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车用有源开关式灯侧照明控制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442840 阅读:142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18 18: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摩托车用有源开关式灯侧照明控制电路,包括交流发电机、第一功率控制元件、蓄电池侧控制电路、蓄电池、第二功率控制元件、灯侧照明控制电路和灯照明负载;交流发电机的线圈一端接地,另一端与第二功率控制元件的输出端相接,第二功率控制元件的输入端与灯照明负载的输出端相接,第二功率控制元件的控制端与灯侧照明控制电路的输出端相接,灯侧照明控制电路能够有源控制、开关第二功率控制元件,独立调整灯照明负载的电压。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减少交流发电机功率损失,降低调压器的发热,提高产品的可靠性,解决现有产品灯侧照明负载闪烁问题等优点。(*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摩托车灯侧照明控制,具体是涉及一种摩托车用有源开关式灯侧照明控制电路,适用于摩托车的前大灯以及使用交流电压的其它负荷。
技术介绍
目前摩托车普遍采用单相半波灯侧照明,单相半波灯侧照明主要采用控制元件短路方式,而控制元件的连接方式是由交流发电机的中间抽头、灯照明以及控制元件组合连接(如图I和图2所示),这种连接方式的调压器控制元件、交流发电机的工作温度较高,尤其是在白天没有负荷的情况下,灯侧照明电压由控制元件与接地线之间导通短路进行控制,此时的调压器发热量最大,交流发电机的功率损失也比较大,因此,影响了产品的使用寿命和摩托车的整体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出一种摩托车用有源开关式灯侧照明控制电路,具有减少交流发电机功率损失,降低调压器的发热,提高产品的可靠性,解决现有产品灯侧照明负载闪烁问题等优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摩托车用有源开关式灯侧照明控制电路,包括交流发电机、第一功率控制元件、蓄电池侧控制电路、蓄电池、第二功率控制元件、灯侧照明控制电路和灯照明负载;所述交流发电机的线圈一端接地,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功率控制元件的输入端相接,所述第一功率控制元件的输出端与所述蓄电池的输入端相接,所述第一功率控制元件的控制端与所述蓄电池侧控制电路的输出端相接,所述蓄电池的输出端接地;所述交流发电机的线圈一端接地,另一端(输入端)与所述第二功率控制元件的输出端(阴极)相接,所述第二功率控制元件的输入端与所述灯照明负载的输出端相接,所述第二功率控制元件的控制端与所述灯侧照明控制电路的输出端相接,所述灯侧照明控制电路能够有源控制、开关第二功率控制元件,独立调整灯照明负载的电压。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灯侧照明控制电路能够有源控制、开关第二功率控制元件,独立调整灯照明负载的电压的结构是设有灯照明侧电压检出、稳压电路、过零移相控制系统和灯照明侧控制元件驱动电路,所述过零移相控制系统包括电源电路、相位判别/过零、移相触发电路、前后沿驱动电路和状态锁存电路,所述灯照明侧电压检出、稳压电路的输入端接地,一输出端与所述灯照明负载的输出端相接,另一输出端与所述相位判别/过零、移相触发电路一输入端相接;所述电源电路的输入端接地,输出端与所述交流发电机的线圈另一端相接;所述相位判别/过零、移相触发电路的另一输入端接地,输出端分别与所述前后沿驱动电路的输入端和所述交流发电机的线圈另一端相接;所述前后沿驱动电路的输出端分别与所述状态锁存电路的输入端和所述交流发电机的线圈另一端相接;所述状态锁存电路的输出端分别与所述灯照明侧控制元件驱动电路的输入端、所述交流发电机的线圈另一端和所述相位判别/过零、移相触发电路的一输入端相接;所述灯照明侧控制元件驱动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功率控制元件的控制端相接;所述灯照明侧电压检出、稳压电路能够检测负半波输出到灯侧照明端子的电压,对灯侧照明端子的电压进行稳压,所述电源电路能够建立灯侧照明控制电路的基准电压,所述相位判别/过零、移相触发电路能够判别发电机输出的负半波前后沿,获取相位判别和电压检出电路给出的电压信号,使电路以过零方式或移相方式工作,所述前后沿驱动电路能够获取所述相位判别/过零、移相触发电路给出的电压信号,使电路中产生一个负脉冲的微分信号,所述状态锁存电路能够锁定电路中的工作状态,提供信号给所述灯照明侧控制元件驱动电路,反馈信号给所述相位判别/过零、移相触发电路,所述灯照明侧控制元件驱动电路能够获取所述状态锁存电路信号,控制元件开通或关断。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电源电路能够建立灯侧照明控制电路的基准电压的结构是设有第一整流管、第二整流管、第六电容、第七电容、第二十四电阻、第二十五电阻、第二十六电阻、第二十七电阻和第六二极管,所述第二十四电阻、第二十五电阻、第二十六电阻、第二十七电阻相互并接后,一端与所述第六二极管负极串接,另一端分 别与所述相位判别/过零、移相触发电路、前后沿驱动电路、状态锁存电路、灯照明侧控制元件驱动电路和所述第二整流管负极相接,所述第六二极管正极端接地,所述第二整流管正极端与所述交流发电机的线圈另一端相接,所述第一整流管并接于所述第二整流管两端,所述第七电容并接与所述第一整流管两端,所述第六电容并接于所述第七电容两端。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相位判别/过零、移相触发电路能够判别发电机输出的负半波前后沿,获取相位判别和电压检出电路给出的电压信号,使电路以过零方式或移相方式工作的结构是设有第七二极管、第八二极管、第十三极管、第十一三极管、第十二三极管、第十三三极管、第十五电阻、第二十二电阻、第二十三电阻、第二十八电阻、第二十九电阻、第三十电阻,所述第二十九电阻、第三十电阻、第八二极管和第十三三极管依次串接,所述第二十九电阻与所述交流发电机的线圈另一端相接,所述第八二极管的正极接所述第十三三极管的集电极,所述第十三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所述第十三三极管的基极与所述灯照明侧电压检出、稳压电路相接,所述第二十八电阻一端与所述第七二极管的负极串接,另一端与所述第十一三极管的集电极相接,所述第七二极管的正极接地,所述第十一三极管的基极与所述第十二三极管的集电极相接,且接于所述第二十九电阻和所述第三十电阻之间,所述第十一三极管的发射极与所述交流发电机的线圈另一端相接,所述第二十二电阻和所述第二十三电阻串接,所述第二十三电阻的未串接的一端与所述第十三极管的发射极相接,所述第二十二电阻的未串接的一端与所述交流发电机的线圈另一端相接,所述第十二三极管的基极接于所述第二十二电阻和所述第二十三电阻之间,所述第十二三极管的发射极与所述交流发电机的线圈另一端相接,所述第十三极管的集电极与所述电源电路相接,所述第十三极管的基极与所述第十五电阻的一端相接,所述第十五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状态锁存电路相接。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前后沿驱动电路能够获取所述相位判别/过零、移相触发电路给出的电压信号,使电路中产生一个负脉冲的微分信号的结构是设有第八三极管、第九三极管、第十四电阻、第十六电阻、第十七电阻、第十八电阻、第十九电阻、第二十电阻、第二十一电阻、第二电容、第三电容、第四电容、第五电容和第三整流管,所述第八三极管的基极、所述第十八电阻和第九三极管的集电极串接,所述第八三极管的发射极与所述交流发电机的线圈另一端相接,所述第十四电阻一端与第十六电阻一端相接,另一端与所述交流发电机的线圈另一端相接,所述第十六电阻另一端与所述电源电路相接,所述第八三极管的集电极接于所述第十四电阻和所述第十六电阻之间,所述第十七电阻一端接于所述第八三极管的基极和所述第十八电阻之间,另一端与所述交流发电机的线圈另一端相接,所述第十九电阻一端接于所述第九三极管的集电极和所述第十八电阻之间,另一端与所述电源电路相接,所述第二十电阻一端与第二十一电阻一端串接,另一端与所述交流发电机的线圈另一端相接,所述第二十一电阻另一端与所述第三整流管的正极相接,所述第三整流管的负极与所述相位判别/过零、移相触发电路相接,所述第九三极管的基极接于所述第二十电阻和第二十一电阻之间,所述第九三极管的发射极与所述交流发电机的线圈另一端相接,所述第二电容一端接于所述第八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摩托车用有源开关式灯侧照明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交流发电机(1)、第一功率控制元件(2)、蓄电池侧控制电路(3)、蓄电池(4)、第二功率控制元件(5)、灯侧照明控制电路(6)和灯照明负载(7);所述交流发电机的线圈一端接地,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功率控制元件的输入端相接,所述第一功率控制元件的输出端与所述蓄电池的输入端相接,所述第一功率控制元件的控制端与所述蓄电池侧控制电路的输出端相接,所述蓄电池的输出端接地;所述交流发电机的线圈一端接地,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功率控制元件的输出端相接,所述第二功率控制元件的输入端与所述灯照明负载的输出端相接,所述第二功率控制元件的控制端与所述灯侧照明控制电路的输出端相接,所述灯侧照明控制电路能够有源控制、开关第二功率控制元件,独立调整灯照明负载的电压。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朝灵周后科
申请(专利权)人:和诚电器昆山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