和第二侧壁22上均设有提高所述第一翻边23强度的第三加强筋 25,使侧壁20的抗压和抗拉伸能力更强,具有更大的强度。根据本技术的育秧盘,在底板10的正面11方向设有沿长边方向延伸的第一凸棱111和沿短边方向延伸的第二凸棱112,第一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育秧盘,包括底板和围设在底板四周的侧壁,所述底板的反面设有第一加强筋,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壁包括沿长边方向延伸的第一侧壁和沿短边方向延伸的第二侧壁,所述沿长边方向延伸的第一侧壁和沿短边方向延伸的第二侧壁的交接处设有第一加强件。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肖伯文
申请(专利权)人:肖伯文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