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能防止反接损坏的起动保护电路,属汽车起动点火保护设备技术领域。它由双向瞬态抑制二极管、MOS管、保护电路、起动继电器等构成,双向瞬态抑制二极管的一个极并联连接P1端和保护电路;双向瞬态抑制二极管的另一个极并联连接MOS管的漏极和P2端;P1端与P2端之间串接有起动继电器。用双向瞬态抑制二极管替换传统的二极管,能吸收起动继电器的反向感生电势,且起动后断电速度更快;不会增加回路压降,避免了出现发热现象;当电源反接时,能有效保护起动电路不被烧毁。同时,将双向瞬态抑制二极管与MOS管2配合使用,可提高起动保护电路的可靠性。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廉,适合所有车辆使用。(*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能防止反接损坏的起动保护电路,属车辆起动点火保护设备
技术介绍
目前,车辆使用的起动保护电路在 电源接反的情况下,会被立刻烧毁。对于一些没有配备蓄电池,仅在需要时临时用起动电源把车辆打着的中、低端车辆如农用车、工程车等,在用户难以分清正负极情况下进行起动操作,常常损坏起动保护电路。当前解决上述问题的一般做法是在起动保护电路中串接一个防反接二极管,但这样做增加了主回路的压降,不仅发热严重,而且会抬高起动继电器回路的始吸和释放电压,对其正常工作产生一定影响。使用MOS管及其配套电路的防反接方案虽然可以解决接入防反接二极管引起回路压降大、发热严重的缺陷,但却增加了制造成本和使电路复杂化。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采用双向瞬态抑制二极管,实现在正确接线情况下,不影响起动电路的正常工作,当电源反接时,保护起动电路不被烧毁,无需增加元件,结构简单,成本低廉,防护效果好,解决现有接入防反接二极管增加主回路压降,导致电路严重发热;及使用MOS管及其配套电路成本高、电路复杂问题的能防止反接损坏的起动保护电路。本技术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的该能防止反接损坏的起动保护电路由瞬态抑制二极管、MOS管、电源、保护电路、起动继电器构成,其特征在于双向瞬态抑制二极管的一个极通过导线并联连接Pi端和保护电路的电阻,所述电阻与保护电路、稳压管的负极并联连接,稳压管的正极接地;双向瞬态抑制二极管的另一个极通过导线并联连接MOS管的漏极和P2端;P1端与P2端之间串接有起动继电器,Pl端通过导线与电源的正极连接,电源的负极通过P3端接地;MOS管的源极通过导线接地,MOS管的栅极通过导线与保护电路的输出端连接。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的有益效果在于该能防止反接损坏的起动保护电路采用双向瞬态抑制二极管替换传统的防反接二极管,能吸收起动继电器的反向感生高电势,且起动完成后断电速度更快;由于不会增加回路压降,因此避免了出现严重发热现象。电路结构简单,制作成本低廉,实现在正确接线情况下,不影响起动电路的正常工作,当电源反接时,能保护起动电路不被烧毁,使车辆尤其是中档以下车辆能安全地点火起动,且不会因电源反接起动时烧毁起动保护电路。同时,将双向瞬态抑制二极管与MOS管配合使用,无需增加元件,既简化了电路结构,降低了成本,又大大提高了起动保护电路的工作效率。很好地解决了现有接入防反接二极管增加主回路压降,导致电路严重发热;以及使用MOS管及其配套电路成本高、电路复杂的问题,十分适合所有车辆使用。附图说明附图为一种能防止反接损坏的起动保护电路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双向瞬态抑制二极管,2、MOS管,3、保护电路,4、起动继电器,5、电阻,6、稳压管,7、电源,8、寄生二极管。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该能防止反接损坏的起动保护电路由瞬态抑制二极管I、MOS管2、保护电路3、起动继电器4、电源7构成;双向瞬态抑制二极管I的一个极通过导线并联连接Pl端和保护电路3的电阻5,所述电阻5与保护电路3、稳压管6的负极并联连接,稳压管6的正极接地;双向瞬态抑制二极管I的另一个极通过导线并联连接MOS管2的漏极和P2端;P1端与P2·端之间串接有起动继电器4,Pl端通过导线与电源7的正极连接,电源7的负极通过P3端接地;MOS管2的源极通过导线接地,MOS管2的栅极通过导线与保护电路3的输出端连接。(参见附图)瞬态抑制二极管I的击穿电压至少应高于电源7电压一倍以上。该能防止反接损坏的起动保护电路的工作原理是正常接线即Pl接电源7的正极P3接电源7的负极时,MOS管2的栅极S受前级保护电路3的控制迅速导通,使得起动继电器4的线圈工作进而接通触点,这时就可正常点火起动车辆了。当起动完成断电时,双向瞬态抑制二极管I (简称TVS)既起到吸收起动继电器4线圈的反向感生电势的作用,达到保护电路的目的,又能将限制电压从原来使用普通二极管时的不到I伏提升至几十伏,正是由于这个变化,起动继电器4的续流电流得以大幅度降低,断电速度得以大幅度提高,使起动电路的工作更加稳定可靠。当电源7反接即?3接正极?1接负极时,MOS管2内部的寄生二极管8正向导通,因双向瞬态抑制二极管I的击穿电压远高于电源7的电压,所以双向瞬态抑制二极管I处于截止状态,电流只有通过起动继电器4的线圈再到电源7的负极即Pl,因此对于起动继电器4而言,仅仅是反向通电,不会影响其正常的起动功能。但由于前级的保护电路3没有电源7的正常供电,此时稳压管6处于正向导通状态,其提供给保护电路3的电压仅仅为-O. 7V,此时MOS管2的栅极电压为零,MOS管2不工作,避免了电源7的正负极短路,从而保护起动电路不被烧毁。该能防止反接损坏的起动保护电路采用双向瞬态抑制二极管I替换传统的防反接二极管,不会增加回路压降,因此避免了出现严重发热现象,当电源反接时,能有效保护起动电路不被烧毁。同时,将双向瞬态抑制二极管I与MOS管2配合使用,无需增加元件,就大大提高了起动保护电路的可靠性。电路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廉。以上所述只是该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举例说明不对本技术的实质内容构成限制,所属
的普通技术人员在阅读了本说明书后可以对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做修改或变形,而不背离本技术的实质和范围。权利要求1.一种能防止反接损坏的起动保护电路,它由瞬态抑制二极管(1)、M0S管(2)、保护电路(3)、起动继电器(4)、电源(7)构成,其特征在于双向瞬态抑制二极管(I)的一个极通过导线并联连接Pl端和保护电路(3)的电阻(5),所述电阻(5)与保护电路(3)、稳压管(6)的负极并联连接,稳压管(6)的正极接地;双向瞬态抑制二极管(I)的另一个极通过导线并联连接MOS管(2)的漏极和P2端;P1端与P2端之间串接有起动继电器(4),Pl端通过导线与电源(7)的正极连接,电源(7)的负极通过P3端接地;MOS管(2)的源极通过导线接地,MOS管(2)的栅极通过导线与保护电路(3)的输出端连接。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一种能防止反接损坏的起动保护电路,属汽车起动点火保护设备
它由双向瞬态抑制二极管、MOS管、保护电路、起动继电器等构成,双向瞬态抑制二极管的一个极并联连接P1端和保护电路;双向瞬态抑制二极管的另一个极并联连接MOS管的漏极和P2端;P1端与P2端之间串接有起动继电器。用双向瞬态抑制二极管替换传统的二极管,能吸收起动继电器的反向感生电势,且起动后断电速度更快;不会增加回路压降,避免了出现发热现象;当电源反接时,能有效保护起动电路不被烧毁。同时,将双向瞬态抑制二极管与MOS管2配合使用,可提高起动保护电路的可靠性。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廉,适合所有车辆使用。文档编号H02H11/00GK202797964SQ20122049562公开日2013年3月13日 申请日期2012年9月26日 优先权日2012年9月26日专利技术者彭忠, 刘祖志, 毕名宇 申请人:荆州市鑫祥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能防止反接损坏的起动保护电路,它由瞬态抑制二极管(1)、MOS管(2)、保护电路(3)、起动继电器(4)、电源(7)构成,其特征在于:双向瞬态抑制二极管(1)的一个极通过导线并联连接P1端和保护电路(3)的电阻(5),所述电阻(5)与保护电路(3)、稳压管(6)的负极并联连接,稳压管(6)的正极接地;双向瞬态抑制二极管(1)的另一个极通过导线并联连接MOS管(2)的漏极和P2端;P1端与P2端之间串接有起动继电器(4),P1端通过导线与电源(7)的正极连接,电源(7)的负极通过P3端接地;?MOS管(2)的源极通过导线接地,MOS管(2)的栅极通过导线与保护电路(3)的输出端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彭忠,刘祖志,毕名宇,
申请(专利权)人:荆州市鑫祥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